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海岸线、陆地边界线双起点

中国海岸线、陆地边界线双起点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于光绪十六年,碑文“大清国钦州界”系清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之所以命名为1 号,是因为这里既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起点,又是陆地边界线的起点。据史料记载,中法战争结束后,划定中越国界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历经沧桑的大清国1 号界碑上古朴雄浑的“大清国钦州界”碑文透着一股庄严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向每一个游客诉说着这一百多年来的曲折历史。

中国海岸线、陆地边界线双起点

大清国1 号界碑竖立在竹山村边的一棵大榕树旁,碑石是用坚硬的海石凿成,高六尺余,宽二尺余,厚尺余,上面用正楷阴刻的字为“大清国钦州界”。立于光绪十六年(1890 年),碑文“大清国钦州界”系清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知州李受彤所书,之所以命名为1 号,是因为这里既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起点,又是陆地边界线的起点。

1885 年6 月9 日,清政府和法国在天津签定《中法越南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边界自东兴镇竹山村起界,循北伦河自东向西,以河心为界线。防城港市与越南的边界线,从竹山的北伦河口至峒中的北岗隘,长200 多公里,全段以石碑为标志,共立1 至33 号界碑。其中,以河为界的,双方各于己方河岸相对立石,以山为界的则双方共立一块界碑,一面书“大清国钦州界”(当时防城属钦州府辖故名“钦州界”),一面书“大南”(即越南)。而我们看到的1 号界碑却是单面刻字的。因为根据当时国与国立界的有关规定,两国以河流为界时是以河道的主航道为界线的。因界碑不能立在河里,所以只能立在岸上,单面刻字预示着外面的水域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国土,这就是以河道为界和以陆地为界划界立碑的区别所在。

据史料记载,中法战争结束后,划定中越国界成为当务之急。光绪十二年(1886 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鸿胪寺卿邓承修等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会勘中越边界,李受彤奉命随行。但因法方海士于海宁被越人杀害,狄隆怕死绕道中国云南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1 月才到达芒街,而当时法军已肆无忌惮越境抢占中国江平、长山、八庄等地,陈兵威胁,并设置勘界障碍。因此,在中法双方会谈和勘界上,法方态度傲慢无礼,要求强占我方土地,我方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使法方理屈词穷,退了下来。经过4 个多月的会谈,由于法方无理胡闹,界务尚未取得进展。

光绪十三年(1887 年),清政府以“议久未成,别生边衅”为由,召邓承修回钦州候旨,不久回京。界务交由地方立界总办三品衔知州李受彤进行。会谈间,李受彤秉承国家领土完整、寸土不让的立场与法方开展艰苦斗争,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八庄等地,立下数十块中越两国界碑,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 年)签约,得以把界碑立在现在的位置上,确立了中越边界。至此,历时七个月的勘界谈判任务完成。李受彤主持勘界和立碑长达8年,备尝艰辛,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久离任回籍。(www.daowen.com)

现在,历经沧桑的大清国1 号界碑上古朴雄浑的“大清国钦州界”碑文透着一股庄严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向每一个游客诉说着这一百多年来的曲折历史

(韦雪敏/文 韦雪敏/图)

图45 大清国界1 号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