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童年时候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假期和节日,一到节日,家里再穷也要吃顿肉,还能休息一天,集中玩乐。比如“火把节”(aldol mia bait)、“七月半”(祭祖节shit han shisu di bait)。“七月半”被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火把节的时候我们和江东的人竞赛点火。有这样的习俗传说:哪一边先点火把,哪一边粮食丰收,另一边的庄稼虫害多而欠收。所以太阳还没落下,我们就已经备好火把,天一黑江东的人还没有点火,我们就赶紧点火,举着火把在田间地头到处走,把虫子赶到江东去。如果他们先点了火,他们就会把虫子赶过来我们这边了,稻谷就会被虫子吃掉,因此我们都抢着点火把。在家门口点上火把后就去地里到处转,抛撒燃烧粉,事实上这真有杀虫驱虫的作用。火把节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500多年前,英雄刮木比王带着傈僳族先民几万人脱离木氏土司的统治,从丽江来到维西,但迟迟没有找到能渡江西去的地方。往北是和他们大战多年的藏族人的地方,不能去;只能一路顺着江往南,到了营盘的青吾地(傈僳族名促得Culddeit)才找到了水浅适合渡江的地方。傈僳族兵民渡江完后不几天,丽江土司的追兵到了。但傈僳族人在江西休整了几天,也有所准备。刮木比王命令手下买了大量牛羊,在牛羊角上梱上火把,等晚上追兵渡江到江心的时候,点上火把,牛羊漫山遍野地跑,从对岸看是千千万万傈僳兵,正在渡江的追兵惊慌失措,被江水冲走了,还没渡江的人不敢再渡江追击了。从那时候起就有了火把节。
七月祭祖节是最有特点的节日。我们那里的山顶上有一块很大的放牧用的草坪,地名叫达奔,是松树林和草甸相间的平坝。那里有七八个小湖泊,每个小湖泊的边上都长着小树木。其中有一个特别大的,就在两条山路的交叉口,每年的祭祖节那天,人们就聚集在那个湖泊边上唱傈僳摆时、射弩弓比赛、在水里游泳、年轻人还进行摔跤比赛。那时候民族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年轻人摆时对唱是有比赛性质的,输的人还要赔上几个梨子、核桃。射弩弓比赛却是老年人。小孩子们自己做了小弩弓,赛核桃、李子,大人们赛香烟。你射中了,核桃、李子就是你的;你没射中,就是我的。(www.daowen.com)
我们说阔时就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就是过年。江东是白族地区,跟我们那个地方不一样。我们过春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到野外去了,跑到山坡上、平地里,晚上找背风的地方,对唱摆时、谈恋爱,热闹非凡。最热闹的是对唱摆时,几百、上千人集中在一个地方,两三天不回家的人都有。最有名的一个地方就是瓦里坪。整个山头都是非常茂密的松树林,正顶上是一块不长树的平地,圆圆的,像个小圆盘子一样。人们就在那块山顶平地上尽情地对唱摆时。尽管外面寒风呼啸,树林里几乎没有一丝风,划火柴火苗都不动。人们来到那里后,很不想回家了,有不少人是春节几天都不回家的。包产到户以后,有些不自觉的人把那些树林全部砍光了,现在已经光秃秃的,寒风呼啸,刺骨难耐,无处避风,再也没有人敢去那里唱歌了。那时候一过那3大节日就很开心,还有一个就是跟汉族和白族相关联的节日叫“二月八”,傈僳族叫“二月八”做牲畜节(heinjjer bait)。那天要带着煮好的米饭、猪脚猪头肉和其他食物到放牧的地方热了吃,祈祷山神保佑牲畜无灾无害顺利成长,让人们年年有肉吃。祈祷语言比较简单,大人小孩都会。所以小孩们都争抢着去放牛放羊,没有牛羊的那些家庭的孩子们也可能只放一两头猪都会出去放,就是为了去野炊吃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