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模式转型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模式转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的基本机制具备之后,又由于一些特殊机制累加作用,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市场化发展模式。总之,中国民办高校一直都是依靠市场筹集资金,经费来源单一化乃至形成路径依赖,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干脆以资金来源来界定民办教育。毫无例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逃脱不了教育产业化思想的影响,它不但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模式的主要思想基础,而且民办高等教育受其影响比公办高等教育更早。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模式转型

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的基本机制具备之后,又由于一些特殊机制累加作用,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成市场化发展模式。

(一)市场成为民办高校唯一的办学经费来源

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时,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国情就是“穷国办教育”。实际上,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初衷也正是基于国情而希望调动民间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而在当时,民办高校只能依靠市场筹集资金,即主要是依靠收取学杂费。不过,这种方式在当时空间非常大。据河南黄河科技大学举办者胡大白介绍,1980年代中期,公办高校教师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块,而在自学考试培训班,一节课可以挣5块钱,一周上4节课,一月下来挣的钱比工资还高。[11]民办高校付给教师的工资尚且如此丰厚,那么民办高校所能节余的资金则更多,多数民办高校也正是依靠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一开始就依靠市场,市场是否会成为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唯一的来源呢?后来的事实证明确是如此。

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规定,社会力量办学经费自行筹集,学校可向学员收取合理金额的学杂费。

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规定,民办高校办学费用由举办者自行筹措,同年的《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强调指出,九十年代,我国高等学校逐步形成国家投资为主、民办自费的形式。

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再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至此,民办高校没有从国家得到办学经费的合法性在法律上规定下来。

总之,中国民办高校一直都是依靠市场筹集资金,经费来源单一化乃至形成路径依赖,1997年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干脆以资金来源来界定民办教育

(二)教育产业化思想影响

早在1980年代后期,已有人明确提出教育是产业,要把教育办成产业。[12]

教育产业化的含义,既包括理论形态的,也包括实践形态的。实践形态的教育产业化思想,即是纪宝成教授所反对的那样,就是鼓吹要按或者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按或者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13]

教育产业化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深广,最突出的表现是1990年代末期的大学扩招。尽管扩招总体而言,大方向是对的,但现实中的扩招完全是一种忽视了教育发展的正常规律、没有经过教育研究的论证而做出的。[14]这个重大教育决策最初最主要的动机是经济因素,而不是出于发展教育,并且,同期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将高等教育列为新经济增长点,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毫无例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逃脱不了教育产业化思想的影响,它不但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模式的主要思想基础,而且民办高等教育受其影响比公办高等教育更早。1999年公办高校开始教育产业化步伐之时,大兴以民营机制举办的高收费的独立学院即是借鉴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三)国家未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有效干预

尽管我国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并认可它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未对它进行实质性的有效干预。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国家未在办学经费方面对民办高校进行有效干预

在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只投向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没有。[15]至于银行贷款,公办高校获取银行贷款比较容易。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少的上亿,多的则几十亿,平均每个高校达1亿元以上。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财产不能抵押,向银行贷款困难得多,即使有,额度大都非常小,对整个民办高校的支持是非常小的。[16]

在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支出方面,国家实际处于缺位状态。

2009年7月30日,接受笔者访谈的原A省NZ职业学院院长WKL先生[17]告诉笔者:

“……这是我的学校,你又没有财务监督,又不交税,我要(合理回报),好啊,我还告诉人家,我要合理回报啊?这学校本身是我的,财务是我的。因为你不交税,管着你干什么?你本身不交税,管得也没劲……因为你也管不到!因为你教育厅也好,监督部门也好,你没有进行财务监督。”

2009年8月20日,接受笔者访谈的A省CS学院督导专员WZW教授告诉笔者,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没有管,基本上没有管”,即使目前政府派了督导专员兼党委书记直接常驻民办高校,也监管不到民办高校的财务。

2、国家未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对民办高校进行有效干预

首先,从办学经费支出结构来看,民办高校用于教学的钱太少。(www.daowen.com)

WZW教授告诉笔者:2008年,(A省)全省民办高校用于教学的钱只占总收入的6%。2009年5月21日,接受笔者访谈的A省DY学院的副院长ZZY教授则反问笔者:“这(民办高校用于教学的钱很少)有什么好奇怪的?DY学院即是这样,2007年和2008年该院每年的招生费用都有二千多万,用于教学的少而又少,课时费加上投入科研的、买设备的、买图书的等等,总共也才几百万元”。

其次,师资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往往并不太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2009年7月27日,A省师范大学前校长、曾经在A省CS学院任党委书记的LFQ教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叫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重视师资建设,他就公开地说,用什么啊?我只要贴一个广告,就会有很多人来应聘!”通常民办高校的招生宣传资料上,宣称教授副教授若干,博士硕士若干,往往“水份”较大。师资中有的只是挂个名,有的并不从事实际教学工作,有的只是兼职,甚至有的人已走了,但学校继续用他们的资料。民办高校出于成本考虑,并不聘请很多高职称高学历者,只是装饰性地聘请一些,有不少任课教师是留校生。

第三,在处理教学与招生的关系时,使教学服从招生。

为了招生,民办高校每年动员几千名学生。招生员基本在五月底、六月份高考之前就奔赴各招生点,有不少学生“五一”放假就离校了。一直到九月初学校开始上课,招生员九月中下旬还在外面招生。这样,招生学生少上1至2个月的课,另一方面,每年五六月份,上课学生也比较少,剩下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班主任也招生去了,学生也没有人管。这种让教学服从招生的人力资本培育模式使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但监管部门只是睁眼闭眼。

第四,在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方面,并不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

2009年7月18日,A省财经大学前校长、曾任DY学院校长的SZL教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

“(一些民办高校)硬件也不行。这些资本家(指举办者),舍不得投入,比如一些工科的,要有很多很多的设备。他不愿意投入,弄一些过时的设备,装作门面的设备。然后让这些学生呢,本来是哪个(所有)学生都应该上去操作的,他让十几个人去弄,每个人就是摸一下子。还没有实习基地。可能有实习基地,是把一些学生当作劳动力来使用,搞到什么开发区,什么企业去,倒过来要那个工厂给钱,我学生是在这里打工的,结果工厂把学生当作工人来用。”

2009年11月,DY学院模具专业0732班学生BHB同学告诉笔者,他们只在学校的实训中心实习了一个星期,做了一个锤子。他们的技工证只要花85元就可以在学校里买到。另外,DY学院曾在本院就实践教学情况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艺术学院美术系满意率达63.97%、音乐系的达86.90%之外,全院12个系平均满意率仅41.0%。[18]

LFQ教授也说:

“民办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本来,学生是来学技术的,既然你是技术学院,就要相应的技术设备。但是,民办学校的老板会考虑,一台数控机床,几百万,几十万,要招多少学生啊?舍不得投资。按理说,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规定理论课是多少,实践课是多少,比如说,理论与实践是六比四,或者五比五,但是,他的设备不够啊,所以还是更多地讲理论。毕业之后,还是很多东西不会。那么学生的实践课怎么办呢?有的学校就是帮学生联系实习基地。有的学校联系了实习基地,学生去实习,交多少钱一次。本来,我来上你的学校,学费里面就包括了实习的费用,怎么能还让学生掏钱呢?有的为了应付评估,就到某工厂,给老板一点钱,挂一个实习基地的牌子。教育厅来检查,虽然我学校没有实习基地,但是我有合作的实习单位。这些实习基地,都是私人老板的,得到一些钱,就是挂一个牌子,有什么不好的?反正他们应付检查是有一套办法的。”

A省CS学院的督导专员WZW也告诉笔者:“据我了解,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最后半年能够实习的非常少,从我这个学校来说,只有20%实习。”

总之,由于国家未在办学经费与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对民办高校进行有效干预,导致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不高,竞争力较弱,因而并不能让一些单位满意。

2009年10月22日,F省ZY集团人力资源部徐老师在接受笔者电话访谈时说:“……(民办高校)学生啊,比如数控专业,大学生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机床操作、维修之类的,要具备相关的技能。但是现在学生的技能还是不够。学生在学校学的一些东西还是太多太杂,能够用得到的东西还是很少。”

2009年11月11日,A省NC市矿山机械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LSD经理接受笔者访谈时说,“首先,民办高校学生当时入学的话,基础啊,有点影响,另外,在民办学校的教学的话呢,也是不太乐观,有很多民办学校的质量啊,要差一点,设施方面啊,也要差一点吧”。他们公司至今尚未聘过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四)绝大多数举办者的办学目的是营利

尽管教育法规规定,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并且法律迫使举办者只能捐资办学,无改绝大多数举办者的办学目的是营利的事实。

就全国来看,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曾对全国20个省份的82所民办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表明,民办学校举办者的资金投入中,66.2%属投资性质,23%为借贷性质,捐赠性质的只有10.8%。[19]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举办者的办学目的是营利[20]

WKL先生对于多数举办者的办学目的是营利更是一语中的:“说不以营利为目的,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不赚钱谁办学?”

笔者实地研究的DY学院和NT学院也充分证实,举办者的办学目的就是营利。举办者的营利目的涉及到办学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举办者不是出于营利目的,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这两所民办高校属全国办得较好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它们尚且如此,更勿论其它民办高校。

由于中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办学目的是营利,乃至有人认为“投资办学”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21]。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举办者办学目的是营利,也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既导致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认为,没有义务资助民办高校,也使民办高校失去了获得社会捐赠的合理性,大大限制了民办高校的生源。

综上,改革开放以后、21世纪之前,由于邓小平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高等教育不再由国家包办,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加上当时社会对高等教育有巨大需求,因而民办高等教育很快恢复发展起来。然而,物极必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机制具备之后,由于民办高校除了能从市场获得办学经费外,很难获得国家足够的财政资助,教育产业化思想又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产业,并且国家没有对民办高校进行有效干预,加之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举办者并非出于公益之心,而是把举办教育作为牟利的工具。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形成便成为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