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广西北部湾的民俗风物

探寻广西北部湾的民俗风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毕竟当时的钦州还是块僻远瘴疠之地,远离朝廷权力中心,且异地居官、远离故土,这对文武双全的陶弼来说,未免会使他产生登亭感怀身处“天涯”的惆怅之情,于是就有了文首的《天涯亭》一诗。对钦州来说,“天之涯”早已成为历史,天涯亭北面所立田汉的诗作《天涯亭》石刻就是力证:“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

雨色丝丝风色娇,天涯亭上觉魂消。

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

兵送远人还海界,吏申迁客入津桥。

山公对此聊酣饮,怕见醒来雨鬓凋。

陶弼 《天涯亭》

钦州中山公园自改造成综合性城市公园后,每天从晨曦微露到傍晚时分,公园内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然而就在这热闹非凡的地方,却静静地伫立着一位犹如大隐隐于市的跨世“老者”——天涯亭。

如果您有雅兴,不妨一起去拜访拜访这位跨世“老者”吧。

穿过新建的牌坊,往西南方望,于茂密的古树间天涯亭依稀可见。怕打扰独爱清净的老人家,放轻脚步拾阶而上,一座写着“天涯亭”牌匾的古朴六角攒尖顶亭子立刻显现在眼前,历经沧桑的六根红色柱子已斑驳褪色,亭子的南面还有一块“宋迹三迁”的牌匾,“宋迹三迁”就是天涯亭的沧海桑田。对话天涯“老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他的厚重历史吧。(www.daowen.com)

天涯亭始建于北宋嘉七年至治平二年(1062—1065 年)陶弼任钦州知州年间,明代文献称陶弼为天涯亭的“鼻祖”,始址在平南古渡头(今中山路房管大楼附近),建亭的目的为“旷目怡神,为一时游览计”(清 董绍美《重修天涯亭记》)。陶弼,湖南永州人,在政治军事及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在其三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有二十多年是在广西各地任职度过的,且政绩不俗,所写诗作更是留给后代宝贵的文化遗产。陶弼在钦州任职时,勤政为民,并为教化钦州子民付出了心血。但毕竟当时的钦州还是块僻远瘴疠之地,远离朝廷权力中心,且异地居官、远离故土,这对文武双全的陶弼来说,未免会使他产生登亭感怀身处“天涯”的惆怅之情,于是就有了文首的《天涯亭》一诗。据传当年苏东坡从海南赦罪回京途经钦州时,也曾慕名寻访天涯亭,并写下楹联一副:“大江流日夜,蜀山公占峨嵋秀;薄官走风尘,岭海人争笠屐香。”由于古代钦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涯亭曾激发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灵感,使其创作出不少的诗篇画作,为钦州留下了一笔难能可贵的文化财富

天涯亭“一迁”的年代有待考证,南宋周去非曾任钦州学官,其撰于淳熙五年(1178 年)的《岭外代答》载天涯亭在“城之东”,《钦县县志》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 年)陶弼后人陶禹范所写的《天涯亭记》:天涯亭“初在城外古渡口,因毁,迁东门月城之上(今中山路广州会馆左侧)”,可知,天涯亭一迁是由原平南古渡头迁至东门月城之上的。天涯亭的“二迁”在清代顺治十七年至康熙五年(1660—1666年)喻三畏任钦州知州期间,“顺治间,喻公来知州事,以岁久亭毁,建复原址”(清 董绍美《重修天涯亭记》)。由初建到二迁,天涯亭历经了屡毁屡建的沧桑变迁。天涯亭的“三迁”发生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钦县县长章萃伦,因辟街道、修马路之需,将天涯亭拆建于现在的位置,据载,当时广东省民政厅长林翼中曾题赠“宋迹三迁”的匾额,但后已遗失。现在亭上悬挂的“宋迹三迁”匾为钦州市著名书法家王兆儒于1996 年所书。

对钦州来说,“天之涯”早已成为历史,天涯亭北面所立田汉的诗作《天涯亭》石刻就是力证:“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

怀着崇敬的心情挥手告别天涯“老者”,“老者”对钦州不离不弃,既见证了钦州的历史,也守望着钦州的未来。

(吴坚/文 吴坚/图)

图48 天涯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