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意境的内涵,需要理清有关概念。意境理论在长期的历史衍变中,不同时代的学者从相近或不同的角度予以关注和研究,其间难免出现某些概念交织的现象,这一方面表明历史上意境研究的纷纭复杂,同时也说明此概念内涵的多义性。意境与意象,这是两个内涵比较接近的概念。其实,这两个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意境产生于意象,但又超越了意象。意境与意象的差异是客观的。第一,意境与意象不是一个层面的范畴,意象主要是主体在审美创造初始阶段生成于主体艺术思维中的产物,而意境则是出现在艺术创造的终点,是主体智慧、生命和创造力的凝结与昭现;第二,不论是主体意象还是作品意象,与意境相较,意象偏于具体、感性和空间性,而意境则偏于抽象、虚化和本体性,意象稍“实”一点,意境更“虚”一点。当然,在意象与意境之间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界限,有时人们对那些韵味久长、令人感悟的艺术创构也称之为意象,实际已经具有意境的特点了。
意境与境界,是两个交叉更多的概念。在中国诗歌研究史上,人们历来用意境和境界作为诗境的称谓,有时连研究者本人也犹疑不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时称“词以境界为上”,有时又使用“意境”。也许这是学者本人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称谓,也许是不同时期的习惯用法。一般来讲,“境界”在其外延和复杂性方面大于“意境”,“境界”原是佛学中的术语,具有佛学的特殊内涵,将此移入诗歌研究,其内涵必然具有佛教禅宗的某些意味。另外,有研究者认为,“境界”比起“意境”,似缺少一些情感方面的色彩。因而当代人们多倾向于以“意境”来涵盖艺术之境的研究,可以避免一些歧义。但是不管怎样,“境界”“意境”的内在联系与含义的互通是主要的,有时人们将其视作同一概念或将两个概念交叉使用,也在情理之中。
意境与典型,也是70年代末以来人们较多涉及的问题。对于典型的认识及其与意境的关系,我们将设专节探讨。
图61 陆治:《幽居乐事图》(明)
关于意境的含义,古人多有论述,未有定论,看来这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由此深拓进去,就会发现,意境是一个宏大、广博和精深的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认识,理应从多元的和多侧面的角度来把握。唐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说,可看作是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清王国维从情与景的关系中,区分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以表现个体的主观色彩为重心、抒发强烈情感,实现物我贯通的境界;“无我之境”,是指将个体的主观情感隐于作品的物象之中,追求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意与境浑的境界。如果对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可以看到,意境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www.daowen.com)
其一,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内涵丰厚的艺术世界。这一界定,是从艺术作品的建构所达到的层次和境界而言的。在富有意境的作品中,应当从其形象体系表现出对“象外之象”的追求,亦即达到对具体和实在的形象的超越,以实现人们心中之象的生成;富有意境的作品,应实现情和景的完美融合,并使整体艺术建构达到和谐与自由。因而这一界定,可以理解为意与境的结合。正如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3]也就是说,情与景,是实现意境创造的基本因素,情真意切,形象真实,同时做到二者的有机交融,是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其二,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韵味久长、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和想象的世界。这一界定,不注重艺术形象逼真,突出主体在艺术作品中融铸而成的情感世界,强调在这种情感世界中所昭现的人类感情和深层的社会心理,以及由此烘托和营造的富有美感的整体艺术氛围。这一界定,对意境的理解是指具有充盈和丰富的情感与意念的境界。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多次谈到与之相关的思想,“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14]。意境是“灵想之所独辟”“独特的宇宙”“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15],宗先生是将艺术主体情感和想象世界的丰厚作为艺术的生命来看待的。
其三,意境是指艺术创造中意与境、物与我浑然一体、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这一界定,将艺术主体的情思和创造性隐入其间,重在突出通过艺术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所达到的超越时空和意与境浑的审美氛围和艺术化境。在这一界定中,甚至跨越了主体与客体,突出强调主体的意念与情感溢出客观的实在,并以其艺术建构实现最终审美氛围的创造。这种氛围,对于人们审美感受的理想追求而言,无疑是臻于完美的境界。
可以看出,意境的含义是,在各类艺术中,创作者以各种形式和方法融铸而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久长、意与境谐,能深刻昭示宇宙和人生意识,并使创作与接受主体神情充盈而飞动、物我贯通、进入超越性时空的艺术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