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三海岩摩崖石刻:游洞如读史

广西北部湾三海岩摩崖石刻:游洞如读史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2三海岩陶弼既是钦州天涯亭的“鼻祖”,又是灵山三海岩的发现及打造者。摩崖石刻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从狭义上说,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灵山三海岩摩崖石刻位于六峰山西侧,今灵山中学校园内。灵山三海岩摩崖石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北部湾三海岩摩崖石刻:游洞如读史

图62 三海岩

陶弼既是钦州天涯亭的“鼻祖”,又是灵山三海岩的发现及打造者。北宋嘉七年至治平二年间(1062—1065 年),湖南永州人陶弼任钦州知州,据载:(陶弼)“仁宗时知钦州,重葺旧城,濬治壕堑,郡治愈固,政暇吟咏甚富”(《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可见,陶弼知钦州任期间政绩卓著并留下了诸多吟咏钦州的诗篇,是值得钦州人民永远铭记的父母官。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陶弼离任钦州知州,打算先返湖南老家休假探亲,然后再赴邕州出任知州。陶弼自钦州返家的路线是:取道灵山,然后经横州,再转水路而去。

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探奇访胜。陶弼到灵山时,就曾探幽览胜,发现了一处岩穴,并在此岩穴发现了“沧海桑田”的证据,于是以麻姑“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葛洪《神仙传·麻姑传》)的典故,给此岩穴命名为“三海岩”,并赋有流芳百世的《三海岩》诗歌一首:“灵邑西南古洞天,我来方信海为田。无名不入州图载,有路空闻野老传。此日登山人采蚌,当时饮马客留钱。颜公昔记麻姑说,三变桑田是果然”,对此陶弼在《三海岩》题记中有较为详细的开发过程描述:“宋治平二年春,诏徙灵山治于石六山下以便民。夏五月,余得朝告命还湖湘,道由兹山,爱其林交水回,岚嫩石瘦,谓其下必有胜处。遂命邑官除道刊木,徒步而进。果得三岩于榛莽间。其一砑然云际,天光内通,如半月破;一若巨龟壳,侧倚崖下;又中洼土隆,前后卑昂,状如覆鼎盖,如曲突窟,上端有阴壑,刀布藏焉,樵人百方力不能到,下有磐石螺蚌负之。余疑上古之时海变于此。<诗>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岂空言哉?乃名之曰三海岩。复为诗一章,以附新邑图经云。”

摩崖石刻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从狭义上说,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灵山三海岩摩崖石刻位于六峰山西侧,今灵山中学校园内。自陶弼发现、开发三海岩并写下著名的诗篇《三海岩》之后至民国,历代文人墨客或著名人士慕名而至并在洞壁或洞顶留下140多块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文体有诗赋、游记、题字、题名等,书体有楷、行、草、隶、篆等,石刻年代连续、刻幅密集、诗文书法俱佳。著名的石刻除了陶弼宋治平二年的题刻外,还有抗金名将岳飞第三子岳霖于宋淳熙四年(1177 年)十二月二日离任钦州知州,北归途中经过灵山所作《过灵山述怀》一诗,刻于三海岩东壁下,其中序言部分至今还保存完好;洞前大门有清人周士旦题写的“灵山第一”石刻等等。这些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出自名家之手笔,成为三海岩的三绝(清风、乳石、碑刻)之一,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史料价值,难怪人们赞叹:“游洞如读史”。(www.daowen.com)

灵山三海岩摩崖石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坚/文 吴坚/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