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现广西北部湾民俗风物:古宅、古树、古文化

发现广西北部湾民俗风物:古宅、古树、古文化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芦村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2007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3 年获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宅、古树、古文化”著称,名列广西古村镇之首。除了荔枝树,大芦村还有古樟树、古榕树、古梐树等树。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的家风、家传在大芦村的古文化中可见一斑。除了楹联等民俗文化,大芦村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等方面都有出彩呈现。

发现广西北部湾民俗风物:古宅、古树、古文化

宅绕青溪耸秀峰,

松林鹤友晚烟笼。

小楼掩路斜阳外,

半亩方塘荔映红。

以上是清嘉庆八年(1804 年),横州诗人吴必启到广西钦州灵山的大芦村访友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所描绘的,正是荔枝成熟时大芦村黄昏时分的秀美又绚丽的景象,令人不禁心驰神往。

大芦村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2007 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3 年获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宅、古树、古文化”著称,名列广西古村镇之首。

大芦村位于灵山县东郊8 公里处,为劳氏家族古宅,因古宅建造之前,此地为芦荻丛生的荒芜之地,为使子孙后代铭记祖先创业艰辛,故名大芦村。古宅共有十个群落,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完成整体群落的建设。古宅的第一个群落是劳氏祖屋四美楼,俗称镬耳楼。镬耳风火墙是明清两代岭南特有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在房子两边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是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象征。镬耳楼始建者劳经,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灵山县儒学庠生;由于大芦劳氏第四代世祖劳弦于明朝崇祯年间(1636 年)考选拔贡,在国子监学习毕业后,获授中书舍人,后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并准请朝廷封赠三代祖先,将祖屋第四进“官厅”和前门楼建成镬耳挡风墙,镬耳楼由此得名。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杉木园、富春园和劳克公祠,这十个群落共同构成了大芦村古意盎然的建筑群。(www.daowen.com)

大芦村号称“荔枝村”,村里村外、古宅庭前院后、水塘岸边,处处荔树林立,“半亩方塘荔映红”就是此情此景的形象写照。大芦村有一民俗:无论哪家添丁,都会在房前或屋后种一棵荔枝树,敬树如敬人,人们绝对不会乱砍乱伐树木,这一民俗凸显了大芦村人对人和树的生命的敬畏和珍视。正是这一敬畏、珍视生命的信俗才使得世人有幸看到参天古树环绕村周、古宅的景观。除了荔枝树,大芦村还有古樟树、古榕树、古梐树等树。村头的古榕树犹如一把能为游客和村民遮风挡雨的巨伞,而镬耳楼后的七棵按北斗七星方位栽种的古梐树,不仅是古宅人心中坚实的“靠山”,更是游客们眼中亮丽的自然风景。

图50 大芦村

最值得大芦村人骄傲的是村中的古文化。作为“广西楹联第一村”,最为大芦村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古宅沿用至今的传世楹联,现在,每逢年节或遇喜事庆典,古宅人家都会用红纸将这些传世楹联重书并张贴在固定的位置,这也是大芦村人代代相承的文化习俗。宅中楹联内容传达出古宅世世代代的耕读传家:“克尽兴邦责,忠全爱国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胜求人”“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古宅不仅保存了300 多副楹联,还保存有30块明清朝廷的御赐匾和总督、巡抚、布政使、知县、学政等贵要贺赠的“拔元”匾、“贡元”匾额,这些镇宅之宝悬于厅堂或门头,不仅是为了光宗耀祖,更是为了激励后辈子孙。据载,到19 世纪末,大芦村劳氏家族共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 人,47 人出仕做官,78 人次获得明、清两代历任皇上封赠。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的家风、家传在大芦村的古文化中可见一斑。除了楹联等民俗文化,大芦村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等方面都有出彩呈现。

笔者曾三次到大芦村,村中宁静、老宅温馨,树下老有所乐的情景,人与景和谐、美好的画面……都令笔者心生感动。在浮躁、喧嚣的尘世里,以“三古”闻名于世的大芦村,不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么?

(吴坚/文 吴坚/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