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型解析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型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纳德将组织发展须具备的这种特征称为组织外部平衡。(一)组织的专门化基础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专门化的基础有五项:一是做工作的场所;二是做工作的时间;三是做工作的人;四是做为工作对象的东西;五是做工作的方法或过程。[18]根据巴纳德上述对组织外平衡理论的论述,我们来看民办高校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平衡状况。

任何组织都是宏观社会大环境的一个个体,它要想得到长期协调发展,除了有效保持上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平衡以外,还必须同与组织密切相关的组织外部因素之间保持平衡。巴纳德将组织发展须具备的这种特征称为组织外部平衡。它主要涉及两方面的理论——组织的专门化理论和随机应变主义。本书只介绍组织的专门化理论。

(一)组织的专门化基础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专门化的基础有五项:一是做工作的场所;二是做工作的时间;三是做工作的人;四是做为工作对象的东西;五是做工作的方法或过程。[17]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五个专门化条件都非常重要。时间、地点的专门化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这是组织成立和发展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社会结合的专门化是组织发展的核心条件,而它又必须以工作过程的专门化为前提,否则就无须也无从实现结合。目的专门化是组织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有了清晰的目的,组织才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才有可能保证组织的有效性和能率。

(二)组织的专门化机制

组织的五个专门化基础条件是组织发展的必备要素,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组织中形成强大的合力效应,推动着组织的运行和发展。要保证组织的有效性和存续性,首先必须设法保证这五个专门化条件的顺利运转,具体包括:①时间、空间专门化的协调;②社会结合和工作过程的专门化协调;③目的专门化协调。[18]

根据巴纳德上述对组织外平衡理论的论述,我们来看民办高校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平衡状况。

第一,关于民办高校的专门化基础情况。

20013年,A省民办高校有15所高职学院和19所专修学院。从巴纳德的组织专门的基础来看:

关于场所专门化方面:A省民办高校中,专修学院大都一直处于租房子办学的状态,而15所民办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农村学生及家长通常是根据校园的好坏来选择学校。比如,校园差的A省DY学院,很多中学生来校参观之后,就一去不复返,而NT学院校园漂亮,学生参观之后非常满意,大都留下来就读。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民办高校大都是高职教育,需要实训实习基地,需要大量的教学设备,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否则教育教学质量欠佳,劳动市场也不认可其培养的人。总之,校园的好坏以及相关设备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生源。多数专修学院不首先解决校园问题,倒闭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做工作的时间:民办高校高度依赖招生,但是招生的时间与教学的时间发生严重冲突。每年一些教职工及学生早早离校去招生,对教学工作影响很大。公办高校至少有两个月暑假,教师可以备课、“充电”、休假,而民办高校教师则必须去招生,或者在学校从事接待。再有,民办高校大都要求教师在平时必须坐班,甚至要求晚上坐班若干小时,国家法定假日,只要学校有任务就必须工作。

关于人员专门化方面: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是普通高职院校,它们最主要的工作任何时候都应当是教学,否则难以实现民办高校章程中的宗旨,而现实却是以招生为中心,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专门人员,而民办高校没有做到。关于招生工作,民办高校采用两种办法:一是让大量学生参与招生。不过,招生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中途放弃招生,并且招生与学生的角色本来就发生冲突;二是把招生任务分配给教职工,让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之外的全体教职工(在校接待者除外)参与招生。班主任一般都是愿意招生,因为工资待遇低下,加上自己也想赚钱,教师一般都不愿意招生,因为叫他们去请中学班主任帮忙做宣传工作,或者直接自己宣传,都不是轻松的事情,招生与教学的角色也发生冲突,更何况能通过招生赚大钱的总是只有少数人。至于教学人员的专门化,民办高校并不想花太大代价招聘大量优秀专职教师,即便招聘来的专职教师,举办者也并不想长期聘用(除了善于招生的)。教师聘用短期化利于民办高校招聘更便宜的教师。再有,本校留校生教学水平也比较差,而兼职教师也只是兼课,流动性非常大。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校长的专门化。现实中,举办者仍在充当实质上的校长。

关于目标专门化方面:民办高校的目标包括组织的目标和举办者的目标,一般来说要求两者重合。根据民办高校的章程,民办高校的组织目标都是培养人,教师之所以进入民办高校这个组织,就是因为他们认同了培养人(至少加入时是认同的)。但是,举办者的实际目的却是营利,并非真正重视培养人,当教师认清事实之后,要么改变自己的观念,认同举办者的目的;要么离开民办高校。

关于工作过程的专门化方面:民办高校如果是以培养人为专门目的,那就需要选择适当素质的生源、要有较好的校园及相关设备、要有一定水平的教师、教师的工作时间要与公办高校一样专化门,几个方面相结合,使工作过程专门化,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的。如果是以营利为目的,在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的监管之下,也必须先培养好学生,才可能营利,如果教育主管部门缺位,同时又没有中介组织的有效监督,民办高校不能实行这五个方面的专门化,或者专门化程度不够,或者结合得不好,时间长了,市场也会淘汰它。(www.daowen.com)

第二,民办高校专门化机制。

民办高校上述五个方面的必备要素,如何科学地结合,形成合力效应,是民办高校存续的前提条件。

关于时间、空间专门化的协调: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学,除此之外,需要备好课,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这都需要大量时间的不懈努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但是,他们同时又大都被要求带班,暑假被要求招生。这与教师的时间专门化发生冲突,本来教师的教学负担就比较重,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教学、带班、招生都分别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尤其是招生。总之,民办高校时间专门化与空间专门化的协调性比较差。

关于社会结合和工作过程的专门化协调:民办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师选拔、教师教学、教学研讨、考试工作、带班、后勤服务、学生课余生活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推荐、劳动市场信息反馈、教育教学评估、办学资金筹集、校友工作等,从事这些方面工作的人都要与工作过程的专业化协调,才有可能做好工作。比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定要在生产第一线的熟练技术工人指导下,在具备相应设备的实习实训基地,才有可以培养出来。但从现实来看,民办高校除了招生工作都极其重视之外,其它工作大都协调程度差异性较大,整体协调性较差。

关于目的专门化协调:民办高校的总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现实中,民办高校的招生、教学、带班、工作推荐等方面的分目的并未与总目的协调。

总之,从上述这些方面,可反映出民办高校出现了系统外失衡。系统外失衡产生了下列严重后果:

一是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人们对民办高校失去信心,使生源减少。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大陆现有十三亿四千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才2358所,相比之下,2010年美国人口仅3.085亿[19],而美国高校数量已达4495所,其中私立的高达2823所[20]。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学的生源任何时候都是不用愁的,怎么民办高校会缺生源呢?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能否提供社会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是促成了高等教育领域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在系统外失衡的情况下,为了使系统输入不至于减少,民办高校就采用各种手段去招生,以招生为中心,加之政府缺位,从而使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民办高校生源。

三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招生为中心,教学处于次要位置的办学模式下,本来文化基础就非常差的学生,所培育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高,毕业后动手能力仍然是非常差,所以“技工荒”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并且培养得越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又反过来影响生源。

四是一定程度上恰恰造成了政府的越位。政府认为,民办高校维护不了自身的社会稳定,必须直接进行监管,否则还有可能出现2006年江西那样的群体性事件。

综上所述,组织平衡理论揭示了,民办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系统内失衡和系统外失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组成“细胞”——民办高校出现系统失衡,说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很难再持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