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美学》中探讨

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美学》中探讨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的与世界的,是一个不衰的话题。面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和异彩纷呈,人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世界文学”的最终形成,是人类的理想化追求,呈现为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东西方民族之间的差异尤其明显。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既不是空泛的口号,也不意味着对民族文化艺术表层的承接和延续,而是对民族文化内在精神的继承和高扬。

民族与世界的关系在《艺术美学》中探讨

民族的与世界的,是一个不衰的话题。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迅捷发展之际,人们不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母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当各民族的文化正在走向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文学”的时候,自身民族的母体文化是否还有存在和张扬的必要?特别是在艺术活动中,如何看待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追求,已经成为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课题。

面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和异彩纷呈,人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世界文学”的最终形成,是人类的理想化追求,呈现为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又是以各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基本条件的,失去了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不断张扬和深化,世界文化也就丧失了意义。历史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融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张扬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只能是,在不断保持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多更快地汲取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质,以使自身文化得到拓展,同时,也使得整体性的世界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其间,拒绝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愚昧的,而试图全盘搬来外域文化和否定本体文化的做法也是极其荒谬的。艺术的发展更是如此。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深深植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的,它不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同化力,而且具有极强的再生力。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不可能轻易抹去的,而作为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艺术的生存与延展也是不可逆转的,它必然循着自身的客观规律,走该民族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不同民族之间,其思维方式、审美理想、艺术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民族的哲学基础、生活习性、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致。东西方民族之间的差异尤其明显。千百年来,人们为沟通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是对世界文化极其宝贵的贡献。但即使在东西方文化有了自由交流的今天,人们也不难看到,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各自的特色不是消隐,而是更加突出了,无疑,这正是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各自具有的深厚的民族基础和文化底蕴使然。

图84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美国,2008)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许多年来,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实际上是不对等的,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和借鉴大大多于西方人对中国和东方的了解与学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东方国家在科技经济领域落后于西方,同时也与西方某些人时常鼓吹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些西方人看来,欧美是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中心,而东方国家和其他地区只能属于“边缘性”文化,在这样的思维逻辑导引下,东方民族只能向西方顶礼膜拜、俯首称臣,而无资格进行对等的交流。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东方人、国人居然也对此笃信不疑,他们自觉地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脚下,而对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阐释中国艺术发展的问题,使用中国的话语方式是不行的,而要置于西方式的语境中,采用西方的话语结构和话语方式才灵验,这种话语,其实是特指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的话语方式。在他们看来,东方人的思维是表层的,艺术是粗陋的,艺术观念是浅薄的,艺术理论是不科学的,而唯有欧美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才是当今世界文化的精英和代表。近年来,我国从来也没有闭锁文化开放的大门,但对于西方意识形态中落后的和不合乎我国国情的东西,则应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借鉴西方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文化、艺术中优秀的成分,都是十分必要的。而如果不加区别地否定自身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则是行不通的,也是相当危险的。(www.daowen.com)

我国艺术文化的传统和现状足以表明,中华民族的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在艺术发展的未来,都是举足轻重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生活理想的集中和形象的表现,不仅在艺术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的形式、艺术的观念上都浸透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即使是人们进行艺术创造的物质性媒体,也具有不同于西方民族的特色。比如赖以进行文学创作的语言文字,中国与西方就有很大的区别,这不仅表现为一般媒体的差异,在其实质上,更表现为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在愈来愈多的学者看来,东方文字在体现人的全面精神素质和发挥人的各种潜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已经突出地显现出来。又如,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是东方人哲学理念和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特别是东方民族对和谐美的向往和追求,几乎浸透在所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品种之中,它在浸润民族的生命机能和张扬民族人格等方面,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对塑造整体的民族精神和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起到了特有的作用。甚至在调适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健全人格方面,都发挥出远远高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质,由此而引起世人的注目。事实上,人们在认识和发掘东方艺术的精神和潜质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既不是空泛的口号,也不意味着对民族文化艺术表层的承接和延续,而是对民族文化内在精神的继承和高扬。如果将弘扬民族文化理解为对原有艺术样式的照搬,或是止于对某些基本形式的摹拟,是肤浅的,既不能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真正目的,又可能因为一步步失去受众而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走向湮灭。民族文化中的许多艺术样式和形式当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载体,需要继承。但事实表明,任何对于以往文化的继承都是动态的和扬弃的,亦即是应当在动态的发展中经过扬弃才能完成的,否则,一味摹拟和照搬,只能使传统文化陷于僵滞。继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动态性意义在于,它既要不断地使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获得生存的空间,又要不断地接受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从中借鉴和接受有益的质素,以使自身增进活力。其间,某些过于僵滞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遭到淘汰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这不仅不是对民族文化的抛弃,相反,正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所必需的。进而,我们还应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张扬。真正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渗透在艺术表现的各种样式和形式之中的,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体现。

图85 电影:《地心引力》(美国, 2013)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论艺术样式有怎样的新旧更替,不论艺术形式有如何的发展,也不论对其他民族的艺术文化有何种借鉴,真正的民族文化精神都是应当深深置于其间,并作为灵魂来主导艺术延展的。因此,无论艺术如何发展,其民族精神是永恒的。由此可见,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核心,应是对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弘扬。这一文化和艺术精神并不是抽象的,而有其丰富的和具体的内涵。诸如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对美的追求的特有向度和基本范畴,还有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情感表现方式等,都是民族精神和审美内蕴的浓缩和凝结。即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其民族的文化和审美精神则是恒久的和不断光大的。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永远是真实的和具体的;而世界的,则是相对宏观的,只有那些经过千百年历练而凝结为全人类共同认可的各民族的艺术精神和优秀作品,才能称之为世界的。没有民族的,就无从谈及世界的。世界的,正是由无数民族的所构成,众多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的繁盛与相互交融,也就是世界性的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可以优越到能够自诩为是代表世界的,也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能够脱离世界的而独立存在。民族的和世界的是有机的统一,只有人类所有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的持续发展,才能使世界性的文化和艺术的生成与实现成为可能,并昭现其光辉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