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学西渐:中国近代历史纪实促洋务

东学西渐:中国近代历史纪实促洋务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安庆内军械所创办一年之后,李鸿章在上海也办起了制造军火的洋炮局。李鸿章以其父与曾国藩有同年关系,于1845年即师事曾氏。1862年3月淮军练成,4、5月间由长江轮运至上海。于是淮军到沪后很快更换新式武器。这是淮军饷需经费负担不了的。适英国军官士迪佛立进谒李鸿章,李以之相征询,得到士迪佛立的赞赏和肯定。

东学西渐:中国近代历史纪实促洋务

安庆内军械所创办一年之后,李鸿章上海也办起了制造军火的洋炮局。如果说前者未用洋匠是一个特色的话,后者却一开始即用洋技术人员。

李鸿章(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中式进士,1850年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2月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皖北襄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因在皖北屡被太平军打败,“不能自立于乡里”,乃于1858年趋谒驻师建昌曾国藩,旋入曾幕。李鸿章以其父与曾国藩有同年关系,于1845年即师事曾氏。这次入曾幕颇得器重,在仕途上得到了实际的锻炼。李鸿章回忆说:“臣从曾国藩讨论军事数年,见其选将练兵,艰苦经营”,颇得启示。又对曾国藩说:“鸿章侍函丈最久,于时事微有通晓”。用兵本领与通晓“时事”,正是李鸿章一生发迹的基础和条件。1861年湘军先后陷天京上游的安庆、芦州,而太平军却在下游横扫江浙,曾国藩派左宗棠图浙,着李鸿章到皖北募练淮军以图苏。1862年3月淮军练成,4、5月间由长江轮运至上海。李鸿章到上海后即定下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的方针,他在致沈葆桢函中指出,必须顺着上海买办官绅借洋兵“助剿”的“人心”,利用“华洋混一”已成之局,以为“据形势接应上游为进兵张本”,达到攻占天京,灭亡太平天国的目的。这也就是他所说“用夷变夏”的“自强之术”。

“用夷变夏”的“自强之术”从哪里开始?李鸿章到上海后不多天,就明确了使用西方先进武器的目标。他亲眼看到外国军队武器精良,常常以少量军队胜数量大大超过于自己的敌军,其原因是先进的火炮。于是淮军到沪后很快更换新式武器。但购器甚难,而热兵器弹银子。这是淮军饷需经费负担不了的。这时,在李鸿章军营服务的英国人马格里建议设厂自造。李鸿章惟恐造不出来。马格里即毛遂自荐,经过试验,他在兵营门外造出了第一个铸模。他让一位中国木匠用普通的车床制作了一个拳师式导火管,随即造出了一个炮弹、几个药引和几枝炮门纸管自来火。适英国军官士迪佛立进谒李鸿章,李以之相征询,得到士迪佛立的赞赏和肯定。又经过士兵的使用,证明弹药的消耗量很大,供应尤难而且贵。“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十二磅炮弹要费三十两银子,买一万粒最坏的铜帽也要十九两银子,李鸿章乃委派马格里和其他几名洋人在松江一个庙宇里筹建上海洋炮局。开始工具极其简陋,除在上海购买一些和用田间粘土自造一个熔化炉等之外,又募外国匠人“由香港购办造炮器具”。李鸿章并不是全靠洋人,而是一开头即“令参将韩殿甲督率中国工匠尽心学习”制造开花炮弹、自来火等件。为“得其密传,推广尽利”,李鸿章又把“学识深醇,留心西人秘巧”的同知衔丁日昌从广东特聘来上海专办军火制造。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广东丰顺汤坑人。父贤拔经营药店,早逝。少随叔兄课读,涉猎经史。20岁中秀才,曾任惠潮嘉道李璋煜幕僚,因助李平吴忠恕起义军有功,捐授琼州府学训导。1859年以“军功”升任江西万安知县。1861年因庐陵县一度失守而被革职。后在曾国藩军营当差。曾氏派他前往广东办厘务和在提督崑寿军营督造火器。丁日昌先后铸造大小硼炮36尊,大小硼炮子弹2000余颗。李鸿章得知即请清廷饬粤省督抚调丁来沪任炮局委员,与韩殿甲一起主持洋炮局事务,“颇渐能窥西洋人奥窔”。

上海洋炮局主要生产开花炮弹和自来火,每月生产炮弹六、七千枚,交淮军各营使用。据薛福成记载:淮军所用自产的“开花炮,大者可攻城,小者以击贼阵、破贼垒,遂能下姑苏,拔常州,连克嘉湖诸郡。设非借助利器,殆不能若是就且捷也。”这里虽把上海炮局的军火产品的作用夸大了些,但也不能否认它在镇压人民起义中的反动作用。

1863年12月,苏州被清军攻陷,李鸿章移驻城中,马格里等也把松江的上海洋炮局迁至苏州,占用了原太平军纳王所住的王府,局面较在松江庙宇里大得多,但设备没有多少改善。这时,正是“阿斯本舰队”被清政府遣回英国之际。该舰队来华时,有供应舰队以军火武器的各项机器设备,“大有同时被送回欧洲的可能”,马格里向李鸿章建议,将这些机器设备全部买下来。李鸿章很欣赏这个建议,但不愿自己出面做这件事,于是组织一个小团体出钱于1864年1月将此设备买了下来。这样苏州洋炮局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初步摆脱了手工操作进入机器制作阶段。

苏州炮局分外国汽炉和内地泥炉两种,所谓“进入机器制作阶段”,主要是指前者。李鸿章在描述洋机器运转情况时说:

“敝处顷购有西人汽炉,镟木、打眼、铰螺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旋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之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www.daowen.com)

上述机器每套数万金。由于机器并不齐全,不能制造轮船长炸炮,仅能锉铸炮弹。这座汽炉由马格里和委员刘佐禹综理其事。雇用洋匠4-5名,每月工资多者300元,少者100多元;中国匠人50-60名,每月工资多者30元,少者7-8元不等。所出大小炸弹,每月约有4000余个。

至于内地泥炉,以及锉磨螺旋器皿,每套不过数百金。此局由丁日昌、韩殿甲分别负责。每炉约需工匠50-60名。一局每日可开数炉,每炉可得炮子50-60个,工紧时日可得炮子300余个。工匠需300余人。匠目每月工资20元至30元,散匠5-6元至10余元。所出大小炸弹每月约有6000-7000个,大小炸炮可得6-7尊。铜帽及铜自来火引门,均可仿制。所制产品价比购买便宜甚多,质虽不及洋货之精,但略可使用。

苏州炮局对于“尤为得力”的长炸炮还不能制造,只能制造短炸炮。受18磅弹之铁短炸炮,连架制就40金,受48磅弹之铁短炸炮,连架制就不过80金。炸弹大者须费2-3元,小者须费1元零。比之购买外洋12磅炸弹需费20两银子是便宜多了。李鸿章通过苏州炮局的制造实践,认识到发展机器枪炮局非进一步提高其机械化程度不可。例如长炸炮的制造,“非用外国全副机器,延请外国巧匠,不能入手。”这种强烈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要求是很可贵的。基于这种认识,他慷慨陈词地说: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是李鸿章在1864年5月间讲的话,距办成苏州炮局不到半年。李氏很快认识到“觅制器之器”的必要性,尤其是为了“觅制器之人”,他建议专设一科取士,并且,“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这在以八股科第取士的当时,在顽固守旧者看来,简直是异端邪说!但这是时势之必然。其思想开明和高人一筹于此可见。

李鸿章在办苏州洋炮局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他积极举办江南制造局的思想基础,因此,说上海洋炮局、尤其是苏州洋炮局是过渡到江南制造局的物质前提,是完全恰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