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的南珠盛产地,白龙珍珠城

广西北部湾的南珠盛产地,白龙珍珠城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于明朝初年的白龙珍珠城,城名是当地父老起的。明朝的白龙城在清康熙初年的“迁界”战乱浩劫中已经废弃,无人居住长达三十多年。半夜,老虎突然光顾,叼走了他们带来的一头小猪,于是,这位钦差大臣在白龙城旧址上重新大兴土木,恢复原来的城建规模。现在,残存的部分成为现代人瞻仰白龙古城的地方。

广西北部湾的南珠盛产地,白龙珍珠城

白龙这个地方,既没有名山,也没有秀水,但这里有珍珠,有闻名于世的合浦珍珠,也就是南珠。

建于明朝初年的白龙珍珠城,城名是当地父老起的。明朝洪武皇帝派遣的钦差前来选址建城时,驻扎在一个珠池附近的古城村,钦差坐的大白马总是喜欢来到珠池旁边的一块草坪上吃草,这位钦差认定白马吃草的地方必是福地,于是决定在这里建城。

历史记载,白龙珍珠城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 年),原城为长方形,南北长320 米,东西宽233 米,周长1170 米,分东、南、西三个城门,城基有6 米之厚,城墙内外两侧均以条石为脚、以砖为墙,中心以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壳夯打构筑而成。城门之上,还有城楼,以监视海上及城内动静,城里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司巡检及盐场大使衙门,设专官、内监,并驻水师镇守以监管生产。据《明史》记载,明代几次采珠都收进数万两珍珠,其中弘治十二年采珠达二万八千两。统治者逼珠民采珠,往往是用缆绳缚住身体,坠以石头,沉下海底,捞贝作业。《庶物类.廉州志》记载:“合浦县中,有杨梅青婴之池,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舟人取之”。采贝人因水深不能浮起,或被鲨鱼攻击,或不能及时浮出水面而溺死的,不计其数。仅嘉靖八年(1529 年)的一次采珠,就死去600 多人。在茫茫大海上,珠民乘一个竹筏,在汹涌的波涛上漂流翻卷,上下沉浮,他们腰间系一条长绳,身后背一个竹篓,一个接一个翻身入海,在海上是生是死,完全是听天由命了。珍珠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因为在古代,它是用生命换来的。珍珠城下,所埋葬的不仅仅是累累残贝,更有千千万万珠民的冤魂和血泪。

明朝的白龙城在清康熙初年的“迁界”战乱浩劫中已经废弃,无人居住长达三十多年。康熙二十三年(1648 年)二月,亲自到白龙城考察的清朝工部尚书、粤闽“复界”钦差大臣杜臻与广东巡抚吴兴祚等人,看到白龙城内民房破败,几近荒芜,当年的巡检司、太监公馆等衙门已成废墟,城墙早已崩塌了。钦差大臣一行人只好在城外搭帐篷居住。半夜,老虎突然光顾,叼走了他们带来的一头小猪,于是,这位钦差大臣在白龙城旧址上重新大兴土木,恢复原来的城建规模。自此以后,珠民陆续回到白龙城,城内居民日益增多,直到民国初年,这座城墙仍然完好,成为一个大圩场,有居民300 多人,其中有200 多人靠采珠为业。(www.daowen.com)

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壁清野”和方便居民防空疏散,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下令拆毁北面、东面、西面的三面城墙,只有南面的城门和一段残缺城墙尚存。现在,残存的部分成为现代人瞻仰白龙古城的地方。1962 年夏天,著名作家、戏剧家田汉先生来白龙城访问时,吟诗怀古,感慨万千,留下了“南来初看还珠记,当日珠民重可悲,碧浪曾潘千斛泪,夜光能换几餐炊。方城有址堆残贝,古寺无踪剩断龟。访古喜逢歌剧队,布帷系幕白龙湄”的名诗。白龙城最后剩下的南门和一段城墙,在1959 年“大跃进”时才被彻底夷平,田汉先生当时只能看到南门左右数10 米长、高1 米的城基夯实之黄土,以及各高1.8 米、宽0.6 米的《李爷德政碑》和《黄公去思碑》两块碑石,还有一个断头石龟驮着的《宁海寺碑》,而这一切都淹没在荒芜败草之中。城东原城基之上,有棵古榕,原是城墙上的附生物,现在盘根错节的榕根仍缠住两块城砖不放,树身一边剖面如削,是城墙“模板”留下的痕迹,它向人们宣告,它是与古城同兴废的见证者。1958 年,永安城居民在城东半公里处无意发掘出古墓一座,陪葬物有陶坐垫两个,枕头一副,古剑一柄,还有一些锈蚀斑斑的铁器。1964 年,在原址进行挖掘,在三米深处发现有圆拱如桶的墓室,有木鼓铜锣置其内,墓室之下敲击有音,下面可能还有空室,为保护文物,没有再往下挖而封土,当地父老说那是万历七年(1579 年)病死在千户所衙门的采珠太监张公墓,另一说是洪武年彰的采珠太监墓,均无从稽考。1988 年,合浦县为保护古迹文物,在原址修建一座堂阁,把石龟、断碑等从荒芜的蔓草中收拢起来,集中放在亭阁内,并将田汉手书的诗刻碑立在壁上,供人凭吊。

(周玫/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