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技术性能主要是指动力电池的技术性能与设施充电技术,其关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方式,这一直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其也决定着充电设施的布设密度。
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是续航能力的集中体现,续航能力是指在平均行驶速度的条件下车辆连续行驶的能力。因动力电池技术性能的差异,不同类型车辆的续航里程也存在差异。考虑到用户的驾车行为,续航里程须保障电动汽车在充满电后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正常运行,满足一次往返正常行驶里程的需求。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主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理论单次充电行驶里程均能达到150—200km(表2-2),而从2016年4月北京车展上新发电动汽车的性能来看,续航里程数皆已突破200km。比亚迪E6是最早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的电动汽车之一,其300km的续航里程毫无争议地排在国产车首位。目前,新款比亚迪E6有望将续航里程延长至400km。毫无疑问,续航里程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但绝不能作为评判一部电动汽车好坏的唯一标准。随着人们对电动汽车了解的不断加深,缓解里程焦虑的将不再仅仅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做到随用随充并合理规划出行路线,才是正确使用电动汽车的终极宝典。由于充电设施的服务半径和布设密度需要参照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数确定,因此,理论上续航里程数的提升也意味着充电设施服务半径的加大,布设密度可适当下降。
表2-2 目前国内市场上部分主流国内外电动汽车品牌的续航里程数
目前国内普及的分散式充电设施以常规慢速充电为主,充电时间在6—8h;集中式充电站以快速充电为主,充电时间在0.5—1h。换电站则使用机械换电,换电时间在3—10min。充电时间将决定设施使用的流量和规模。因此充电技术的提高与革新除了直接关乎电动汽车的性能和使用量外,还会对充电设施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此外,国际上最热门的新型充电技术包括无线充电和移动充电。无线充电,即通过磁共振或磁感应方式实现电力传输。其充电方式和设施布局、使用皆方便快捷,是提高纯电动汽车价值的关键技术之一。无线方式传输电能主要是通过两个线圈(嵌入地面的发射线圈和置于车内的接收线圈)之间产生的电感耦合进行的。发射线圈内的交流电形成电磁场,处于该磁场辐射范围内的接收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电流。图2-3 中的①即为充电墙盒,它主要负责将高频电转换为交流电。随后交流电传输至嵌入地面的充电板②产生感应磁场,使车内的充电板③中出现感应电流。所谓的移动充电(MAC)是将电能转换成一种符合现行技术标准要求的特殊的激光或微波束,同时在汽车上安装一个专用天线接收器即可。采用该种充电方式,行驶在路上的电动汽车就可以通过安装在电线杆或其他高层建筑上的电能信号(波)发射器快速补充电能,或将 MAC 系统埋设在路面之下,不需要额外的空间,只需要采用一定方式告知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区域的位置即可。移动充电方式可使得电动汽车在路上行驶即可同时进行充电,是电动汽车电能补充的最理想情况,即采用这种充电方式,用户就不需花费时间和金钱寻找充电站、停车场等。在日本一项名为EVER(Electric Vehicle on Electrified Roadway)的科研试验中,电力经混凝土地面传输至车辆的效率可以达到80%到90%,理想条件下甚至可以更高。当然,这两种技术尚在研发完善中,迟迟未能实现商业化的主要原因终究还是落在了“成本”二字上。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两项技术落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一旦解决技术和商业化问题,它们对于充电设施的快速推广将是极大动力,并能深刻改变现有充电设施空间规划的方式,同时还会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产生巨大影响。(www.daowen.com)
因此,充电设施空间布局须及时关注技术发展的新动态,立足当前的适时技术水平,并考虑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从而确定合理布局模式与布设密度(图2-4)。
图2-3 无线充电技术
图2-4 移动充电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