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银川郊区辉煌30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就

银川郊区辉煌30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就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 年11 月1 日,根据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银川市郊区、城区、新城区建置,成立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郊区土地一分为三。历时30 年的银川市郊区成为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银川市郊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到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6 元,居全自治区之首。

银川郊区辉煌30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就

1972 年12 月12 日,根据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银川市郊区正式建置,是银川市的一个市辖区,行政范围东以黄河为界,与陶乐县、灵武市隔河相望,西以贺兰山巅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邻,南与永宁县接壤,北和贺兰县相连。总面积1316.6 平方公里,时辖7 个乡,后经1978 年、1992 年、1999 年3 次区划调整,到2000 年银川郊区辖十乡二镇79 个行政村544 个生产小队,5 个居民委员会。2002 年11 月1 日,根据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银川市郊区、城区、新城区建置,成立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郊区土地一分为三。唐徕渠以东为兴庆区,包兰铁路以西为西夏区,唐徕渠与包兰铁路之间为金凤区。历时30 年的银川市郊区成为历史

郊区30 年是艰苦奋斗的30 年,是苦干实干的30 年,是奋力拼搏的30 年,30 年弹指一挥间,辉煌成绩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0 年,郊区经济实力增强。2002 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3.3 亿元,比1972 年增长9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 亿元,比1972 年增长26.7 倍,第二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30 年增加值4.85 亿元,比1972 年增长1182 倍,第三产业增加值5.25 亿元,比1972 增长2625 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2 年的171 元上升为2002 年的1202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2 年的负增长上升为3616 元。

郊区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把农田建设当作农业基础工作来抓,借助“农业学大寨东风,大干苦干,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综合治理,开挖银新干沟、银东干沟,清淤第二排水沟、永二干沟、四二干沟、三一支沟等干支沟,用30 年时间把郊区50 多万亩耕地,建成“沟、渠、林、路成网,排灌畅通”的基本农田,实施了河套农业开发一、二、三、四期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业整体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银川市郊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农业推广粮食种植新品种、新模式,畜禽养殖新品种,依靠农业科学新技术,生产总量逐年增加,到2001 年,粮食总产量达110485 吨;奶牛存栏1.04 万头,肉牛存栏3.58 万头,生猪存栏11.87 万头,家禽存栏38 万只。大力推广以昆仑公司蔬菜棚为代表种植和二代蔬菜温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年年上新台阶。家有余粮,口袋有钱,农村城市化率达30%。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3年启动良田工业区建设,2001 初具规模。个体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成长,2001 年个体、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3211 家,从业人员40145 人。全年总产值21.5 亿元,非公有制占郊区总产值比重达到89.4%。1998 年率先在全区实现小康

农村道路集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郊区之初走的都是土路和沙砾路,到1995 年乡乡通柏油路,1999 年实现村村队队通柏油路。参与城乡建设,运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修建了长城路、东二环路、南二环路等城市主干道。先后建成北环蔬菜批发市场、同心路综合市场、东环批发市场、火车站兴盈市场、南桥市场等10 多个专业市场,翻建改造乡村396 个庄点,改造扩建掌政、大新、芦花、通贵等集镇,新建30 所中小学,建成教师住宅楼和郊区老年公寓。(www.daowen.com)

郊区科技事业从无到有。1978 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路,农业先后推广间复套种、立体栽培、暗管排水、节水灌溉、水稻旱育稀植、日光节能温室、奶牛冷冻精配、小尾寒羊杂交、引进家禽新品种等新技术,提高农业品品质和产量。工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开发新产品,金属钠、纤维酶、中孔/微孔活性炭等产品获得“星火计划金奖”或填补国内空白。1999 年郊区被国家评为科技工业先进县。

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经过30 年发展,教育落后面貌得到改变。1997 年、1999 年“两基”教育通过自治区达标验收和复验,2001 年郊区有普通中学2 所,初级中学6 所,在校中学生9353 人;小学64 所,在校小学生23463 人;教育学院教职工1684 人。卫生事业在农村医院中普及门诊医院12 个,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9 人,有床位99 个,小病就近看医,大病到区、市医院治疗,在全区第一个推行县级医疗保障。计划生育全面推行“三结合”工作方法,杜绝早婚、早育、盲目生育,提倡优生优育。2001 年,计划生育率为9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36%。

30 年,郊区人民生活改善,向着小康迈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到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6 元,居全自治区之首。收入增加,促进人民膳食结构合理,肉、禽、蛋、奶、鱼进入农家餐桌,97%的农户住上砖瓦房,部分农民住上楼房,“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成为现实,冰箱彩电摩托车家用电器和出行工具走进千家万户,农民过上了“吃讲营养,穿讲高档,住讲宽敞,行讲车辆”的富裕日子。

郊区30 年培养了一批能吃苦、懂农业、讲科学、能干事、干成事、求真务实的干部,他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团结同志、廉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后人继续为金凤区建设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