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北部湾海滩歌舞风情

广西北部湾海滩歌舞风情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杨公》的前身是古老的驱鬼逐疫和祭祀并存的傩舞。珠乡群众爱在婚娶、喜庆事及庙诞等日子里请来能歌善舞的优秀艺人扮演老杨公进行演唱。可是随着世情沧桑,《老杨公》已今不如昔,加上如今影视音响种类多样,歌舞娱乐场所繁多,年轻的一代认为《老杨公》已是古老无用的东西,况且演《老杨公》的民间艺人,大多已届高龄或谢世,人死艺灭后继无人。

《老杨公》是北海、合浦及钦州犀牛脚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舞,是北部湾畔民间文艺一朵瑰丽的奇葩。据《合浦县志》等史籍记载:自清朝以来,《老杨公》就在合浦、北海一带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歌舞形式,其得名据说来源于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蔡九仙娘(以下简称仙姑)因动了凡思,被玉皇贬入凡间。当其受尽百般磨难,欲投河自尽之际,幸遇南海观音化身的老杨公撑渡搭救,指点迷津,仙姑方得以脱离苦海,逃往南山过上自由的幸福生活。老杨公因此而得名。

《老杨公》的前身是古老的驱鬼逐疫和祭祀并存的傩舞。傩舞是于东汉初期从中原传至合浦的,东汉后便开始从傩戏蜕变,逐步形成民间戏曲艺术并盛行于明清

珠乡群众爱在婚娶、喜庆事及庙诞等日子里请来能歌善舞的优秀艺人扮演老杨公进行演唱。《老杨公》曲调丰富多彩,悠扬舒展,舞步美妙多姿,刚健活泼,间以谐趣横生的答讪,逗人发笑。因此,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久演不衰,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老杨公》用合浦方言演唱,由杨公仙姑主演,配以答白、送歌及锣鼓手一二人。杨公在表演时带着面具,又称“鬼面壳戏”。演出场面热烈欢快,远乡近邻,争相观看,直至更残月落,不愿离去。

《老杨公》的表演流程是这样的:先是仙姑身穿粉红色绸衫,浅绿色绸长裤,发髻别上珠玉荆钗,手持花扇手帕,碎步出场,坐水潮叹唱“东海歌”。接着杨公头戴红色两角帽,面盖鼻歪嘴扯,脸呈笑状的假面具,身着枣红色道袍,背一布包于上衣内,呈驼背状,系腰带,赤脚,左手拿纸筒火,右手执桨把,刚健活泼,闻声摆渡而唱。接着杨公、仙姑对唱“西海歌”。杨公随即用“顺口溜”讲故事。然后,杨公又与仙姑展开谐趣多辩的戏剧性的答讪。接着,杨公、仙姑先后接唱“棹船调”、“西江月”、“犯仙歌”。最后,杨公、仙姑依依道别。(www.daowen.com)

原始的《老杨公》还配以“判家档”曲而告终,现在很少演“判家档”这一段歌舞了。《老杨公》的成套曲牌,主要由以上各个调子构成,一般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以单一音乐形式陈述。每曲调按词行音,但曲式结构和调式特点是基本不变的,谐趣活泼,具有独特的海边歌舞风情。

多少年来,《老杨公》深受珠乡人民群众喜爱,现在民间有喜庆事还时有演出活动。可是随着世情沧桑,《老杨公》已今不如昔,加上如今影视音响种类多样,歌舞娱乐场所繁多,年轻的一代认为《老杨公》已是古老无用的东西,况且演《老杨公》的民间艺人,大多已届高龄或谢世,人死艺灭后继无人。当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当重视关注《老杨公》这种艺术形式的生存与流传,使这株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民族民间奇葩能继续散发出芳香。

(周玫/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