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娟
赵王河古称澭水,是鲁西南一条著名河流。相传北宋末年赵构被金兵追赶至此,坐骑一跃而至对岸,故称赵王河。本为黄河决口故道,自河南入山东曹县界,再入菏泽市牡丹区界,至菏泽城东双河口,一支东流,经巨野、嘉祥、济宁、滕县入南四湖;一支东北流,经郓城、汶上、寿张、范县,至阳谷县张秋镇入运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关乎民生的水利事业亟待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依靠勤劳的双手,挖河疏水,兴修水利,消除水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菏泽市档案馆里保存的1951年夏天菏泽专区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群众疏浚赵王河的档案资料,可以带着我们穿越到70年前,感受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艰辛的奋斗历程。
1951年6月13日平原省人民政府菏泽区专员公署发布的为赵王河北支疏浚工程迅速做好准备的指示
20世纪50年代初,赵王河北支由于战争破坏及历年失修,河底淤塞,导致郓城、南旺、巨野、嘉祥几县洼地积水,牛头河、新河、靳河水不能畅流入湖,历年来每逢大雨总会发生为放水堵水导致的群众斗殴事件,很多人因此受伤,结下仇怨,引发了社会矛盾,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进行挖河疏水,治理赵王河,这是赵王河两岸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举措。
1951年6月13日,平原省人民政府菏泽区专员公署向郓城、南旺县政府及各区区政府作出指示,要求为赵王河北支疏浚工程迅速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挖河、生产、夏征三不误。接到文件后,郓城、南旺两县及各区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招募挖河民工,召开村干部会议,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按照自愿原则,采取自报公议确定挖河民工,民工自由结合编组,准备足够的工具和用具。另一方面调派专区、县、区三级工程技术人员于6月15日开始进行估工、分工、认工,沿河放样,标出河形和出工范围,及时登记挖压土地,以便及时赔偿。同时,安排保障供给的干部有计划地订购烧柴,预备小米,秘书及组教干部积极加强上下级联系,配合当地政府召开沿河村代表会议,动员村民腾出房间安置挖河民工。
在各项准备工作积极进行的同时,郓城、南旺两县及各区相继成立赵王河疏浚工程指挥部,负责疏浚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在正式开工前,疏浚工程指挥部组织召开干部会认真讨论了“施工须知”与组织领导中的各种重要工作环节,干部亲自前往河上实习,把重点村做典型样板,使全体干部都了解具体怎样施工。正式开工以后,党员干部带头干,他们既是疏浚工程的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同时还是监督员。他们一边干,一边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检查中,发现了诸如河口与桥不对或河身靠村的一面挖得太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及时进行了纠正,既保障了沿河村庄的利益,又保证了施工质量。
为了保障挖河民工的身体健康,郓城、南旺两县政府从卫生机关抽调及动员地方医疗卫生人员64人,建立并充实了疏浚工程卫生机构,大力贯彻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这些医疗卫生人员每天深入民工住处检查,及时进行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据菏泽市档案馆馆藏1951年7月24日《菏泽专区赵王河北支施工总结报告》记载,虽然在多雨多病的雨季施工,而伤病率却由麦前的14.5%降低到6.9%,无1人死亡。抽调过来的平原省防疫队的孙队长还教农村的针灸先生用酒精消毒针具,改进了当地农村的医疗卫生技术。(www.daowen.com)
由于挖河民工大都是外来的,吃住问题都要在当地解决,疏浚指挥部的干部们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解决困难,同时教育外来民工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因此挖河过程中遇上下雨天民工缺粮缺柴时,当地群众自愿借出自己的粮食和柴草给挖河民工用。在借粮借柴这些事情上,疏浚工程指挥部派人与当地村干部共同协商,保证有借有还或照市价给款,既保证了民工吃烧不缺,又保证了当地群众的利益,同时减少了许多麻烦。针对挖河中出现的一些民工因记挂家里的生产而情绪不稳、效率不高的情况,疏浚指挥部组织动员挖河民工所在村的干部到工地进行慰问,并报告家里的生产情况,使民工放下了思想包袱,情绪振奋起来,挖河效率随之提高。
菏泽专区疏浚赵王河工程郓城工段工作场景
为了鼓舞干劲,提高工作效率,疏浚指挥部结合纪念“七一”进行了思想宣传活动,以现在挖河与敌伪时期的挖河对比,与共产党的三十年斗争史对比,与抗美援朝的中国志愿军对比,提高了民工的思想觉悟,掀起了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挖河竞赛,南旺、郓城两县区与区都进行了挑战竞赛,还对优胜者给予了奖励,挖河效率有了较大提高。《菏泽专区赵王河北支施工总结报告》上留下了这样的记录,郓城二区魏垓一民工说:“为了咱挖河,政府还买了这些奖品,要是不好好干,能对得起谁呢?”南旺一民工说:“敌伪时代挖河,为了催人干活放狼狗咬人,有一个人竟被活活咬死了,现在政府还买这些东西奖励大家,现在和过去真有天渊之别了!”南旺七区一个老民工感慨地说:“我50岁了,没有看见挖河的民工有这样光荣的,还是共产党对咱们穷人好!”正是有了这些好的工作方法,才充分调动了广大民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任务按时完成。
据《菏泽专区赵王河北支施工总结报告》记载,1951年6月26日至7月12日,菏泽专区郓城、南旺两县,集中干部277人、动员民工23177人,分工疏浚赵王河道51里,复堤102里,挖土705643.87公方,使赵王河沿岸4000余顷洼地变为良田,保证每年可收秋粮8000余万斤,惠及16万人民。
菏泽市档案馆里还珍藏着几张1951年7月菏泽专区疏浚赵王河工程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正值酷暑盛夏,民工们头戴草帽,赤着双脚,用双手一掀掀地挖,用肩膀一筐筐地挑,他们发扬主人翁精神,为了治理赵王河,不怕苦、不怕累,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疏通了淤塞的河道,规整了一段段河堤,夺回了一块块良田,使沿岸老百姓未来几年的粮食收成有了保障。
菏泽专区赵王河北支施工总结报告
现在的河流疏浚早已经实行机械化,再也不用征集民力了,但是作为当年的历史见证,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依然很有保存和研究价值。在这些档案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看到了在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群众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辛,看到了先辈们不怕困难、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昂扬斗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