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丽江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傈僳族音乐舞蹈讲述历史发展情感

丽江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傈僳族音乐舞蹈讲述历史发展情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点:丽江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访谈时间:2018年1月20日我的名字叫和杰华,傈僳族,家住“万里长江第一弯”的丽江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在那里的工作我就是跳我们傈僳族的舞蹈和唱歌、吹葫芦笙。从四川回来之后我就到了东巴谷,而且一直都在从事民族文化宣传和表演。

地点:丽江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

访谈时间:2018年1月20日

我的名字叫和杰华,傈僳族,家住“万里长江第一弯”的丽江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在音乐方面,我擅长吹拉弹唱,我从小就跟着爷爷他们学,在音调歌曲方面大多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慢慢地我也学会自己制作起本。我在20多岁就开始学葫芦笙,到现在吹了差不多二十多年了,会吹后我就开始学制作。

1997年我去了上海,在上海大观园里做了一名艺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我没有上过初中,只上到小学三年级。辍学后我就不停地学习各种乐器,学唱歌。政府经常请我去表演,后来上海民族大观园到我们这里招演员,机会很难得,他们推荐我去。我也非常感激他们,并抓住这一次机会好好地学习,那期间我主要吹葫芦笙,不怎么弹起本,因为起本声音很小,至少得三个人一起弹才能听得清楚,而葫芦笙的声音很大,只要一吹就能吸引很多游客,因此我在大多时间里吹葫芦笙。在大观园里设有各民族的展台展现各民族的文化,在展台上吹乐器的,跳舞的、现场制作乐器的,而我则主要负责吹葫芦笙。

刚出去的时候我想着要把我们傈僳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宣传出去,所以我就带了葫芦笙和起本,但是用得最多的还是葫芦笙。每天我们都会穿着傈僳族的服饰在民族广场上边吹边教来往的游客,教他们跳我们傈僳族的舞蹈,看到有人学我们的舞蹈就会觉得很自豪。傈僳族服饰多种多样,我当时就选择穿颜色比较艳丽、装饰比较显眼的华坪傈僳族服饰。

我在上海民族大观园只待了两年多,其间生活并不理想,每个月就两三百的工资,后来公司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我们丽江歌舞团四十多个艺人就都回来了,我也跟着一起回来了。刚回来的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思考今后自己的发展之路,我觉得应该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走表演的道路,继续吹我的葫芦笙。在上海期间,我发现其他民族都没有像我们傈僳族葫芦笙这样的乐器,而且它也很难学,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葫芦笙包含着我们傈僳族的民族文化,继续表演葫芦笙的吹奏,也是在传承、宣传本民族文化。我也想在音乐方面做出点成就来,所以回到丽江我不停地学习制作起本和芦笙。很多乐器的做法都不一样,同一种乐器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自己制作适合自己音律的乐器会更好。(www.daowen.com)

我在1999年回到家乡。在外面见得比较多,不同民族之间都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也学会了其他民族的很多乐器,具有一定的音乐功底。之后我参加了乡文艺队,带领村镇上的人打跳、唱歌、吹各种乐器。当时我在乡镇上带领一支民族音乐队,并且编导了维西音阿尺木刮的舞蹈。当时在编这个舞蹈的时候付出了很多,让我很欣慰的是到县里参加比赛,我们文艺队凭借这支舞蹈在县里拿到了一等奖,当时参加这场比赛的有几万人,他们跳得也很好,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出是因为我们跳的是傈僳族原生态的舞蹈,穿着显眼漂亮的民族服装和使用具有创新性的道具。这个舞蹈的规模很大,涉及几十个人,男男女女都有,而且相同的旋律还要跳出不同的舞姿,还要求整体和谐,难度很大,当时自己编了整整15天。维西《阿尺木刮》这个音乐具有很大的意义,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这种舞蹈的跳法一共有10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珞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

总结过往,我在音乐方面付出了很多,由于大多数时间都在搞音乐,有时候还不一定有经济收益,所以我前妻并不赞成我摆弄音乐,在她看来做音乐的人太过于开放,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她不太能理解我的爱好和工作,后来由于我对音乐的执著,最终我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其实想想也挺辛苦的。2005年我加入《印象·丽江》演出队,待了三年,《印象·丽江》是由张艺谋等人主创的,是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又一部一个大型实景舞蹈演出,以雪山为背景,汲天地之灵气,取自然之大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用大手笔的写意,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演出剧场上演出。该剧场刚建立之时我就在那里了,那里的领导对我的音乐功底很满意。在那里的工作我就是跳我们傈僳族的舞蹈和唱歌、吹葫芦笙。那几年我每月28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很艰苦,但是我对音乐的热爱让自己坚持下来,转正后工资有1000多元。我们曾经使用的很多乐器都被收藏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我们傈僳族的音乐发扬光大,要让我们的音乐走出去。因为“印象·丽江”剧场那里海拔比较高,我还要带领一个有500人的演员队伍,经常头痛、不舒服,在那里待了三年我就辞职了。

离开“印象·丽江”以后我又去四川一个山庄待了一年,主要做傈僳族民族文化。我和阿石才老师去教他们唱歌跳舞,当时有40多个傈僳族学生,他们大多只学唱歌,不怎么喜欢摆弄乐器。在那个山庄里晚上表演,我们的表演备受欢迎。从四川回来之后我就到了东巴谷,而且一直都在从事民族文化宣传和表演。

我之前一直吹乐器,在“印象·丽江”工作之后开始学唱。当时为了学唱邀约了几个朋友到KTV里日夜练歌、学着踩节奏,在练习唱歌的那一段时间很辛苦,对于一个歌手来说,会踩节奏很重要也很关键。我在2014年发行了一张专辑,有11首歌,版权昆明印象丽江的老板买走了。当时制作这张专辑花了七八万块钱,七八万块钱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当时我的工资才1000多,我们公司老板即使再辛苦再困难,我都咬着牙坚持把专辑发了,发行之后很多人都喜欢我的歌,我的名声也在不断地提高,之后在这方面发展就比较顺利。

关于今后我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方向,首先我想在近两年内再发一张专辑,在第二张专辑中把现在的一些新的音乐元素融入傈僳族的古调、古歌中,因为傈僳族的古调、古歌节奏比较慢,内容很古朴,要想适应现代化生活,就要对它进行改编。傈僳族古调我都会唱。古调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我个人觉得作为傈僳族首先应该把传统的东西学好做好传承好,否则会失传的。还有我也会上刀山下火海,以前在泸沽湖的时候经常做,现在主要教别人怎么上刀山怎么下火海,我自己没参与了。我想创办一个专门的傈僳族学习基地,让想学的人都来学。我自己会做起本,去年做了20把卖,快的话我一个星期能做一把,每把价格五百块钱左右。我还想过把手工乐器商品化,装饰初级产品,放进一些我们傈僳族的东西,把起本小型化为一种饰品,因为这些葫芦笙和起本仅仅作为一种乐器的话很难销售出去。我们傈僳族会弹的都很少,更别说来旅游的人了。做成一把真正的乐器成本很高,如果仅仅作为装饰品和纪念品,可能成本就会降低,也方便携带。以上就是我对未来个人发展的大体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