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美学:揭秘艺术形式基本因素

艺术美学:揭秘艺术形式基本因素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活动和作品中最基本的形式因素是声音、色彩、线条、形体和语言,它们均属于表现手段的媒介形式。我们所说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属性,正是通过上述形式因素体现出来的。在音乐中,旋律、和声等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审美质素。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声音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或曰相对的形式美感。

艺术美学:揭秘艺术形式基本因素

艺术活动和作品中最基本的形式因素是声音、色彩、线条、形体和语言,它们均属于表现手段的媒介形式。我们所说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属性,正是通过上述形式因素体现出来的。

1.声音

在此我们所说的声音,是人通过自己的发声体或者一定的乐器所发出的声响。客体世界也有许多发声体,但客体世界中的声音不是通过人创造出来的声音,有的虽然也很悦耳,但绝大部分的自然音响是紊乱的、无序的,缺乏基本的和谐感,有的甚至是噪音,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是相悖的。即使是自然界中比较悦耳的声音,也是简易和浅显的,绝然不像音乐中的声音那样富有表现力。许多在音乐中经常出现的音程关系、和弦等,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的。

图45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英国,1821)

因此,音乐中的声音不是对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声响的摹拟,任何简单摹拟和照搬客观声响的做法都缺乏基本的审美感,更不能构成艺术。我们称音乐中的声音为乐音,音乐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即指这种声音已经具有了超越自然声响的表现功能,它只能来自于人的创造,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声音提炼、加工和升华的结果。

图46 考尔德:《火烈鸟》(美国,1973)

乐音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和材料进入艺术创造的领域,是与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在长期的人类实践中,人的感情与人的声音具有了微妙的契合关系。对于一定质素的声音的适应和需求,既是人的生理机制的要求,更是人的心理的和情感的需要。声音的上扬或下降,力度的增强或减弱,节奏的急促或舒展,都与人的情感的变化相联系。如果使声音按照人的情感的需求,循着一定的程序有规则地振动,就能够使声音与人的精神相通相契,使声音逐渐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最重要的符号。在音乐中,旋律和声等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审美质素。旋律表现为不同音高的运行轨迹,它通过音程关系的变化,创造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与色彩和线形等形式因素相比,声音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有着最直接的联系。音乐无需经过推理的形式,便能够通过情感的感应或曰感觉的对应,实现对内在心理运动和感觉世界的复写或艺术表现的既有目标。不仅乐音是如此,其他艺术种类中的声音,比如戏剧影视中的人声,同样能够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中情绪的复杂和情感的丰富。言为心声,人物之间的对话,不同人的语调的节奏、力度的调适和把握,常常能够反映出人的不同气质和个性,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因而,艺术中的人声,也不是对生活中人的声音的照搬,同样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声音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或曰相对的形式美感。乐音通过有机的组合,其旋律、节奏所体现的和谐的特性,本身就具有令人感到愉悦的美感。只是无论这种声音再抽象,也是人的某种情绪或情感的表现。

2.色彩

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是构成造型艺术形式美的基本元素。在物理学的意义上,色彩的本质是不同波长的光,没有光,也就没有色。人的色彩感,是人的视觉对于客观物体所反射的光的一种主观反映。色彩的缤纷,可以产生和谐的或多样统一的美感信息,使人的感官顿觉快适,使人的精神感到愉悦,因而人们历来十分重视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不仅对于绘画而言,色彩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且在其他造型艺术中,甚至在戏剧、舞蹈电影等综合类艺术中,色彩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在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的文学和音乐中,人们也试图通过文字的描绘以及乐音的渲染,使人感受到色彩的斑斓。

图47 电影:《哈利·波特》(美国)

色彩的缤纷和对于人的视觉感官的吸引,在于其色彩渲染的丰富性。色彩既有物体固有的颜色,称为固有色,也有光源色,即一定发光体投射出的色彩,同时还会因为空间距离的变化,使物体的色彩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及物体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产生些微的变化。诸多方面色彩的千变万化,使得人类生活的大千世界绚丽多彩,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内涵。绘画中的红、黄、蓝三色称作三原色,两种原色相配,可以得出间色,也称第二色;两种间色相配,又可得出复色,也称第三色。由于人的感觉的因素,人们一般将红、橙、黄色视作暖色,而将蓝、紫视作冷色,绿色则为中性色。不同冷暖的色彩,在表现客体世界及人的情感时,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幅画面的色彩,会呈现出一种总体倾向,人们称之为色调。色调可以按色相分,如红调子、绿调子等;也可按明度分,如明调子、暗调子;又可按纯度分,即冷调子、暖调子、中性调子。如此多层面、多角度的色彩追求,将会使艺术中的色彩组合大大丰富,既在色彩的多样组合方面呈现出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不可能出现的状态,同时艺术主体又会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使色彩的内涵更为深刻和厚重。

图48 智永:《真草千字文》(隋)

色彩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与人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的生活磨砺,使人类视觉印象深深地积淀了对色彩的不同的情感反映,赋予不同色彩特定的含义,甚至与一定的社会内涵相联系,于是色彩便成为影响世人情感状态的重要因素。红色使人想起火焰和热血,不由感到兴奋和热烈;黄色使人想到金子和太阳,顿觉华贵和温馨;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和海洋宁静和悠远的意味油然而生;绿色使人想到植物田野,扑面而来的是生命的清新和生机勃勃;白色使人想到雪片和云朵,那是一种纯净和圣洁;黑色使人想到夜晚和星空,则会令人感到神秘和阴郁。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和审美习惯所致,对于一定的色彩也会有着特定的反映。比如对于白色,西方人更多地认定其圣洁,中国人则将其与死亡相联系,用作丧服的颜色;对于黄色,西方人更多地与财富相联系,中国人则将其引伸为帝王之色,视作皇权的象征。

3.线条(www.daowen.com)

线条是点移动的轨迹,是一种更具抽象性的艺术形式。人们对线条的感受和理解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形体的组合并不直接是由线条勾勒而成的,用线条绘成的形体是人们对该形体呈现于背景中的轮廓加以概括的结果,因而线条的抽象意义更为突出。在艺术作品中,线条的延伸是主体对客体的精练和准确的把握,显示出人的感受、想象和驾驭线条的能力。

在漫长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人类赋予各种线条以不同的审美内涵,并将其逐渐沉淀和稳定下来,成为人们对于这些线条的共识,因而线条的运行实际上是人的生命意识运动的外在形态,与人的情感和情愫密切相关。

线条的基本类型是直线、曲线和折线,它们都具有各自的审美属性。从直观上看,直线挺拔,曲线委婉,折线强劲,分别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而在具体作品的表现过程中,不同线条的审美内涵更为丰富,在一件作品中较多地使用类同的线条,可以体现出独具的风格。直线流畅、率直,始终如一,整齐利落。横的直线呈现出稳定的结构,坚实且开阔。在作品中采取横的直线结构,意在突出其恒定与稳健。竖的直线昂扬向上,具有升腾、高耸的意味。作品中竖的直线多用来表现山体、建筑或其他形体的畅达、伟岸和纵向的冲击力。斜的直线一般缺乏稳定性。曲线包括波状线和蛇形线,二者都富有很强的变化感,波状线像水波一样起浮,且具有节奏和规律,蛇形线变化更多,像蛇一样蠕动。曲线给人的视觉以舒缓与柔和,且通过变化使人的视觉不断感到新鲜,不像直线那样呆板和容易使人感到疲倦,因而英国的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或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圆,是一种封闭性曲线,它同时构成一种形体,其饱满、充实、圆润和周而复始的秩序感也使人感到无穷的美的意味。折线显得尖锐、强硬和严整,由折线构成的形体各具特色,正方形使人感到大方和稳健,正三角形使人感到坚实和庄重,倒立三角形则使人意识到即将倾倒的可能。

在绘画中,线条是极为重要的形式因素。人们运用比之色彩更为抽象的线条予以造型,显示出十分精辟的概括能力。而作为东方特有的书法艺术,其本身就是典型的线的艺术。中国文字由象形而走向纯粹的线的结构,不再模拟客体世界,同时也就脱离绘画而成为独立的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既表达语义,又抒发性情,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创造力

4.形体

线条的延伸组合,可以构成形体、色彩或光影的组合,也可以成为形体本身,因而形体既是对色彩、线条和光影予以丰富和有机组合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形式因素,渗透于各种艺术之中。形体既包括人的形象,也包括客观物体的外形和状貌。形体存在于大多数艺术种类之中,除却音乐和文学有着间接的造型功能外,其他造型类和综合类艺术样式,更需对形体的建构下很大的努力。舞蹈和戏剧是人将自身的身体直接作为表现的对象,这是一种特殊的形体构成。影视中人的形体,则是人的表演与色彩和光影的组合。

由于形体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因而它所蕴含的审美内涵也就更为丰富。作为形体的美感质素,同其他形式因素一样,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提升的,是人类基于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基本要求,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审美观照的结果。人们对一定的形体认定其美与不美,首先取决于该形体的基本形式感是否让人感到快适、和谐、悦目,而这一感觉,正是人类长期审美积淀的结果。比如按照“黄金分割律”的定律来看,某一长方形体,其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也就是长方形的短边和长边的比例,应与长边和短边之和的比例相等,亦即1∶1.618或5∶8。这样的形体结构比较符合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因而也就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美的形体。但如果将这一比例关系绝对化,要求其适用于一切方面,那显然是错误的。

图49 电影:《乱世佳人》(美国,1939)

人的形体是最复杂和最美的形体,它体现了多样统一的规律。在人的形体中,既有对称,也有对比,既有比例关系,也有和谐与韵律,因而它是富有美感的形体。在舞蹈及其他综合类艺术中,人体的动作是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形式因素。舞蹈中的动作偏于表现,戏剧、影视中的动作偏于再现,但不论是何种艺术样式中的动作,都是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形体运动的审美的呈示和提升。舞蹈及中国戏曲中的形体动作最具有虚拟性,是将自然和生活中的形体动作精心提取、高度凝炼的结果,它通过人的形体美的展示,以及动作的速度、幅度、力度、方向,集中、含蓄和浓烈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愫和情感。

5.语言

从本原的意义讲,语言就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人类交际手段。在艺术中,除却人们借代性地将所有艺术种类中的形式因素和表现手段等称之为艺术语言之外,狭义的语言,就是专指文学性的媒介手段,以及其他艺术中人的话语的表现。

文学的语言是使用文字和词汇对客体世界的描写,不是对客体世界实际形态的呈现,因而就艺术符号而言,文学符号是表述性的艺术符号,而不是显现性的艺术符号。文学语言具有表义性、动态性和间接性等特点。作为表义性,是指文学语言的物质性载体——文字和词汇,本身就具有表义的功能,亦即能够表达特定的与人的思维和现实生活直接相连的含义。有的文字和词汇所具有的含义并不只是一种,而是两种或更多,呈现多义性。文学和词汇的组合,又更增强其表现力,可以构成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篇章;作为动态性,是指文学语言的表现不是静态的,而是流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其流动性,使其具有了时间艺术的特色。文学的描写与音乐的表现类同,可以在时间的延展中娓娓道来。其变化性,使之具有造型丰富的特点,文学的造型,正是通过对无穷变幻的语言的驾驭实现的。作为间接性,是指文学语言不可能直接展现客体的形貌,而是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来实现。在词语的描写中,艺术主体将自身的情感和哲思蕴于语言之中,语言便作为载体,承载了大量的艺术信息。艺术接受主体并不能直接通过视觉接受这些信息,而是首先接受了语言,又通过大脑的作用,将这些语言予以翻译和解码,从而得到其间的艺术信息。

在戏剧或影视中,其剧作本身就是以文学语言来表现的,当成为舞台或影视艺术时,剧本中描写的部分化作了可视性形象或情境,而人物的话语部分,则成为舞台和影视中人物的对白。这种对白,也是典型的语言。它既不是文字化的语言,也不是生活中话语的照搬,在剧作中,它已经成为经过提炼的具有间接性的艺术语言,而进入表演性艺术之后,它不再具有间接性,而是直接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予以表现。可以说,这种语言,既是生活语言的集中、提炼和升华,也是剧作家和演员共同的审美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