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美学:情景交融对艺术意境的核心影响

艺术美学:情景交融对艺术意境的核心影响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境范畴突出主体审美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是通过与客观景物的和谐交融来实现的。但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中,景物一般不应作过多的变体或变形,而应基本遵循客观实体的状貌。可见,古人是把情景交融视作艺术意境的核心来看待的。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中国戏曲本身就是将诗词、音乐、绘画予以有机交融的产物,自不必言。

艺术美学:情景交融对艺术意境的核心影响

意境与典型、意象等审美范畴的重要区别,即在于意境将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放在首位。意境范畴同样重视对客观景物及人的描绘,但意境创造不满足于对景物及人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注重将景物及人的描绘与主体的情感相互交融,使之生成具有新的质素的情境,即意境。典型创造同样注重主体意念的渗入和与客体实在的交融,但是:其一,典型创造中主体意念的渗入是隐蔽的、不露声色的,而意境创造中主体情思与客体景物的交融是张扬的和尽力渲染的;其二,典型创造和意境创造中的主体精神都是重要的,都是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的统一,但在典型创造中,审美认知多于审美情感,而在意境创造中,审美情感多于审美认知。意境范畴突出主体审美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是通过与客观景物的和谐交融来实现的。没有客观景物作为主体情感的对应物和载体,其情感就会成为空洞的、缺乏美的形式感为中介的一般性情感,而非审美情感。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在意境创造中,同样要把情感与景物的真实置于重要位置。其真实,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本质的真实。首先,是情感的真实,即为主体在特定氛围中发自内心的、毫无矫饰的情感的流淌;景物的真实,即为合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真实,亦即主体对于客体世界认识的真实。有时对于自然之景的适度变体或夸饰的表现,正是与主体情感交融的结果,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景物认知的心理真实,这恰是意境创造的必需。但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中,景物一般不应作过多的变体或变形,而应基本遵循客观实体的状貌。

王夫之在论述情景时说:“景生情,情生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18]。可见,古人是把情景交融视作艺术意境的核心来看待的。我们在论及意境的这一突出特征时,也可以将其分作两个主要类型来分析。

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时,致力于客观景物的描绘和表现,以景物的真实见长,而将主体深沉、浓郁的情感潜于其中,不加铺排和张扬地加以表现。这类意境在诗歌小说、绘画、戏剧影视中都比较常见。山水诗和山水画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钟情山水,一则表现山水的瑰丽、神奇、壮观或奇诡,一则寄情于山水之间,敞开胸襟,抒发情怀。如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造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19]

李白在其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吟咏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其间,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长江、天际等,构成一幅景象旖丽多彩的画卷,而主人送别友人时痛苦、忧郁和怅然的心绪油然而生,充溢在字里行间,又引发人们生出一种愁怨之外的空灵和超然,其意境充实而悠远。与李白的意境创造相关,历代许多文人和画家时常将山水的空旷、深幽、巍峨或宏阔与个体不同的情思和心绪相联系,以表达和宣泄个体特定的心境。这几乎成为一种通行和惯常的表现方式。即使一些综合性艺术作品也不例外。中国戏曲本身就是将诗词、音乐、绘画予以有机交融的产物,自不必言。在当代,利用电影的色彩、光影和画面表现奇异的山水景物,以烘托和渲染特定的人物情思,是电影艺术家的重要表现手法。电影林则徐》中表现林则徐禁烟失败后送别友人的一场戏,就借取了李白诗中的意境,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www.daowen.com)

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时虽然是在写景,但并不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抒发心中的情思,让人联想到与主体情感意味相通的景色。中国传统诗词中,这种意境的创作较常见。诗人或直抒胸臆,倾吐心中块垒,或触景生情,宣泄胸中幽怨,其间生成的意境,更显得深沉和悠长。陈子昂的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是这种意境创造的典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在这首诗里,人们看不到具象的景物,甚至可能理解为是一首纯粹抒情言志的诗歌。但如果我们将其题目与全诗联结在一起,并将抒情主人公置于诗中,就不难感受到一幅表现了天地沧桑、人世艰辛的画面扑面而来。主人公立于高台,望乱云翻卷的苍茫大地、浩渺天穹,思古往今来的铁马金戈、朝代更替,叹文人志士的来去匆匆、英雄末路,一腔幽愤和沉郁之情充溢于整个画面。正是诗人将实景隐去,才可以字字如珠玑的诗句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想象中的景色如在眼前,逼真、生动而丰满,且有身临其境、与诗人同歌同泣同诉同怨之感。

而在那些以抒情为主旨的音乐艺术中,许多作品同样可以获得情中见景的意境。中国传统古曲,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均以音乐的形式和技巧抒发主体情怀和思绪,并通过与情感相通的旋律和节奏,或是特殊的乐音表现,以声音的色彩呈现出人们想象中的景色和实境。或高山巍巍、流水淙淙,或战马嘶鸣、金戈相逼。乐曲的名称给人以导引,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力度等规范着一定的审美阈限,人们可以在乐音的运行和变化中得到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引发接受者的审美思维,使人在乐音创造的氛围中自由想象,从而获得自己理想中色彩缤纷的景象或世界,其意境也尽在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