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主义
1.抽象美学的诞生
抽象美学的诞生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变。工业社会以前,建筑多因袭传统式样。19世纪以后,随着建筑创作活跃,传统的建筑观和审美观因已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而成了建筑进一步发展的枷锁。社会进步节奏的加快和对创新的追求,促进了建筑向现代化迈进。
1851年,“第一个现代建筑”诞生,它是采用铁架构件和玻璃装配的伦敦国际博览会水晶宫。埃菲尔铁塔,这座全部用铁构造的328米高的巨型结构是工程史上的奇观,是现代的美、工业化时代的美。抽象美学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它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开拓性。
2.现代主义的几何抽象性
20世纪初,伴随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的出现以及玻璃等新型材料的大量应用,现代主义的风格应运而生。抽象、简洁,而且强调功能,追求建筑的空间感。钢结构、玻璃盒子的摩天楼将人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石砌建筑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以不可逆转的势头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制约,造就了风靡全球的“国际式”的现代风格。
这一时期,抽象艺术流派十分活跃,如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等。抽象派艺术作品仅用线条或方块就可以创造出优美的绘画,这直接对建筑产生了影响。现代建筑的开拓者创办的包豪斯学校第一次把理性的抽象美学训练纳入教学之中。
当时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在建筑造型中秉承塞尚的万物之象以圆锥体、球体和立方体等简单几何体为基础的原则,把对象抽象化、几何化。他要求人们建立由于工业发展而得到了解放的以“数字”秩序为基础的美学观。1928年他设计的萨伏伊别墅是他提出新建筑五特点的具体体现,对建立和宣传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很大。
1930年由密斯·凡·得·罗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也集中表现了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
现代建筑造型的基本倾向是几何抽象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几何体建筑在全球的普及,标志着抽象的、唯理的美学观的确立。
3.晚期现代主义的建筑学
晚期现代主义的建筑学是对个性与关系的探索。
现代建筑对几何性和规则性的极端化妨碍了个性和情感的表现。都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与闪烁的玻璃幕墙使人感到厌倦和乏味,典型“国际式风格”成为单调、冷漠的代名词。为克服现代建筑的美学疲劳,20世纪后半期的建筑向着追求个性的方向发展,从多角度和不同层次上突破现代建筑规则的形体空间。(www.daowen.com)
晚期现代建筑造型由注重几何体的表现力转向强调个性要素,比如:
(1)一些建筑侧重于对形状感染力的追求,如朗香教堂、悉尼歌剧院的造型都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使抽象语汇的表达得以大大地扩展和升华。
(2)很多建筑运用分割、切削等手法对几何体进行加工,创造非同一般的形象。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这种设计的杰作。
美国“白色派”建筑师迈耶的作品把错综变化的复合作为编排空间形体的基本手段,在曲与直、空间与形体、方向与位置的变动中探索创新的途径。
(二)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一些先锋建筑师主张建筑要有装饰,不必过于追求纯净,必须尊重环境的地域特色,以象征性、隐喻性的建筑符号取得与固有环境生态的文脉联系,这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批判现代主义教条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并未在根本上否定抽象的意义。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化身的美国著名建筑师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大厦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其建筑外观富有时代感的精美与简练,是应用抽象的美学原理处理具体形象的典范。
(三)解构主义
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在于冲破理性的局限,通过错位、叠合、重组等过程,寻求生成新形式的机遇,它是对之前建筑思想和理论的一次大胆挑战。
解构主义的建筑师们更多地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求,在形式语汇的使用方面倾向于抽象。屈米设计的维莱特公园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作品,其整体系统的开放性使场地的活动达到最大限度,向游人展示了活动和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生气勃勃的公园气氛。
埃森曼设计的韦克斯纳中心也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品,其基本结构形式是使城市和校园两套网络系统同时作用。埃森曼注重建筑元素的交叉、叠置和碰撞成为设计过程和结果,虽然建筑表面似呈某种无序,但是内部的逻辑清晰统一。
总之,当代建筑的个性及高科技、有机环保趋向越来越显著,众多建筑风格流派如高科技派、结构主义派、超现实主义派等使城市景观及建筑格局呈现五光十色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