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美学:意境与典型的统一和差异

艺术美学:意境与典型的统一和差异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本质上讲,意境与典型,都是艺术创造对其目标和价值的最高追求,二者应当是统一的和相互协调的,但其特性又确实存在差异。但同时,意境和典型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艺术美学:意境与典型的统一和差异

我们没有将典型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专章来探讨,主要因为,典型与意境相比较,虽然二者都同属于美学的重要范畴,都是艺术创造应当追求和达到的至境,但是,意境比典型更具有普遍适应性。典型一般适应于叙事性的艺术创作,如文学中的小说,以及戏剧影视等,而意境,则可以适用于一切艺术创作,不仅在以表情为主的艺术形式中,意境是主体追求的核心目标,即使在那些以创造典型为主要使命的艺术形式中,意境的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意境虽然具有更宽泛的适应性,但它仍然不能代替典型,典型的创造仍旧是许多艺术创作的中心任务。这也是我们将典型与意境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根由。

典型及其相关的理论,在中西方均有较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典型的含义是指一种“类型”,亚里士多德对典型的理解就是指其普遍性和类型性。17世纪以前,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创造了伟大的艺术典型,但典型理论的研究仍停留在对抽象化和类型化人物的塑造上。18世纪以来,典型理论的研究有了大的突破,法国狄德罗提出了艺术家要在现实中发现“美的范本”,认为这种理想的典范”“最高限度的美”,同时他已经看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德国的鲍姆嘉通、莱辛、歌德等人均对典型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黑格尔是西方典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典型是一种理想,非常强调典型的特殊个性,同时,典型还要体现人的整体性。他还深刻揭示了人物个性与环境的关系,并看到了环境的社会学内涵。黑格尔的理论对科学的典型论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

在中国,由于古代叙事艺术起步较晚,因而典型理论的形成也较迟。但作为典型的概念及相关的思想,很早便已出现。《周易》中已有了“典”“型”的概念使用,以及哲学方面的阐释。及至刘勰,已有了与典型相关的思考。唐宋以后,随着叙事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出现了话本、戏曲和长篇小说,以及为数众多的重要作家、戏剧家,同时也于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小说、戏曲理论及突出的艺术理论家,其中有关典型的理论已相当先进。明代叶昼有关《水浒传》的评论,已经关注到形象所具有的某种代表性,以及关于个性化描写的问题。金圣叹将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提到艺术创作的重要位置,并对如何处理人物个性化问题作了探讨。清脂砚斋有关《红楼梦》的论述,对于典型人物创造中艺术家的主体性作用以及人物复杂性格的表现等问题,均作出极有价值的探讨。科学的典型理论,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特别是他们关于美的规律、艺术典型的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的。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美学上的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现象和本质的特殊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是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现象或物象显示出来的,因而,美的规律是与典型的规律相通的。艺术典型,就是指美的艺术形象。

马克思、恩格斯是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原则来研究和把握艺术典型的,从而使他们对典型的研究超越了前人。首先,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典型人物放在历史的和社会的层面上来看待,这样,恩格斯就得出了这一论断:“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26]恩格斯强调的典型,是在特定的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具体个性或人物。这样,就使艺术典型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进一步,马恩提出了“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27]的命题,这是他们对于艺术真实性的科学分析,以及把握艺术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和尺度。这一原则和尺度,使典型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接着,马恩又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8]的重要命题,将对人的真实描写置于典型创造的中心,这就使人们对典型的理解有了科学的指导。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典型人物,是指以历史的和具体个性出现的并具有社会特定的普遍性意义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则是指由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关系所构成的、能够形成人物个性并促使其行动的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性环境。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艺术理论界非常重视典型的研究和讨论,却忽视了意境以及意象等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的研究。而当时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也是较多地予以哲学、历史和社会学方面的观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典型的研究有所淡化,而对意境等美学范畴的研究多了起来。从本质上讲,意境与典型,都是艺术创造对其目标和价值的最高追求,二者应当是统一的和相互协调的,但其特性又确实存在差异。以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分析其异同,有助于我们认清艺术创造的价值和目标,从而更为自由自觉地推进艺术活动走向至高境界。

艺术的意境和典型具有较多的一致性。第一,二者都是艺术主体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予以审美观照、互通互融,并以物化的方式予以呈现的审美创造的结果;第二,二者都是艺术主体审美认知和审美感情相统一的结晶;第三,二者都是艺术创造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第四,二者都具有哲学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主体精神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五,二者都具有审美的愉悦性功能和作用。

但同时,意境和典型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第一,意境与典型,在其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上,意境具有突出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而典型则较多地与西方哲学相联系。中国古代的典型论理论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意境与典型,在其文化学的意义上,又分别较多地与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相关,是分别在不同的地域和土壤中孕生而成的。中国古代的典型论学说则又依赖中国和东方文化的土壤,从而得到孕生和发展。

第三,意境和典型,在与各类艺术的关系上,意境具有很强的普遍适应性,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能够创造意境,当然,在一些叙事性的艺术中可能最主要的不是创造意境,而是创造典型。但创造典型,一般只出现在叙事性的艺术样式之中,而在一般表现类、象征类的艺术样式中,则应以创造意境为主。过去,曾经出现过将创造典型泛化的现象,即任何艺术样式均可创造典型,如可以创造典型的氛围、典型的情绪等。对此,很难作出科学的阐释。

第四,意境创造主要是烘托和营造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精神境界,即由一定的氛围、情感和哲思凝结而成的、超脱具体实在的形象体系,以及环绕和氤氲于作品深层及作品之外的精神性状态;典型创造则主要是塑造和描绘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形象和环境,即以历史的和具体个性出现的并对社会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联系并驱使其行动的环境。典型创造不脱离形象本体。

第五,意境创造的方法,主要采用“意境化”的方式,即不囿于具体形象和客观实在的阈限,着重于主体与客体审美意识的交融和提升,使之升华为既有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美感气息,又具有历史时代精神和宇宙意识的审美的精神性氛围;典型的创造方法,则主要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即在不脱离形象本体和客观实在的情况下,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形象及其环境进行集中的、个性的、理想化的描绘,使之既具有独特个性又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普遍性意义。

第六,对意境的接受和鉴赏,以“领悟”“意会”为主要形式,其中包括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共鸣及驱动,并以精神顿悟、心灵敞亮和情感激荡为其主要特征;对典型的接受和鉴赏,是以审美理解和移情为主要形式,它同样包括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共鸣及驱动,但其特征则主要体现为审美认知和审美理解的实现,以及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提升。

艺术典型的美学意义在于,艺术典型在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审美特性。艺术典型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可以通过审美的形式建构,创造具有集中的、理想的,以及鲜明个性的人物和环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凝注和欣悦之情;艺术典型具有多元性的美感,它不局限于和谐美的建构,而是将崇高、壮美、优美、滑稽、丑等均作为审美的基本范畴,并使典型创造在形式美感与精神内涵的统一中得到实现;艺术典型具有很强的审美魅力,这种魅力是由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蕴藉性和辐射性所造成的。

因此,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其审美魅力是永久的和无穷的。创造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是艺术家恒久的职责和使命。

【注释】

[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2]庄子:《庄子·外物篇》。

[3]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4]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

[5]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www.daowen.com)

[6]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7]严羽:《沧浪诗话》。

[8]王夫之:《明诗评选》。

[9]王夫之:《古诗评选》,卷2,第15页。

[10]王国维:《人间词话》。

[11]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附录》。

[12]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页。

[13]王国维:《人间词话》。

[14]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1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

[16]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17]转引自《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版,第176-177页。

[18]王夫之:《姜斋诗话》。

[19]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20]笪重光:《画筌》。

[21]见陈凡辑:《黄宾虹画语录》。

[22]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2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24]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25]皎然:《诗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