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技术与建筑、室内的关系:绿色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技术与建筑、室内的关系:绿色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技术是建筑与室内发展的主要动力综观建筑与室内的发展历史,技术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努力寻求适应当地特定气候、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高技术,使高技术与地域性建筑在建筑形式和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技术建筑,走一条符合绿色生态建筑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之路。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高技术建筑,着力表现钢和玻璃这两种现代材料以及相应的建造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技术与建筑、室内的关系:绿色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一)技术是建筑与室内发展的主要动力

综观建筑与室内的发展历史,技术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工学院成立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建筑与技术》中所说的那样“建筑扎根于过去,主宰着现在,伸向未来……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建筑艺术。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显示出时代的面貌。这就是技术与建筑紧密结合的原因”。

古埃及的金字塔虽然有壮伟的外部艺术形象,但是因为没有足够发达的建筑技术的支撑,所以几乎无“室内空间”可言。古希腊建筑虽然为欧洲建筑的始祖,但是由于受建筑技术的限制,其室内空间也并不发达,工匠们不得不把全部热情投入建筑的实体方面,因此有人将古希腊建筑称为“放大了的雕塑”,而无法成为纯粹的建筑。而古罗马人借助光辉的券拱技术,运用筒形拱、隆顶、十字拱、拱顶系列等一整套结构技术体系创造出了万神庙雄伟的单一空间(图6-9)以及卡瑞卡拉浴场那流转多变的复合空间。拜占庭人依赖帆拱体系,给我们留下了圣·索菲亚大教堂那集中式的建筑形体以及既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延展的室内空间。而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挺拔向上、直指上苍的艺术形象则完全凭借其卓越的结构技术骨架券、双圆心尖券和飞扶壁。

图6-9 万神庙内部

图6-10 圣·索菲亚大教堂

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生的变化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两百多万年中变化的总和。在建筑上,钢和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又造就了伦敦水晶宫、埃菲尔铁塔芝加哥摩天大楼以及各种跨度超过100 m的大跨度建筑。

20世纪以来,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极力倡导以技术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的革命为建筑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钢、铁、玻璃、水泥以及各种复合材料代替了传统的竹、木、土、石、砖、瓦、灰、砂,产生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奇迹。

电的发明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各种设备与家用电器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越加便利。空调的出现又使人类第一次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环境

计算机的出现、因特网的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为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使人们真正体会到了咫尺天涯的真正含义。

由此看来,建筑发展的任何一个飞跃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于是人们开始认为,借助技术,人类似乎已经无所不能,人们开始忘乎所以,似乎只要有了足够发达的技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但是事实证明,人类的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

(二)技术是把双刃剑

技术的革命为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造就了无数的建筑奇迹,它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人们运用各种技术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将新技术的运用融入建筑艺术的塑造中去,使技术与艺术高度地统一起来,最终完成“将技术升华为艺术”的目标。

但是,就在人们沉迷在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中沾沾自喜之时,人们却忽略了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建设力”,又有很大的“破坏力”。正如吴良镛先生在第20 届国际建协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宪章》中所说的那样“技术的建设力和破坏力在同时增加。然而,我们还不能够对其能量和潜力驾轻就熟。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发起挑战”。

对于技术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技术发展与特色化之间的矛盾;二是高技术与高情感之间的矛盾;三是技术发展与环境危机之间的矛盾。(www.daowen.com)

1.技术发展与特色化

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各个地方传播,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技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住比拟的。技术的全球化带来了严重的特色危机。就如吴良镛先生在第20 届国际建协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微弱;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这是对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严重挑战,使各地区原有的地域特色渐趋消失,破坏了现代文明更应具有的多元化色彩。

为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肯定高技术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高技术建筑,为丰富世界建筑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发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高技术建筑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的有效手段。我们应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寻求适合新技术的形式,达到技术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发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高技术建筑也是消解技术全球化引起的建筑文化趋同的有力武器,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又一契机。应该努力寻求适应当地特定气候、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高技术,使高技术与地域性建筑在建筑形式和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技术建筑,走一条符合绿色生态建筑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之路。

法国建筑师让·诺维尔设计的法国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所(图6-11)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高技术建筑,着力表现钢和玻璃这两种现代材料以及相应的建造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但该建筑打破了早期高技派对建筑结构和工艺“自然表现”的法则,它除了表现现代建筑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建筑结构和工艺的新成就以外,还极力在高技术中体现阿拉伯文化的传统特征。其南立面的“光圈”装置不仅是一种采光方面的技术措施,还是阿拉伯文化的极好隐喻,“光圈”排列组成的图案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阿拉伯图案。建筑北立面玻璃面上的电脑画描绘着典型的巴黎传统建筑轮廓,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科技在建筑上的运用,一方面又把阿拉伯建筑代表性的“全装饰构图”和这种先进的建筑技术融为一体,表达了当今高科技建筑的发展趋势,即“传统的美学法则或传统的建筑内核寓于现代建筑科技之中”。

图6-11 阿拉伯世界研究所

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的高技术应该从当地现有的技术水平出发,不能盲目引进西方的高技术建筑形式,应该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建筑。诺曼·福斯特认为,当设计者决定采用某些技术时,应根据本地和地区条件判定,而不论其是否“先进”。我国建筑结构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盲目地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模仿钢结构形式是不符合材料本身的特性的,因此也是不合适的。

2.高技术与高情感

随着人类文明进入更高级的阶段,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必将进入更为高级的阶段,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对高情感的追求。但是,技术的高深化以及人们对高技术的过分依赖使建筑与产品过多地烙上了技术的印记,高技术建筑作为建筑中科学与理性的代表,往往技术味有余而人情味不足,充满了冷冰冰的感觉。因此,在倡导“绿色设计”的今天,更应该注意运用高技术满足人们对高情感的追求。人类的发展需要高技术,但高技术不等于低情感或无情感,要高技术,更要高情感,高技术应该服务于高情感。

对此,一些高技派的设计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伦佐·皮阿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和罗杰斯设计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图6-12)就因为枯燥、缺乏情感而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但是他后来建成的新喀里多尼亚特吉巴欧文化中心(图6-13),充分体现了“既要高技术,又要高情感”的设计宗旨,同时是高技术与地方性、特色化紧密结合的优秀作品,其对当地文化传统与地域情感的尊重,在此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村落式的总体规划、由传统木材和现代不锈钢材料组合构造成的“棚屋”形式、形似未编织完的竹篓的独特外形都使人们联想起当地特有的建筑与文化传统,其水天一色的总体效果更是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图6-12 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

图6-13 吉巴欧文化中心

3.技术发展与环境危机

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高技术的高代价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环境的危机,对高度工业化的追求导致了地球资源的巨大消耗,资源的过度消耗将带来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的严重后果。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符合生态时代的绿色技术,使新技术能够对资源与能源实现更有效的利用。但是,技术的有效性和技术的不完善性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共存的,技术的不完善性极可能对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威胁,有时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另外,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明在为该技术领域带来利益的同时,极有可能给另外的领域带来破坏或干扰,所以新技术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减少了未知性和不可预见性,但同时增加了更多领域相互作用的不可知性和不可预见性。空调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发明者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这种造福人类,使人类能够控制周围物理环境的发明竟然会成为各类病菌传播的帮凶,导致臭名昭著的“军团病”以及其他“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发生。当时的发明者也没有想到,空调消耗的能量会给地球资源造成如此大的负担,用于空调制冷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开发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应该充分研究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力争将这些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