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岩溶腔除了普遍应用于油气储库,还被公认为核废料地质处置的理想场所。而由于溶腔围岩塑性破坏区的存在,以及地质处置特殊物质——核废料的热辐射特性,溶腔围岩中损伤破裂盐岩必然长期受温度的作用。在地下1 000 m深处处置废料的情况下,由于核废料放射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核废料处置库周围盐岩的温度可达165℃左右[39]。而盐岩又是一种典型的蒸发结晶型矿物,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均可发生再结晶现象,从而使得盐岩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损伤破裂盐岩高温再结晶的力学特性,对处置库内核废料与外界的安全隔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研究依然选取了江苏洪泽无水芒硝盐岩,依据岩石力学试验标准在岩石切割机上加工成50 mm×50 mm×50 mm的标准试件,并对其进行表面磨光处理。在电热鼓风干燥箱内,将试件加热到初次设定温度60℃,持续加热10 h后,在试验机上进行剪切加载;当载荷达峰值时试件损伤破坏(此时试件并未开裂)之后,立即停止加载,将损伤试件再次放回烘箱内于120℃下加热,10 h后再次取出按原剪切角度加载,观察记录试件的变形破坏特征。所有试验,每组试件的个数不少于3个,试验结果见表3-12。
表3-12 高温再结晶前后盐岩试件的变角度剪切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在经历一次加载变形后,又在120℃下加热10 h的损伤盐岩试件再结晶强度有所恢复,其剪切峰值强度可达原完好试件的82%左右,相应的变形模量大幅提高,为原试件的1.5倍。这说明遭受过破坏的盐岩,在经历高温再结晶之后,仍然有较高的强度,但是在同等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却相对降低。
图3-17、图3-18所示为盐岩试件损伤再结晶前后的应力-位移曲线。图3-17为完好试件在60℃下加热10 h后的应力-位移曲线。图3-18为损伤试件在120℃下加热10 h再结晶后的应力-位移曲线。由图3-18(a)可见,盐岩试件在达到剪切峰值之前具有很好的线弹性特征,其中40°角剪切时,还表现出较明显的塑性变形特征,说明盐岩试件在小角度剪切损伤时具有韧性破坏特征,而大角度损伤则呈脆性。图3-18(b)表明,损伤再结晶盐岩试件仍然具有完整试件的基本变形特征,在达峰值之前,为典型的弹性变形,达到峰值产生破坏之后,强度逐步降低,并呈一定流变特征。同时,可以发现,随剪切角度的增大,试件的峰值强度相应降低。
图3-19、图3-20所示为再结晶前后盐岩试件的剪切强度曲线。由图可见,与完好试件相比,再结晶之后盐岩试件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所降低。其中黏聚力降低幅度较大,由原来的7.1 MPa降低到4.8 MPa,折减幅度为32%;而内摩擦角则降幅较小。说明损伤盐岩在经历了10 h的120℃高温再结晶后,盐岩试件内部晶体颗粒间的摩擦状况得到了恢复,但是晶粒间的黏聚力恢复不明显。
图3-17 60℃条件下,完整盐岩试件破裂前应力-位移曲线(www.daowen.com)
图3-18 120℃条件下,损伤盐岩试件破裂再结晶后应力-位移曲线
图3-19 完好试件60℃下盐岩剪切强度
图3-20 损伤试件120℃下再结晶盐岩剪切强度
图3-21为完整盐岩试件在120℃下加热10 h后的剪切强度曲线,与图3-19相比可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完好盐岩试件的内摩擦角相应增大,由60℃时的27.6°,增大为120℃时的33.9°。说明随温度的升高,完好盐岩试件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在增强,盐岩的剪切强度在提高。图3-20与图3-21相比,可以发现,在相同温度(120℃)作用下,与完好试件相比,遭受过破坏的再结晶盐岩试件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较低,其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完好试件的68%和79%。这说明,与黏聚力的增强相比,高温加热对盐岩内摩擦角的提高更为明显。高温再结晶可以使得盐岩晶体颗粒间恢复到原有的摩擦系数,但是对晶体颗粒间黏聚力的提高不明显。
图3-21 完好试件120℃下盐岩剪切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