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官书》:古代天文学百科全书,杰出成就

《天官书》:古代天文学百科全书,杰出成就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官书》集中“究天人之际”,这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官书》中记载一些天人感应的例证,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天官书》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天象观测,获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达到了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水平。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史记·天官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天文学史文献。

《天官书》:古代天文学百科全书,杰出成就

本篇选自《天官书》。《天官书》集中“究天人之际”,这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官,即天文学。古代人们认为天上的日月列星与人间君臣相对应,亦有尊卑等级,“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司马贞:《天官书·索隐》。)实际上天官等级是人间等级的投影。本篇选评《天官书》中“太史公曰”云云三段,一千余字,是司马迁及其父司马谈直接评论他们所认为的天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两个分支:一为星占家,观测恒星流彗的隐现,用于占验,《周礼》中保章氏传其学;一为历家,推步日月五星之行义,用于制历法,《周礼》中冯相氏传其学。古代天文学与迷信混杂,星占家讲天人感应,历家讲禁忌。但天象观测和历法推步又是实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史记·天官书》总结星占学,《历书》总结历法推步,把古代天文科学知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同时又保留了天命论的地盘。因此《天官书》中记载一些天人感应的例证,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天官书》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天象观测,获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达到了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水平。司马迁不愧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天官书》记载天象记录的杰出成就,举其大端主要以下六项:其一,记载了大一统结构的558颗恒星;其二,认识了月食现象的周期规律,“月食,常也,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其三,认识了五大行星运动中的逆行和留的规律;其四,记录了恒星的颜色;其五,对灾变恒星作了记录;其六,对异常天象作了观测记录。此外,还对极光、黄道光、风、云、雷、电等地球物理现象作了观测记录。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史记·天官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天文学史文献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幽、厉以往,尚矣。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讥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

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太史公推古天变,未有可考于今者。盖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蚀三十六彗星三见宋襄公时星陨如雨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讥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

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燕、齐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虚、危。宋、郑之疆,候在岁星,占于房、心。晋之疆,亦候在辰星,占于参、罚

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5]。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阳则日、岁星、荧惑、填星[5];占于街南,毕主之[5]。其西北则胡、貉、月氏诸衣旃裘引弓之民[5],为阴;阴则月、太白、辰星;占于街北,昴主之。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5],首在陇、蜀[5],尾没于勃、碣。是以秦、晋好用兵,复占太白,太白主中国[5]。而胡、貉数侵掠,独占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经也。此更为客主人[5]。荧惑为孛[5],外则理兵[60],内则理政[61]。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62]。诸侯更强,时灾异记,无可录者。

秦始皇之时[63],十五年彗星四现[64],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65]。其后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因以张楚并起[66],三十年之间兵相骀藉[67],不可胜数。自蚩尤以来[68],末尝若斯也。

项羽救巨鹿[69],枉矢西流[70],山东遂合从诸侯,西坑秦人[71],诛屠咸阳[72]。(www.daowen.com)

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73]。平城之围[74],月晕参、毕七重[75]。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76],彗星数丈[77],天狗过梁[78];及兵起,遂伏尸流血其下。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现[79],长则半天。其后京师师四出,诛夷狄者数十年,而伐胡尤甚。越之亡,荧惑守斗[80];朝鲜之拔,星茀于河戍[81];兵征大宛,星茀招摇[82];此其荦荦大者[83]。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

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84],气则王朔[85],占岁则魏鲜[86]。故甘、石历《五星法》[87],唯独荧惑有反逆行[88];逆行所守[89],及他星逆行[90],日月薄蚀[91],皆以为占。

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无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92];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此其大度也。故紫宫[93]、房心[94]、权衡[95]、咸池[96]、虚危列宿部星[97],此天之五官坐位也[98],为经,不移徙[99],大小有差,阔狭有常。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纬[109],见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101]

日变修德[102],月变省刑[103],星变结和[104]。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105],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106],正下无之[107]。夫常星之变希见[108],而三光之占亟用[109]。日月晕适,云风[110],此天之客气,其发、现亦有大运。然其与政事俯仰[111],最近天人之符。此五者,天之感动。为天数者,必通三五[112]。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注释】 ①生民:人类。②世主:历代君主。③五家:指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④绍:继承。明:使之有进步,指历法日益精密。⑤冠带:与下文“夷狄”相对,借指中原华夏民族。冠,礼帽。带,穿礼服时束在腰间的大带,叫绅。⑥十有二州:传说黄帝划九州,为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虞舜分冀之西北为并州,东北为幽州;又分青州之辽东为营州,于是有十二州。按,据山川之自然形势划分州域是西周以后人的认识。传说五帝、夏禹布划州域是托古立说。司马迁记载其说而不书明时代,表现了他作史的审慎态度。⑦五星:又称五纬,指古人用肉眼所观察到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星与五方相配,各有专名。金星,古称启明星,又称西方太白。木星称东方岁星。水星称北方辰星。火星称南方荧惑。土星称中央镇星,镇星又写作填星。而古人所称水星是指恒星营室,所称火星是指恒星大火。⑧五行:金、木、水、火、土。⑨列宿、州域:天上的群星称列宿,地上的区划称州域。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列宿与州域相联系,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域相配,叫分野。例如冀州,昴毕之分野;也可倒过来说昴毕,冀州之分野。全中国州域的分野,在《天官书》中有详载。⑩三光:指日、月、星,在远古时代依赖它们照明。⑪统理:总管,统治。这里为认识奥秘,掌握规律的意思。⑫天变:天象变异,如日蚀、月蚀、行星逆行、彗星现、流星雨等。古人认为天变是人事变化的先兆。⑬窟穴:归宿,指对天变的解释旨趣。⑭物怪:地上的各种自然变异。⑮不法:不经,不可信从。⑯纪异而说不书:这句是说孔子不讲天人感应。例如《春秋》就记载了日蚀、月蚀及水灾、蝗灾等变异,但对其感应却不记载。这也是司马迁对变异与天人感应说的取舍原则。异,天变灾异,是自然现象。说,对天人感应的解说,人们的认识。不书,不记载。⑰至天道命,不传:孔子不讲天道性命。《论语》卷五《公冶长》第十三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⑱天数:天象术数之学,又称天官。现代天文家即孕育其中。⑲高辛:五帝之一,即帝喾,黄帝之孙,号高辛氏。下文重、黎、羲、和四人,为上古颛顼、唐尧时掌天文历法之官。⑳昆吾:传说的夏代掌天文之官,己姓,名樊。㉑巫咸:商王大戊之臣。㉒史佚:西周成、康时太史尹佚。苌弘:周敬王时大夫,孔子曾向他问乐。㉓子韦:宋景公时司星之史,《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宋司星子韦》三篇。㉔裨灶:春秋时郑大夫,《左传》说他明天文占候之术,能预知吉凶。㉕甘公:名德,战国时著名占星家,著《天文星占》八卷。《正义》引《七录》“谓甘公为楚人”。㉖唐眛:战国时楚大将。㉗尹皋:赵人。㉘石申:石申夫之省称,与甘公齐名的占星家,著有《天文》八卷。据研究,甘石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370至公元前270年之间,比希腊著名天文学家伊巴谷的活动年代早两个世纪。但甘石著作已佚,今传《甘石星经》系宋人所辑录。㉙三纪:中历以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七十六岁为一蔀,二十蔀一千五百二十年为一纪,三纪四千五百六十年为一元。纪,历法周期。㉚贵:重视,研究。㉛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春秋》记事起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即从公元前722至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㉜日蚀三十六:《春秋》所载日食共有三十六次,兹从略。㉝彗星三见:文公十四年(前613)七月有星入于北斗,昭公十七年(前525)冬有星孛于大辰,哀公十三年(前482)有星孛于东方。共三次。㉞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前687)夜半,星陨如雨,即今称陨石雨。鲁僖公十六年,即宋襄公七年(前644),宋国陨星五。㉟政:读“征”。㊱五伯:即春秋五霸,有两说。《孟子·告子》篇赵岐注引孟子说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伯。《荀子·王霸》篇则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伯。《史记》并存其说,下文谓秦、楚、吴、越皆为伯主。㊲秦楚吴越句:秦祖非子,初封秦邑,地在西戎;楚子鬻熊,始封丹阳,地属荆蛮;吴太伯属勾吴;越祖少康之子,初封于越,地东越,都是夷狄之地。春秋时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得封为伯,号称强国。㊳田氏篡齐: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田和代姜齐,被周天子立为诸侯。㊴三家分晋,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分晋;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为诸侯。㊵兵革:兵器甲胄,借指战争。㊶星气:即占星望气,就是观测星宿的变化隐现和云气以预卜人事的吉凶,古称占星术。㊷近世:指战国时代。十二诸侯:齐、楚、秦、晋、鲁、卫、陈、蔡、宋、郑、曹、燕。七国相王:秦、韩、赵、魏、楚、燕、齐。㊸凌:通“鳞”,杂乱。米盐:喻琐屑细碎之事。㊹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即天上的二十八宿分别对应地上的十二州,称分野。二十八宿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角、亢,郑之分野,兖州。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州。尾、箕,燕之分野,幽州。斗、牛,吴、越之分野,扬州。女、虚,齐之分野,青州。危、室、壁,卫之分野,并州。奎、娄,鲁之分野,徐州。胃、昴,赵之分野,冀州。毕、觜、参,魏之分野,益州。井、鬼,秦之分野,雍州。柳、星、张,周之分野,三河。冀、轸,楚之分野,荆州。㊺斗秉兼之:北斗七星,从斗口至斗柄顺序:一为天枢,主秦;二为天璇,主楚;三为天机,主梁;四为天权,主吴,五为玉衡,主燕;六为开阳,主赵;七为摇光,主齐。北斗七星在天之中绕北极星而运转,斗柄临制四方,所建十二辰躔,故兼十二州及二十八宿之分野。秉,通“柄”。㊻太白、狼、弧:皆西方之星,所以为秦国占候之星。㊼荧惑、鸟衡:南方之星,为吴楚占候之星。鸟衡,即南方朱雀七宿之柳星。㊽辰星、虚、危:北方之星,为燕齐占候之星。㊾岁星、房、心:东方之星,为宋郑占候之星。㊿辰星、参、罚:北方、西方之星,为晋占候之星。[5]河、山:此指黄河、华山。中国:中原。[5]岁星、荧惑、填星:岁星,即木星,属东方。荧惑,即火星,属南方。填星,即土星,属中央。东、南、中央皆为阳。[5]占于街南,毕主之:毕昴之间为天街。街南毕星,主阳;街北昴星,主阴。中国为阳,毕主之,故毕为中国占候之星。中国西北之夷狄为阴,故下文说“占于街北,昴主之”。[5]旃:通“毡”,毛制品。[5]其维:指山川的源头。[5]首在陇蜀:这是当时人所指的中国范围,以渭水为河源,岷江为江源。渭水、岷江皆源出陇山,因此说源头在陇蜀。[5]太白主中国:秦晋地望在黄河、华山之北,为太白所主,因此秦晋同胡貉之民一样好战。秦晋为统一的中国一部分,故太白也为中国所占。所以下文说,胡貉只独占辰星。[5]此更为客主人:太白主中国,辰星主夷狄,交相为主客。《星经》说:“辰星不出,太白为客;辰星出,太白为主人……若辰星入太白中五日不出,中国胜;及入而上出,破军杀将,客胜……”[5]孛:通勃,变色。[60]理兵:整治兵备,准备打仗。[61]理政:修明政治,防止变乱。[62]故曰二句:引自《春秋纬·文耀钩》,其书已佚。[63]秦始皇之时: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才称始皇帝,废除谥法。这里的“始皇之时”是追述,指嬴政开始执秦政之时。[64]十五年彗星四现:指秦始皇十年亲政到二十六年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彗星四次出现。但彗星四现,《据秦始皇本纪》载,是秦始皇七年到十三年这七年之中出现的。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彗星先出东方,现北方,五月现西方,这是第一次。九年,彗星现,或竟天,这是第二次。同年彗星现西方,又现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这是第三次。十三年,正月,彗星现东方,这是第四次。[65]竟天:横贯整个天空。[66]张楚:陈涉称王,号张楚。并起:全国大起义。[67]三十年句: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韩到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称帝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历史经历了秦灭六国、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等巨变,战争不断。骀藉:距踏。[68]蚩尤:黄帝时作乱的部落首领。[69]项羽救巨鹿:即公元前207年秦楚巨鹿之战。[70]枉矢西流:矢状的大流星,蛇行西奔,占星术以为象征兵临咸阳。[71]西坑秦人:公元前207年,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城南。[72]诛屠咸阳: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咸阳,三月不绝。[73]汉之兴句: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会聚于井宿星区,又称五星连珠,是天体运行周期性的自然现象。[74]平城之围: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了七日七夜,突围后与匈奴订和亲之约,暂时恢复了北方的平静。[75]月晕参、毕七重:参星、毕星在天街之南,为中国占星。月为阴,象征匈奴入侵。七重晕示兆汉兵有七日被围之困,这些均是占星家的附会解说。[76]吴楚七国叛逆: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共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汉,不久被平定。史称“吴楚七国之乱”。[77]彗星数丈:景帝二年(前155)八月,彗星现东北。[78]天狗过梁野:天狗是一种流星,景帝二年下坠梁野。《汉书·天文志》云:“天狗,状如大流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坠及,望之如火光炎炎中天。……千里破军杀将”。梁国,景帝之弟刘武的封国,治睢阳。吴楚七国连兵西进,梁国首当其冲,发生激战。[79]蚩尤之旗:《汉书·天文志》云:“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象旗。现则王者征伐四方。”这是火星上的黄白光环,古人认为是战争之象。[80]荧惑守斗:火星徘徊在南斗,南方有兵之象。《汉书·天文志》云:“元鼎中,荧惑守南斗。占曰:荧惑所守,为乱贼丧兵;守之久,其国绝祀。南斗,越分也。其后越相吕嘉杀其王及王太后,汉兵诛之,灭其国。”[81]茀(fú):孛星。河戍:指井宿东北之北河星,又称北戍,为胡门;井宿东南之南河星,又称南戍,为越门。元封中,星孛于河戍,示兆汉兵征伐朝鲜、南越。[82]招摇:星名,在北斗七星斗柄之南,为胡人占星。太初中,星孛于招摇,汉武帝兵征大宛。[83]荦荦:明显易见。[84]唐都:著名占星家,司马谈向他学天官。唐都还与司马迁共同制定了太初历。[85]王朔:著名的占候家,善望气。李广曾经向他请教,自己为什么不得封侯。王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由此可见,王朔是一个思想比较进步的方士。[86]魏鲜:推占岁星运行的历法家。[87]《五星法》:推占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据此预见吉凶的书,也称《五星占》。[88]唯独句:指甘公、石申的五星占,只把火星的反逆行视为正常。[89]逆行所守:指火星在逆行时的徘徊滞留,如上文所说的“荧惑守斗”就是例证。既然火星的逆行是正常的,则逆行时的滞留就如他星的逆行一样,是不正常的,即被认为是天变。守,徘徊、滞留。[90]他星逆行:指火星以外的其他行星逆行,被认为是天变。[91]日月薄蚀:日月无光。蚀:也写作“食”,日月亏损。[92]五星无出句:地球和行星绕日运动,当地球与行星处在太阳两侧成一直线时,称为“合”;当地球与行星处在太阳一侧成一直线时,外行星称为“冲”,内行星称为“下合”。“合”的前后,行星是和太阳同时出没,行星被太阳遮住,叫“伏”,从地球上看不见,这就是所谓“五星无出”。“合”的前后,行星不逆行。行星逆行只发生在“冲”和“下合”的前后,这时行星离地球最近,最亮,最便观测,所以说“盛大而变色”。[93]紫宫:紫微宫的简称,又名紫微垣,简称紫垣。古人以为紫宫为天帝之中宫,是以北极星为中枢,包括东西两列成屏藩状的十五颗星所组成的星区。东藩八星,称紫微左垣,南起为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八星。西藩七星,称紫微右垣,南起为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94]房心:包括东方苍龙七宿,为东宫。[95]权衡:包括南方朱雀七宿,为南宫。雀首北面的轩辕为权星。张翼北面的太微为衡星。[96]咸池:包括西方白虎七宿,为西宫。天潢五车为咸池。[97]虚危:包括北方玄武七宿,为北宫。[98]五官坐位:指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五大星区,位置恒定。古人将天上的列星赋以等级尊卑秩序,故称天文为天官。[99]为经:五部天官都是恒星,不易观察其移动,布满南北天空,是为经。[100]天之句:指五大行星佐天行德,东西运行,为纬。[101]赢缩有度:指行星循柳叶形运行的轨道摆动有一定的度数。赢缩,轨道摆动时的宽狭。[102]修德:反省过失,修养仁德。[103]省刑:减轻刑法,平反冤狱。[104]结和:与邻国交好。[105]国君:代指国家。[106]修禳:祈求鬼神,消除灾祸。[107]正下无之:指昏暴之君,在天变的谴告下,即危机四伏已经明朗时,仍不闻不问。正下,最差劲。无之,视而不见。[108]常星:恒星。[109]三光之占亟用:凭借日、月、星的变异进行占候吉凶,都很频繁。亟,频繁。[110]日月句:指日月晕、日月食、星孛、兴云、刮风五种天象。适,孛星的色变。[111]俯仰:低头与仰头,喻政事兴衰。[112]三五:这里指本段文章所说的八种天象变化,与前文“为国者必贵三五”中讲天运周期变化的“三五”不同。三,指三光。五,指五气,日月晕适云风。《索隐》释为五星,与本段文不协,非是。

【评析】 《天官书》全文8107字,正文6896字,赞论,即本篇所选部分1211字,在《史记》全书中是唯一的一篇过千字的长篇论赞。本文系统地表达了作者关于天人关系的见解,《天官书》的哲理精义,尽于此论赞中。

本篇可分为三大段落,是司马氏父子相承之作。第一段“太史公曰”至“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是司马迁转述其父司马谈语。接着“太史公推古天变”以下是司马迁的续论和发挥。这一部分又包括两段,即第二段、第三段。第二段“太史公推古天变”至“皆以为占”与第一段,议论重复,但更详细,显系司马迁对父论的阐释、补充和发挥。第三段,“余观史记”以下,是司马迁的总结,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若此篇为司马迁一人所作,在结构上就不会有一、二两段的重复。“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司马迁作了慎重其事的记载,说明司马谈是何等的重视天官。因此《天官书》中有部分司马谈的遗稿,是父子两代人相继完成的。

《天官书》集中“究天人之际”,这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人之际”来自董仲舒的用语。其原话是“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天人三策》,载《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汉代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相与”,即天人会合,互相感应。董仲舒的用心,企图用“谴告”说来限制君权为所欲为,免招败亡,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是统治者是不会用虚妄的“谴告”说来束缚自己的手脚的。相反,恰恰利用天人相与、君权神授的学说来开脱自己的罪责,愚弄人民。董仲舒宣扬“畏天”,走向了他立意的反面,成为反动的神学目的论者,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故他的天人相与学说得以泛滥。这是那个时代的思潮。这一思潮也给司马迁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天官书》中记载了不少天人感应的例证,甚至认为“天变”与“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这是不必讳言的。

但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主要思想倾向却是讲天人相分,旨在阐明成败兴衰在于人心向背。“际”,本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说文》云:“际,壁会也。”朱骏声曰:“凡两墙相合之缝曰际。”(《说文通训定声》)两墙相合之缝,既是会合,也是分界。天人关系如两墙相合之缝,既是交会,也各自分途,有着明显的界限。司马迁删去董仲舒“天人相与之际”这句话中的“相与”二字,还要“究”它一番,再考之“行事”,这就突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所以《天官书》并不是照录甘、石之传,而是作了一番认真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删汰讥祥不经的事例,而只记载经过验证的部分。占星家的理论系统虽然是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但是他们十分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进行形势分析,对局势作种种预测,有时也能言中。如果我们对星占条文,剥去感应的迷信外壳,作为星占家对历史预言的资料来研究,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

尊重事实,承认自然界和社会活动的客观现象,这是一个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取得成就的立足点。在这一点上,本篇有生动的表现。司马迁十分强调观测的重要性,并亲自考察百年以来的“行事”,得出“五星无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这样的承认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这是相当进步的。又,司马迁载天人感应,强调重人事,而不宣传“畏天”。在结尾“日变修德”一段中,强调统治者在“天变”面前要修德、修政,重视人心向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此外,在天官的研究方法上,司马迁比司马谈更重视现实。“为国者必贵三五”,这是司马谈之言。三五是讲长周期的天运变化,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这样的天运周期比较虚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这是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三光五气这八种天象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更要注重观察研究。司马谈讲“天人之际续备”,司马迁说“则天官备矣”。这反映了父子两人研究天官的倾向有很大的差异。司马谈注重天人相与,而司马迁更注重天文科学本身规律的探索。也就是说,本篇留下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人思想差异的痕迹。司马迁比其父司马谈的唯物主义思想更多一些,历史观也更进步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