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糕是广西桂西南一带的壮族传统糕点,是壮乡农家逢年过节必备的糕点。
据说从宋代狄青远征广南开始,当地的土人即制作沙糕作为干粮,供官兵们食用。沙糕即是壮家人俗称的“年糕”。春节吃沙糕是十万大山北麓人的传统习俗。沙糕早期是年夜里用来祭神及供奉祖先的,后来渐渐成为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必备的礼品。其中,以上思沙糕最为出名。据《上思县志》记载:“沙糕香甜松软,是县内土特产。解放前,以县城北门周必品及昌墩圩制的沙糕最佳”。
图38 沙糕
沙糕的原料是糯米、糖、花生油、芝麻、黄豆或绿豆。有做三层的、五层的。一般白、黄、黑三种颜色,白的是糯米、黄的是黄豆、黑的是芝麻,黄、白两色象征金银。沙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象征孩子一年比一年高大。因此,沙糕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不但春节期间做,平日里有喜迁新居、结婚等喜事也做沙糕。办喜事做的沙糕,馅里面还会特意添加红色以示喜庆。县城的市场上,常年有沙糕出售。(www.daowen.com)
沙糕皮薄馅厚油润、层次分明大方、香甜酥软爽口、整块拿着不散,春节吃沙糕还有强身健体祛病的功效。据说会吃的人通常不急着把新鲜出炉的沙糕送入口,因为沙糕久藏不霉,待在阴晾处放置月余,口感更佳,真正是食而不腻、营养丰富的亲民食品。
沙糕的制作并不复杂,但需要耐心细致。以三层沙糕为例,本乡本土的香糯浸水沥干,用慢火炒熟;炒黄豆或绿豆并粉碎,一起放到布袋里,让它自然受潮,大约一个星期后,可以开始搓沙糕:糖、花生油、糯米粉搓第一层皮,糕粉讲究湿润、细腻;芝麻、黄豆做第二层,其中,最上面的那层是皮。每放一层到沙糕架里,都用做沙糕的“压子”,把粉推平,最后一层才轻压、推磨平。压好后用直尺和锋利的薄菜刀将沙糕切块,洒上糯米粉。沙糕做好了,脱去架子,留下一些品尝,其他的包成一封一封地保存。
(韦雪敏/文 罗晓霞/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