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客体的审美价值特点

艺术客体的审美价值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应而存在的。亦即艺术客体是独立于创作主体及接受主体而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意愿来决定存在与否。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艺术主体的作用是关键。艺术客体是社会的。从一般情况看,艺术客体的审美价值既有其稳定性,也有其相对性和变异性。这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同样的艺术客体,其审美价值未必是相等的。

艺术活动中主体的对象即艺术客体。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应而存在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客体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审美对象,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则是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艺术是用审美的方式和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审美属性作出反映的精神活动,在这种以独特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中,艺术家首先就要善于在客体世界、现实生活中发现和遴选出那些具有审美魅力的,与自己的艺术观念、趣味和理想相对应的审美信息,以及可资作为创作素材的物象与景象、可供自身接受和欣赏的艺术作品,以此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和接受的欲望,丰富自身的构想,并使自己进入最佳的审美体验状态。

图5 拉斐尔:《椅中圣母》(意大利,1514—1515)

艺术客体是多样的。应当说,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具有审美特征的物象都能够成为艺术活动的审美对象。特别是人,即带有审美特征的人,是审美对象中的主体。因此,艺术活动具有广阔的范围和领域,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人密切相连的自然世界,拥有艺术表现的巨大源泉和无穷潜力。艺术创造及其作品,更是反映了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艺术客体是客观的。亦即艺术客体是独立于创作主体及接受主体而客观存在的,它并不以人的意愿来决定存在与否。事物的本体属性是在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就存在的。但其作为客观物象,能否进入审美活动,还要取决于人的选择,取决于人类与该事物发生关系之后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审美对象是与人类发生审美关系的事态与物象,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以及对于人类生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判定艺术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主要应当从其与艺术主体的内在联系上来看待。美感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具有了初步的精神自由的体现。当人类能够通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开始从中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本质力量的时候,当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成果反观自身,对自己的本质力量作出验证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在情感上产生愉悦和欢欣,美感便由此而生。随着美感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人在与客体世界发生各种联系的同时,也就有了情感方面的联系,并逐步建立起审美关系。人正是在这种审美关系中对客观的审美对象加以审视,将自己的审美质素倾注于对象之中,并在其间直观自身,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以及心灵、智慧和情感的光彩。

社会的各类生产实践活动,都是人类的创造性实践,艺术的活动也是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物种)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艺术家在自己的活动中,不仅构建着审美世界,而且能够面对这一世界,反观和确认着自己的创造活力,为自身的艺术智慧和才能感到欣悦。艺术活动是特殊的创造活动。只有能够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才可能引起创造者情感的反应,从而与主体发生情感的联系。只有与主体有着审美情感联系的感性物象才可能诱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成为主体认同的审美客体,才会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艺术客体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有待于主体精神与客体的交融、互化,使艺术客体在与主体的化合中转化为审美意象,最终物化为艺术作品。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艺术主体的作用是关键。正是具有丰富的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人,将主体与客体的审美质素予以交融与化合,使之生成新的质,并使审美意象得以显现。(www.daowen.com)

认识艺术客体的价值、意义和作用,还应当正确把握艺术客体的基本性质。客体的性质是与主体相关的,正是由于艺术主体的需要和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同时由于客体自身的存在,规定着艺术客体的特性。

艺术客体是感性的。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物象应当是感性的。亦即它应当是具体的、可感的和鲜活的,而不应是抽象的和理念的。抽象性、理念性是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大多非审美活动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它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而不是人的感觉。只有当艺术活动的主体将客体中大量的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物象进行审美把握时,才可能使其呈现为具象的和直观的特点,而这正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

艺术客体在特定条件下,也是富有情感的。作为具有感性色彩的物象,当与主体的审美情感形成对应和契合时,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就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客体在主体情感的渗入和影响下,也就具有了情感。其间,当人作为艺术客体时,客体也是富有情感的,当人的精神、气质、品格、感情、理想等因素得以显现,就已经具有了情感特征。但作为人的客体的情感若要进入艺术表现的范畴,也要与创作主体的情感形成对应和契合;即使人之外的其他大量客体物象,如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景观,以及历史的和社会的各种事件等,其本体虽然不具备情感,但由于艺术主体以充满情感的方式对客体予以审视和观照,就将其情感色彩注入客体,使无生命、无意识的客体受到感染,客体也就具有了相同或相近的情感特色。同时由于在历史的衍变中,人类已将自身的情感赋予于相应的客体,在客体身上得以积淀,并试图通过客体反观自身,因而,客体的情感因素正是人的情感的折射。

艺术客体是社会的。在审美对象中,那些具有一定生活内容和历史内容的物象是社会性的,即使那些自然中的审美对象,以及具有相对独立美感的形式因素,从根本上说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是因为那些属于自然范畴的审美对象,在与人类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自身的特性注入自然物象,自然物象也就同时打上了人的印记,在人类的认知和感觉中,自然物象也就具有了人的特点,以及社会的内涵。理解艺术客体的社会性,自觉地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置于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范畴之中,有助于艺术主体迅速接近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图6 电影:《霸王别姬》(中国,1993)

艺术客体的审美价值是相对的和变化的。从一般情况看,艺术客体的审美价值既有其稳定性,也有其相对性和变异性。这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同样的艺术客体,其审美价值未必是相等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状况均有较大差异,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也有很大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面对同一审美客体,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情感投入,其审美价值当然就会发生变异;同样,处在特定地域和民族的艺术客体,如果与该地域和该民族公众的审美趣味与需要相适应,其审美价值可能很高。但当另一地域和民族的公众面对同一艺术客体,可能会因审美意识和趣味的较大差异,使艺术客体的审美价值发生变化。但是,富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客体也有其较强的恒久性和广泛性。某些作为艺术客体的经典艺术作品,由于其内涵的精深和博大,其审美价值可能随着时代变迁或者对其他民族的传播而愈加强化和增殖,显示其艺术价值的恒久性和广泛性。一些属于自然范畴的景观和物象,也具有这种审美价值的稳定性和恒久性。尽管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但面对这种具有恒久审美价值的艺术客体,人们对它的审美理解和感受仍会不断加深,或者促动其生成更新,使之更具有时代感的内涵,以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