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城村史·城关盐场路街道石门沟村

金城村史·城关盐场路街道石门沟村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石门沟村位于城关区盐场路街道徐家山西侧石门沟口,地形狭长。石门沟村因坐落于石门沟附近而得名。村置沿革石门沟村明代形成,清代至民国期间属皋兰县管辖。1983年4月至2005年8月,属城关乡下辖村;1991年成立石门沟村委会;2005年8月撤乡改街,所属城关乡改建为盐场路街道,下辖石门沟村。村落往事石门沟村的村民,多数为王姓。其后裔定居于盐场堡石门沟、皋兰长川、泥窝子一带。

金城村史·城关盐场路街道石门沟村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石门沟村位于城关区盐场路街道徐家山西侧石门沟口,地形狭长。村西建有一座方神庙,内供叭蜡、龙王、白马爷。石门沟村东至红嘴子,西接杨家岘子,南邻徐家山森林公园,北抵红泥湾,辖区面积1.5平方千米,距市区约3千米。石门沟村因坐落于石门沟附近而得名。

村置沿革

石门沟村明代形成,清代民国期间属皋兰县管辖。1949年10月至1953年11月,该村属兰州市第六区辖;1955年至1958年2月,该村属盐场区辖;1963年10月至1983年4月,该村属城关区城关公社甜瓜社。1983年4月至2005年8月,属城关乡下辖村;1991年成立石门沟村委会;2005年8月撤乡改街,所属城关乡改建为盐场路街道,下辖石门沟村。

人口经济及基础设施

石门沟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劳务输出23人,其中长期务工18人,短期务工5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30多辆。石门沟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49户214人;2015年全村49户230人,其中党员11名。村内大姓王氏、蔡氏,都未存有本姓家谱,未修建本姓祠堂

2005年全村耕地221.5亩;2015年全村耕地234.5亩,以旱沙地为主。村内无幼儿园,原有小学已合并至盐场堡小学,设有卫生所,村民上学、就医基本方便。村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收入以瓜类、蔬菜种植为主,劳务输出为辅。

该村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2007年,政府投资新建村委会二层办公楼,面积430平方米。村委会设有农家书屋及日间照料中心。2007年至2008年,由城关区政府投入部分资金,村委会自筹一部分资金,硬化道路500米,安装入户自来水管道1000米。2010年,城关区政府投资数十万元安装道路护栏500米,路灯18盏。2011年至2013年,40户村民自筹资金,政府补贴进行危房改造,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2014年,村委会自筹资金10万多元,硬化小街巷道路200米。2015年,村委会自筹资金,新建50平方米村值班室及文化活动室。截至2015年底,村内已硬化道路2.5千米,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18盏,有效解决了村民夜间的出行困难。建成文化广场1处,面积600平方米,城关区体育局在村文化广场投资安装健身器材12套。该村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村落人物

王历弟,石门沟村人,生于1973年。王历弟一家三口,在家庭生活遭遇困境时,勇担家庭责任。他们一家人友爱和睦、克服困难、努力打拼的精神,感染了不少村里人,深受大家好评。

2005年,王历弟的孩子不幸得了重度肾病综合征,高额的医疗费使家庭陷入困境。村委会得知情况后,为他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给困难中的王历弟一家雪中送炭,带去温暖。王历弟一家并没有被困境打垮,不等不靠,他和妻子四处打工,想方设法给孩子治病。在孩子的病情有了好转时,王历弟找到村委会,主动放弃低保。这种慎诺守信的美德,受到了村委会领导的赞扬。

2016年,王历弟的大哥因患急性大面积脑梗塞住进医院。王历弟在医院日夜陪伴,细心照顾哥哥。经过治疗,兄长的病情有了好转,回到家里疗养。王历弟的大哥因病不方便上下楼梯,王历弟便在楼下盖了一间房子,方便兄长出行,锻炼身体,恢复健康。王历弟尊敬兄长、帮助兄长,兄弟之间的这种手足深情,在石门沟村传为美谈。(www.daowen.com)

王鸿孝,清皋兰人。少时学经商,并博览群书。经三十年勤俭持家,有田数十亩,梨枣数百株。鸿孝将家业付予诸子操持,自己则徜徉山水间。一次,鸿孝独自到河岸边,见一外地少年欲投河自杀,忙上前制止并询问少年轻生原因。少年说替别人收了百金的债却丢失了,鸿孝非常同情少年,沉默良久对少年说:“你不必担忧了。”随后领到一个酒店里,写了一张欠百金的券交给少年并告诉自己家的住址,让少年第二天来取钱。少年十分惊讶,不敢接受。在鸿孝的解释和劝慰下,少年哭着拿了券走了。第二天早上,少年来到鸿孝家,鸿孝拿了券给诸子看,说这是我老朋友之子,我欠其钱已多年,应尽快还上。诸子连忙奉命,少年拿钱拜谢而去。鸿孝去世数年后,当年的少年复来,哭拜在鸿孝的祠堂前,拿出数倍于百金的钱还给了王家,并详细叙述了事情的原委。诸子才恍然大悟,知道以前欠债之券的由来。

村落往事

石门沟村的村民,多数为王姓。据王氏后人言,王家本姓纪,原籍山西(一说山东琅琊),其先祖族人都称之为“纪大将军”。这位纪大将军过世数百年后,纪家逐渐败落。宋代时,纪家又不幸遭仇人追杀,不得已流亡到兰州今盐场堡一带,改纪姓为王姓。其后裔定居于盐场堡石门沟、皋兰长川、泥窝子(今宁卧庄)一带。据邓明《街巷旧事》记载:明清时期,离石门沟村不远的盐场堡内曾建有王氏祠堂,按常理推断,应该就是石门沟王氏族人所建。而且奇怪的是,盐场堡内所建城隍庙,祀奉的城隍爷西汉名将纪信,这和王姓先祖“纪大将军”是不是有某种隐秘的历史联系,则不敢妄加揣测。

石门沟村以前位于老庄子,距现今村落向北4千米。因地处偏僻,干旱少雨,饮水是村民最为困难的一件事。石门沟村的水质偏咸偏苦,不适合饮用。只有到了冬季时,泉水结成冰,将冰块拿到家,放入锅里融化后,又苦又咸的水才会变得甘甜可口。老庄子村里有一眼泉,细如绳线,但水质甘甜。夏天时,村里的人们都会拿着盆盆罐罐在此泉接水,勉强度日。20世纪80年代,村民陆陆续续搬迁至现今的石门沟村。此地离城近,只有大约3千米的路程,无论打工出行,都方便了许多。设于村前的兰州市地震观象台为村里铺设了输水管线,解决了村民饮水咸、用水难、田地无水灌溉的问题。

早在明代时,因石门沟村一带富蓄盐卤,当地居民即以熬盐为生,生意一度兴盛,曾形成过一个私盐交易市场,盐场堡一名也由此而来。据1930年《甘肃盐法志略》记载:“在兰州城东北15里的石门沟,地多含硝卤等质,均可熬制土盐,当地农人遂即目为副业。旧有锅灶多副,厥后仅有三座,每年可产土盐三四百担,少亦一二万斤,名曰雪花盐,色白而味微苦。”这种盐的味道并不是太好,且含有微毒。但在那个年代,人们有盐吃就算不错了,所以不愁销路。盐制好后,村民将盐驮运到皋兰什川换梨,又将换来的梨用驴、马或架子车驮运至榆中一带换洋芋,以货易货。

村民不将盐直接贩运到榆中去交换洋芋,是有原因的。旧时官府对盐的经营管制非常严格,贩私盐者,处以极刑。此地离榆中路途遥远,若直接运私盐去榆中,要路过城区,沿途有许多关卡,难免被查。又加之旧时榆中一带土匪横行,对私盐很是垂涎,遇私盐贩运者,打劫伤人,风险太高。为了安全,村民们便想出了拿私盐到离村比较近的皋兰什川换梨,再运梨到榆中换洋芋这种办法求生存。由此可见旧时村民求生的智慧相当高明,也可见旧时人们生存之艰辛。石门沟先辈这种用盐换梨、拿梨换洋芋的生存交易方式,一直保持到1949年之后,才渐渐消失。

石门沟村的春节

石门沟人过年,先要筹办年事,称之为“忙年”,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除夕必定料理清楚。腊月初七晚上,舀一碗清水,放在户外,次晨观看碗中水,根据形状、冰纹、厚薄占卜来年庄稼的丰歉。

石门沟村每年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收拾房前屋后,打扫家里卫生,并且着手准备年货。腊月中旬,人们开始陆续杀猪。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正式进入过年准备过程中。当晚首先要送灶爷,在厨房里锅台上摆上香、表(纯黄纸)、蜡、灶饼子(烙的小饼子),写上小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并且还要献上糖、瓜子等。让灶爷上天后嘴甜说好话,还要烧灶马子(印有骑马灶爷的纸),磕头拜送灶爷上天。旧时习俗,拜灶爷只能是男性,女性不拜。原因有多说,其中一种最有趣,是说灶爷长得英俊,家里女性祭拜,看到灶爷后恐怕会生爱慕之心。石门沟村以前在大年三十这天,还有“哭乡”的习俗,大多数石门沟村人都是山西人,在这一天哭望故乡,遂成此俗。三十下午,村人家里年尾最末一天清扫庭院,贴上对子,挂起大红灯笼,同时开始做年夜饭。这天,外出打工、求学的人们都会回家,讲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老人的家里,在城区居住的儿子也来了,与父母团聚,共度佳节。

随着天色渐渐变黑,家家户户亲人聚在一起早早吃起了年夜饭。有些人家的年夜饭是饺子,有些人家是臊子面。近些年来,餐桌上的饭菜丰富了许多,鸡鸭鱼肉已不鲜见。昔年孩子们珍视的糖果,摆在桌上竟然没人吃,“嫌甜”,怕“吃了发胖”!祭祖是每年春节免不了的仪式。吃完年夜饭,大家就动身去祭奠祖先,带着祭祀物品来到村口的僻静之处,找到一块平整地方,用木棍画一个大圆圈,留出一个豁口,意思是一扇门,让祖先们来取祭祀的纸钱和供品,之后,就在这圆圈里开始烧纸钱,祭奠供品。这个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仪式,必须抽出一部分纸钱在圆圈外面烧,这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传统,说是给没有后人的逝者一些纸钱,让他们也过一个年。

祭完祖才是大年夜的开始,各家族中的人相约到一起,年三十的狂欢开始啦。小辈给长辈拜年、敬酒、祝福,老讲究说,年三十必须要熬夜,叫熬岁数,这种习俗还一直保留着,大家喝酒聊天,一直要等到午夜过去。零时刚过,最主要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接灶爷,在厨房里摆起香案,迎接灶爷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挑“进财水”。老年人非常看重大年初一的“进财水”,就是早早地挑来一担水,祈愿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生活富裕。后来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这种习俗随之消失。从大年初一凌晨开始,人们陆续到寺庙烧香祈福。最讲究的,就是抢烧“头炷香”。大年初一早晨还忌讳扫地,如果谁家扫了地,这一年的财运就被“扫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