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美学:探讨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美学:探讨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进入艺术交流的实质性研究时,不能不对艺术接受者的主体性特征予以认识。接受美学努力倡导文学艺术研究重心的转移,确立艺术接受的本体地位,开拓了艺术活动整体研究的新思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艺术作品意义的生成,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之外,接受者的赋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接受主体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条件。艺术接受同样对于审美经验有较高的要求。艺术接受心理与民族特点的交汇。

艺术美学:探讨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当我们进入艺术交流的实质性研究时,不能不对艺术接受者的主体性特征予以认识。艺术接受作为本体,是指艺术接受在整体的艺术活动中具有独立的、深层的和本质的意义,是解释(或阐释)的主体。接受者的基本活动,便是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批评。理解和阐释,本身就具有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特征。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艺术接受,才能确认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受美学努力倡导文学艺术研究重心的转移,确立艺术接受的本体地位,开拓了艺术活动整体研究的新思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尧斯说:“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3]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显然居于中心的位置。艺术作品意义的生成,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之外,接受者的赋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者的审美能力、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的基本状况,对于理解和阐释艺术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接受主体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在艺术活动中,接受者面对作品,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的审美感觉和知觉能力、想象力、理解力、感悟力,方能对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性符号予以准确的解码,对其内涵予以透彻的解读。这是接受者审美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艺术接受不是被动的,不是作为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一种反应而存在,而是作为艺术交流和循环的重要一翼,是一个能动的构成。由于接受的作用,可以填充和完善作品的未定之处,改变和充实其形式意向,阐释其内涵与意义。艺术接受活动是在已经具备“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展开的,期待视野体现了接受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其中就潜隐着浓郁的主动的和能动的因素。艺术接受是上述各种审美能力的有机统一和综合体现,与艺术创造相较,除却形式表现和物化能力之外,在其审美能力的基本要求上大体一致。审美能力和素质的高下,制约着对于作品理解和阐释的深度,决定着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是实现与艺术家及作品“视界融合”的基本条件。

艺术接受同样对于审美经验有较高的要求。接受活动中的审美经验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接受者对于历史的审美经验的吸纳,这种吸纳是基于主体的社会存在和生活经历,对历史的、民族的、传统的审美经验认同和潜移默化的吸取,同时也与“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和影响相关;其二,是接受者在生活和艺术的历程中审美体验的积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无数次的审美体验,将使接受者在大量审美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定势。在接受活动中,审美经验对接受者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引导作用,接受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均要受到审美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审美经验一般有三个层次,其表层,是审美的感知,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以自身能动的和创造性的作用,努力消除主体与对象的隔膜与对立,主要从形式美感中获得愉悦、快适之感。审美愉悦可以使主体心灵从困扰走向自由,从疲惫走向欣悦,从而实现精神的陶冶。其中层,是审美的理解,这一层次的审美经验,是以审美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主体的体验方式和内在意向,要以其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和指导。在这一层次,接受者进入作品的世界,以想象、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与合力,领略作品形象的魅力,体味作品的情调和韵致,并作出审美的阐释和评判。其深层,是审美的感悟,在这一层面,接受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主体心灵世界最为圣洁、高尚和永恒的质素,与作品中同样的因素实现融合与感应,使之超越现实而对人生、社会价值予以深层的和宏观的审视,实现对审美理想和人类终极追求的彻悟和最高信念的确立。

艺术活动中的接受者与创作者一样,都是艺术活动的主体,是艺术之链的两环,在艺术活动的运行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接受主体在其心理要素、活动方式、价值指向等方面均具有与创作者相异的特点,正是在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对话与交流中,在艺术审美意义的生成和审美价值的实现中,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意义自然地得到确立。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意义在于,它确认艺术接受活动是实现作品审美价值的唯一途径;能动地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并赋予其意义,是艺术接受的主要使命;这是一个接受主体与客体(作品)交互运动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通过作品与创造主体实现心灵对话的过程。

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艺术接受心理显现出鲜明的特点。(www.daowen.com)

艺术接受心理与民族特点的交汇。不同民族基于自身的文化习惯与社会传承所形成的思维习性与方法,在艺术活动的基本形式与思维方式上均具有自身的特性,集中地体现于艺术创造及其接受活动之中,成为大众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的制约与引导性因素。

艺术接受心理与时代变迁的适应。艺术心理既具有历史传承的特点,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经历了重大的时代变迁,不仅改变着社会各方面文化的基本结构,更会影响到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及其每一个成员的心理活动模式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文化心态与价值标准。

艺术接受心理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当代大众文化的进程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社会发展的高科技化密切相连,具有了突出的当代性特征,人民大众在大众文化的进程中,其心理状态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艺术接受心理与文化产业的统一。在文化产业进程中,艺术家及其创制仍具有重要的位置,而艺术接受活动则有着更为突出的地位。其间,人民大众对于艺术活动的遴选及其取舍,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以及消费取向,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艺术活动的展开及其艺术创作的基本趋向。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意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