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刘 炜
抗战时期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涌现出了无数曲万人传唱又影响深远的抗战戏剧。它唤起了中华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共抗外辱的强大斗志及熊熊爱国热情,以自身的形式对抗战进行了广泛宣传,戏剧的种子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生生不息、璀璨绚丽。
曹漫之,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创始人之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我大好河山,对我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话剧界演员群情激奋,民族愤怒的力量化为话剧创作的原始动力和生动素材。上海剧作者协会第一时间组织创作了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并迅速在各大戏院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戏剧工作者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戏剧上街下乡”等活动,走向抗战一线,走进广大群众进行抗战宣传,并带动了全国各界的戏剧界演员投入全国抗战戏剧的宣传中,老舍、宋之的合写的《国家至上》,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郭沫若的《屈原》以及于伶的《夜上海》,王震之的《流寇队长》等等应运而生,展现了中国戏剧界的英勇无畏和责任担当。
这个时期,在胶东广袤的大地上,曾活跃着一些由知识分子、文化艺人和青年农民、学生组成的文艺剧团,他们响应党“脱下长衫,到游击队里去”的号召,与胶东人民一起涌入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之中。
胶东的戏剧运动,是在民族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的暴风雨中诞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抗战初期,文登、荣成、烟台、威海卫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深入乡村,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这支抗日文艺宣传队伍,虽然还很弱小,但它以戏剧、歌咏,壁报、演说等文艺形式,宣传抗战,宣传救亡,对促进胶东抗战的开展和推动胶东众文艺运动,起到了开路先锋作用。
随着胶东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河山话剧社”及分社的大部分青年,都参加了中国共产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建军初期没有剧团,进入蓬黄掖之后,第三军政治部组织了3个宣传队,以戏剧为主要形式,一面深入城乡进行宣传演出,一面配合抗日斗争开展民运工作。
1935年,胶东特委领导胶东人民举行了著名的“一一·四”暴动,因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失败,胶东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荣成特支书记丛烈光和城厢特支书记曹漫之等先后离开了荣成,经威海去天津和青岛,使境内的革命一度处于低潮。
1936年6月,曹漫之回到荣成,以民众教育馆为基地,以民众夜校教员的身份开展活动,着手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和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民众教育馆,曹漫之结交了进步青年李耀文。他们利用民众教育馆的经费,购进了大批的进步刊物,如《生活》《大众生活》《世界知识》《妇女生活》《社会科学小丛书》等。李耀文以读书会的形式组织民众阅读,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救国的宣传。他们还创办了《每日快报》,每天按时收听电台宣传抗日的节目,记录后就组织刻版、印刷。
为扩大党的宣传,鼓舞民众斗志,1936年下半年,曹漫之等根据青年人的特点,组织了青年剧团,演员在20人左右。剧团成立后,便立即着手排演节目,宣传的内容主要是抗日救亡,当时排演有“东北义勇军”“布袋队”“抗日的活报剧”等节目。首次在城内演出,就吸引了数百名群众前去观看。
1937年春,曹漫之发展了李耀文、李光熺为党员。不久,汤丁光以国民党山东政训处派来荣成训练壮丁的公开身份,与曹漫之取得联系,并在城里文化书店举行了党的会议,成立了“中共荣成临时县委”,曹漫之任书记,汤丁光任组织委员,李耀文任宣传委员。(www.daowen.com)
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创始人曹漫之(左)、李耀文(右)合影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烟台文化界进步人士在原烟台市青年话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山剧社”,取义于岳飞的名言“还我河山”。随后,曹漫之、李耀文等将“青年剧团”改名为“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剧社成立时,领导人有曹漫之、李耀文、蔡宗保等。剧社成员大都是热情正直、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和青年学生。剧社纪律严明,作风朴实,行装简单。每到一处,立即分散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演讲队、歌咏队深入街头巷尾、群众住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唱抗日救国歌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员由初时的20人发展到近50人。
剧社根据人员的特长,下设戏剧队、演讲队、歌咏队。演出时,首先由演讲队向观众进行讲演,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号召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继之歌咏队手执红绿色标语旗,整队列出,高唱抗日救国歌《抗日进行曲》《流亡三部曲》《毕业歌》《抗日救亡歌》等,还负责教唱;最后由戏剧队演出小型多样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揭露国民党右派、汉奸卖国的投降行径以及反映抗日救国等短小精悍剧目《放下你的鞭子》《血撒卢沟桥》《不平则鸣》《五月的鲜花》《红布袋》等。演出虽无幕布、乐队、布景,但演员们精神饱满、情绪激愤,观众听、看后,无不引起共鸣和义愤。当演讲队讲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残杀我无辜人民时,观众中不时有人领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讨还血债,收复失地!”等口号;最吸引观众的还是戏剧队的演出,因过去群众接触的多是古装京剧,这种新形式新内容的戏从未听说过,因而深受欢迎,被群众称之为“文明戏”。
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除演出宣传外,还开展过巡回流动书箱、民众识字班等活动。流动书箱除宣传抗日的书籍外,还有以曹漫之为首绘制戒除鸦片的宣传画等。民众识字班多为业余性质,如妇女夜校、农民夜校等,目的在于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提高抗日救国思想觉悟。
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1937年7月第一次公演时,于石岛北山留影
是年9月,曹漫之、李耀文等还在县立第一小学成立荣成县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利用民先的公开身份,团结进步热血青年。其后不久,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山东省第七行政区政训处主任曲凌汉和国民党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来荣成,伙同国民党荣成县教育局长巩玉珠(国民党CC派),以“不服从国民党政府领导”“活动不合法”及“救亡是共产党的口号,国没有亡不准提救亡”等为名,要强行解散话剧社,追究责任。而话剧社则据理抗争。最后,督察专员以“隶属于国民党政训处领导”为条件,同意保留话剧社。
话剧社名义上虽是政训处的宣传队,但仍由曹漫之负责,实际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使宣传转为合法化。身份“合法”,话剧社工作开展的更为活跃。话剧社每到一处,都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当他们宣传演出,特别是反映东北三省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之下所遭受的苦难时,观众无不掉下眼泪,深受感染。话剧社基本上是白天串村演出,晚上开展民先活动和组织读书会。当时,曹漫之、李耀文带领话剧社的成员翻山越岭,几乎走遍了荣成的山山水水。
话剧社的文化宣传工作,仅是任务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掩护,到全县各地与地下党组织进行联络,开展“民先”活动,发展“民先”队员,举行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促进群众性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胶东特委指示荣成党组织的中心工作由宣传发展,扩大影响转入组织抗日武装,配合天福山起义。不久,荣成便相继爆发了埠柳乡校、黄山、古迹顶等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话剧社主要领导成员大都转入了组织武装斗争,曹漫之、李耀文等率领起义队伍西上,离开荣成,话剧社由此停止了活动。
用夏衍的话说,戏剧是抗战时期站在战斗最前列、作战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部队。抗战戏剧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凝聚力,最有时代力量的大众艺术样式,其作用远超出其他艺术门类。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的革命历程虽然短暂,但在国家危亡、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严重关头,他们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点燃抗日救亡的烽火,唤醒千百万人民群众,从而使熊熊革命烈火,燃遍荣成大地,功不可没,将永远载入荣成人民革命的光荣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