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回港船湾定,网脚咬铅在(坠)江(纲)口边;吟诗和韵歌引起,海叫多日浪声唱(长)……”每当悠扬感人的西海歌飘起,集市路口便行人踟蹰,众而聚听;农、渔村在婚娶及喜庆的日子里唱西海歌,远乡近邻,扶老携幼,前来听歌,直到更残月落,不愿离去。歌场里人们鸦雀无声,沉浸在清音雅韵、情趣无穷的歌声里。直到散场,大家还在灯光迷蒙的归途中兴奋地谈论着听歌的感受,有些老妪竟三五成群,攀肩接踵,情不自禁地琅琅讴歌起来……
西海歌为什么受到当地群众这样的喜爱呢?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自开发南疆,特别是明、清以来,合浦、北海一带劳动人民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声,便兴唱山歌了。起初是一些朴素单纯的调子,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堂歌”。这种歌每唱一首,便敲一下锣鼓做引子再唱下一首,后来听者觉得接唱时间缓慢不过瘾,到20 世纪前后,当地誉冠歌坛的(跛)妹等人出现,才改大堂歌为对答如流,歌泉喷涌,悠扬圆润的西海歌。
西海歌是北部湾畔的合浦、北海及钦州犀牛脚一带,乃至浦北、灵山部分地区民间最爱唱的一个歌种,用合浦方言演唱。其特点是富于比兴、双关和歇后语,这种歌把以上这些总称为“山头”。一句一个山头的,如“落乡做戏到你村场 (唱)”,叫“双支头”歌。两句一个山头的,如“鹧鸪饮着芋芒水,心想无啼颈又兴(痒)”,叫做“单支头”歌。现在民间唱的大多是“双支头”歌。一句歌里只限于前四个字是山头,其余是歌的本意、关语及衬托的话词了。严整的歌,最好是上四下三,但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声韵谐美,歌唱者往往要加花子、衬语,使得唱词更圆润动听,所以有时一句歌竟唱到八至十多个字不等。除了比兴、双关、歇后语外,有时还使用谐音、比拟、拆字、叠字及首尾互相勾连的连锁词等。其中谐音的运用,几乎遍及每一首歌里,如“长兄叫妹歌(哥)声响响”,“歌”是“哥”的谐音;梦中冷醒我是姓梁(凉),“梁”是“凉”的谐音,构成独特的风格,耐人寻味。
西海歌的演唱形式也自由多样,有独唱,男、女对唱,也有三人联唱的;种类丰富多彩,有催情歌、交情歌、盘问歌、庆贺歌、辩驳歌、苦情歌等。歌的曲词悠扬甜美,亲切流畅,唱起来声中寓意,妙趣横生,你问我答,反应迅速,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引人入胜。正是歌声如同江河水,荡尽人间苦愁,无怪乎通宵达旦,直使人们陶醉在泛起熠熠波光的歌海里。由于西海歌是廉、北地地道道的民歌,因此,便难以脱离当地民间的方言、俗语;歌词难免掺杂个别不规范的象形(声)字,甚至自拟字才亲切上口。(www.daowen.com)
多少年来,西海歌能使人们抒心解闷,欢乐助兴,从而精神振奋,激励生产。文革期间遭受践踏,曾陷入荒凉境地。改革开放以后曾一度呼吁兴起,但如今优秀的民歌手老的老了,甚至人死艺灭,年轻的一代接替不起,甚至不懂得什么叫西海歌了,真是可惜又可悲。强烈呼吁抢救保护西海歌这一频临灭绝的民间艺术珍品,使其灼灼光华永不磨灭!
(周玫/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