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琇
2018年,天津美术馆与《今晚报》合作举办了“天津美术历史文化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活动期间,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各类佳章脱颖而出,我们遂将其中精彩的部分结集为《津沽绘事》,从独特视角对天津美术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和阐述。这些碎片式的故事连接在一起,构成了近现代天津美术史的概貌, 为人们进一步探知、 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
在天津城市600多年的岁月里,近代百年是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天津美术极度活跃的时期。19世纪60年代天津开埠以后,工商业和金融业迅猛发展,很快成为了北方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在文化方面,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显示出日趋开放包容的态势,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独特风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天津美术界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湖社天津分会、北洋画报社、市立美术馆等闻名全国的艺术机构,诞生了李叔同、张兆祥、徐世昌、刘子久、 陈少梅、刘奎龄等艺术大师, 为长期沉闷的天津画坛注入了鲜活力量,形成了天津城市文化艺术独特的风貌。
湖社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绘画团体,是1926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成员均是近现代著名画家金城的入室弟子,如陈缘督(梅湖)、 惠孝同(拓湖)、赵梦朱(明湖)、 陈少梅(升湖)等人, 因诸人皆取“湖”字为号,故名曰湖社。他们经常在京津两地举办画展,并吸收了一批优秀的画家。1931年, 陈少梅和惠孝同在天津创办湖社分会。分会在陈少梅和刘子久的引领下,影响了众多热爱传统艺术的水墨画家,大大活跃了天津画坛。
1926年7月7日创刊的《北洋画报》,在当时传媒界的知名度很高, 它秉承“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的宗旨,刊登书画、时事、人物、戏剧、 电影等内容,吸引了大批读者的眼球。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洋画报》 因财力不支而停刊。《北洋画报》刊登的各类艺术作品,体现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津美术的发展。
成立于1930年的天津市立美术馆,是中国首座公立美术馆,创办者为著名教育家严修的五公子严智开。严智开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后, 向天津市市长崔廷献和教育局局长邓澄波提出创建美术馆的建议,并于1929年12月10日成立筹备处,严智开担任主任。1930年7月,具有西式风格的天津美术馆在中山公园中国货陈列馆对面建成,10月24日严智开作为馆长主持了隆重的开馆典礼。天津美术馆集存藏、 陈列、研赏、育人为一体,编写了一系列书刊,全方位地向社会传播、普及美术知识。(www.daowen.com)
这些与艺术密切相关的团体、媒体和机构,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美术活动,在天津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在近现代天津文化走向多元和开放的时期,美术作为城市重要的精神载体, 既具有社会公众教育的属性,也具有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数量众多的美术展览、学术活动和名家作品,写下了天津近现代美术史美的故事,在津沽大地上留下了美的印记。
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平台,今天的天津美术馆担负着城市文化美的建设等使命,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天津美术馆力求与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热忱地服务于广大公众, 向社会传达时代倡导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标准——一方面回顾历史总结过去,收藏积累天津美术的过往;一方面开拓创新展望未来,不断展示当代优秀的美术成果。从本质上来说,天津美术馆既是美术历史的建构者,也是美术现状的见证者。创造美术事件, 留下美术痕迹, 已成为天津美术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 因此,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天津美术馆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成熟的理念, 以公众美育为引擎,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进行大众美术的普及和传播,讲好新时代美的故事, 留下新时代美的印记。
《津沽绘事》是对20世纪天津美术的回眸,视角不同,事件各异,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赋予了绘画艺术广阔的共享空间。这些文章来自于公众,又回馈于公众,真正起到了挖掘整理、普及传播的作用。从征文到成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天津美术史的梳理和归纳。我们沿着它的发展足迹慢慢追寻,将旧时的故事碎片一一拾起,最终使之凝结为喧噪浮世里的朝花夕拾和岁月静好。
2019年4月记于天津美术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