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转型的含义及内容
“社会转型”中的“转型”,就是事物结构的转变过程,不是仅仅指转变的结果。当把“转型”指向人类社会领域,就是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不是仅仅指社会结构的转变结果。因而,如果“型”只有量上的增减,而没有方向上或根本性的结构转变,或只有某一方面结构的变动,而不是全面结构的转向,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社会发生整体结构的方向性、全面性、根本性变化才能视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的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狭义的)、文化等领域,不是仅仅在某一个领域内的小修小补,某一领域的变化也要求其它领域作出调整,以适应整体的变化。一般来说,学者们大都认为,社会转型的内容主要有,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等几个方面的转变。[21]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发生
中国社会自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期在封建社会运行,为什么到了近代要转型呢?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都适应了传统小农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生活,朝代更替后,他们的目标也还是过上原来的生活,传统社会结构再次保留。但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逢千年未变之变局”,遇到环境的剧变,此时必须转型,否则成为列强的附庸。中国人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但工业化、现代化等都还没有完成,还必须继续转型,因为没有原子弹、导弹、飞机等这些立国之本,国家还是不能完全独立,更何况中国处美国、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压力之下,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时刻威胁着中国。也正因此,解放以后必须搞工业化。但是中国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以战争方式掠夺别国取得资本原始积累,只能搞计划经济,集中全国有限的资源,来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工业化方面,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除了保持原有成就之外,中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转型,否则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丛林法则盛行的生存环境。
(三)社会转型的特点
社会转型的特点概括来说,一般有以下方面:
第一,方向性,即转型是有目标的。比如,以前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但社会转型的方向未必一直都是正确的[22],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都要有个过程,它有可能发生偏差,当多数人发现偏差的情况下,又会作出调整,重新回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全局性,社会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要使整个社会结构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因而某一方面作出转型,其它方面迟早也要作出转型,才能适应整个系统的转型,否则转型仍然无法取得成功。当然,这种全局性的变化,并非一定要求同步性。社会转型,往往是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先发生转变,其它方面的转变继之发生,最终实现全面转型。(www.daowen.com)
第三,异质性,即是指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本来就是很难分开的,并且现代社会的建立不是凭空产生,也必须从传统因素中吸取营养。因而,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就很正常。
第四,重叠性,即是指传统社会是结构不分化和功能普化的,现代社会则是结构分化和功能分化的。转型社会则是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功能的专化与普化相互重叠。
第五,形式主义,即是指应然与实然不相吻合,“什么应是什么”与“什么是什么”相互脱节。有许多事物形式上、表层的是现代的,但实际上却是传统的、徒具现代之名或之形的。[23]这正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社会转型是一个过程,形式与内容往往并不能同步,另一方面,转型总会有一些阻力。
第六,反复性,即是指社会转型并非一次完成,要经过多次试错之后,才有可能完成。虽然转型具有方向性,但只是大的方向,而具体的目标与步骤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加上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转型具有反复性。
此外,社会转型还有过渡性的特点。因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结构转向另外一种社会结构,当前的社会结构并非最终社会结构。
(四) 中国社会转型的阶段划分
中国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此前中国一直处于传统封闭的农业社会当中,此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社会被迫转型。我们可把中国社会转型划分为二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动荡不安、列强凌辱的局面;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今,开始了全方位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