理论教育 山东知青奉命扎根农村,书写红色记忆

山东知青奉命扎根农村,书写红色记忆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山东知青为了表达自己“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都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春节时留在知青点,和贫下中农们一起过“扎根年”,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叫“革命化春节”。农场工宣队下了通知,要知青们过“扎根年”。

山东知青奉命扎根农村,书写红色记忆

江 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山东知青为了表达自己“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都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春节时留在知青点,和贫下中农们一起过“扎根年”,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叫“革命化春节”。

1968年,鲁中南山区的知青唐荣华,是在大山里老乡家过的春节。当地人的生活十分清苦,只有到节日才能吃上白面馍、水饺、鱼、肉。他去的那一家,夫妻俩有五个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四五岁,一家人全是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春节也穿不上一件像样的新衣服,然而大人孩子的脸上却没有一点愁容或困惑。除夕晚上,唐荣华坐在老乡屋的大炕上,七八口人围在一起,首先学习毛主席语录,然后贫农老大爷“忆苦思甜”,吃忆苦饭,先端上来的是野菜糠团子,不管怎样难吃,所有人都把它咽下了。然后吃的水饺、煎鱼、炒菜,喝的是散装白酒。老人家眼含热泪讲道:“春节我们全家能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全托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啊。”全家人相互敬酒,渐渐地酒喝多了,大家都迷迷糊糊倒在炕头上睡着了。

1976年1月5日,中共山东省委知青领导小组《关于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同贫下中农一起过革命化春节的通知》

在惠民县做知青的刘晓东,1969年春节前,专程回济南学习文艺节目,请了一个同学教跳当时最时兴的“忠字舞”。回村后,和村里的小青年们一块排练文艺节目,知青们教他们跳舞,他们教知青们学唱吕剧。大家赶排了一台节目,有舞蹈相声、短剧,热热闹闹过春节。年三十晚上,村里的大婶和小青年们都来到知青点和知青们一起包饺子。可笑的是,包完最后一个饺子时,一个知青才突然想起饺子馅里忘了放油,一阵大笑后,大家吃起来照样感觉特别香。(www.daowen.com)

知青们在厨房帮厨

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的知青宋立嘉,1971年和战友们在大草原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革命化春节”。连队提前做了准备,杀了3头大肥猪、2头牛、10只羊,每人平均1斤面、2斤肉。炒菜由炊事班负责,各班负责包饺子。为了包好饺子,各班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前提是质量必须有保证。没有擀面杖就用酒瓶代替,面板是大木箱的盖。来自青岛的知青男女都会包饺子,深受大家欢迎,宁波的知青们却只有跑腿的份。晚上11点,开始下饺子啦,炊事班提前做了准备,一个小时400多斤饺子就全下好了,而且破的很少。过年大会餐,大家吃得酒足饭饱,非常开心。不知谁带的头,知青们找来木料,燃起篝火,火光直冲夜空。那一晚,大家毫无睡意,围着篝火,喝着酒,唱着歌,度过了难忘的除夕夜。

知青们的文艺表演

在山东建设兵团黄河农场做知青的孔慧云,体会到了别样的新年感受。1969年的春节,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到来。农场工宣队下了通知,要知青们过“扎根年”。白天大家从食堂领来白菜肉馅和面团,包出大大小小的、鼓鼓的、扁扁的和露馅的饺子,然后用报纸兜到食堂去煮,大笊篱盛到搪瓷盆里,大家你争我抢吃得津津有味。然而随着除夕夜幕的降临,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越来越强烈。寒空广远,雪野无边,大家静静地躺在床上,感到家乡遥远,父母遥远,心生悲戚。忽然寒夜中传来一阵呜咽的小提琴声,悠扬哀婉,伴随着凄厉的北风,飞进一顶顶茅草屋,飞进大家的心里。这是一位男知青在用小提琴演奏《思乡曲》。大家披衣坐起,倾耳聆听,对家乡、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滚滚而来,一曲激起千层浪,弦弦掩抑声声思。女生排开始有了嘤嘤啜泣,继而与琴声呜咽一处,最终淹没了琴声。思乡之情像涟漪般层层散开,挥之不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