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审美之气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

审美之气与艺术美学-艺术美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神气、精气、逸气、清刚之气、浩然之气等,均是指审美主体的内在之气。艺术家正是通过将自身之气与客体世界之气的贯通,从而获得对主体与客体世界把握的自由,达到庄子所说的“听之以气”的境界。中国古人十分重视气在作品中的作用,所谓“文以气为主”(曹丕)、“气韵生动”(谢赫)、“情与气偕”(刘勰)等,都将气的作用置于本体的角度予以强调。

作为艺术体验的本体性构成,气是一种更深层的因素,是在情与理的基础上的深化。关于气,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贯穿始终、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多义性的范畴。哲学上的气范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意识的表现,是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和生命本体的基本认识。以生生不息的气或元气来阐释世界,就构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哲学意识。在这种哲学意识引导下,便逐渐形成人们理解和阐释万物的思维模式。当气范畴自由地进入审美领域,就使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充盈着气,气的作用几乎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而在人们的艺术体验的环节,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本体性因素。

首先,气是对审美主体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本源的概括。中国古人常用气来表达人的精神状态和整体特点,认为人身之气与自然之气都是自然元气的表现,对审美主体之气作出多层次的表述,并认定气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所谓神气、精气、逸气、清刚之气、浩然之气等,均是指审美主体的内在之气。主体之气,既指其先天气质,又指其后天形成的个性,如道德人品、修养等,实质上涵盖了艺术主体全部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其中包括情、志、意、德、才、胆、识等。艺术家正是通过将自身之气与客体世界之气的贯通,从而获得对主体与客体世界把握的自由,达到庄子所说的“听之以气”的境界。其间,我们似乎感觉到这种主体之气与马克思讲到的“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某些类同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气质的本质概括。艺术家凭借自身之气,可以与宇宙精神相接,将自然、社会与人生尽揽胸中,并在心灵与世界的神妙和奇特的化合中,生成对世界的崭新领悟。

其次,气是艺术意象及作品生命力的源泉。在艺术体验直接生成的艺术意象及其物态化形象中,气更是作为其生命力的本原,支撑起意象或形象的全部神韵。中国古人十分重视气在作品中的作用,所谓“文以气为主”(曹丕)、“气韵生动”(谢赫)、“情与气偕”(刘勰)等,都将气的作用置于本体的角度予以强调。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品评,也多用气来表述,如气势、气脉、气象、骨气、豪气、雅气、仙气、道气、悲怆气、古拙气、脂粉气、盖世气、阳刚之气、阴柔之气等。意象及形象之气,实质是主体之气对作品的灌注,作品之气归根结底是主体精神的充盈和外化。气在作品之中,是使意象及形象得以丰满、充实和鲜活的源泉,是立体地萦徊于作品中的生命线

气范畴,是中国古人宇宙观的体现,它与当代人们的审美思维如何对接与贯通,尚需人们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注释】

[1]转引自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科维森等:《心理学纲要》(下册),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72页。

[2]老子:《老子》,第十六章。

[3]庄子:《庄子·天道》。

[4]荀子:《荀子·解蔽》。

[5]韩非子:《韩非子·扬权》。(www.daowen.com)

[6]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7]司空图:《李翰林写真赞》(明)。

[8]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

[9]苏轼:《送参寥师》。

[10]钱钟书:《通感》,《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庄子:《庄子·人间世》。

[12]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六。

[13]老 子:《老 子》,第四十一章。

[14]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