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杨家湾村位于城关区东北郊,黄河北岸,地貌为黄土丘陵地带。东与榆中县接壤,南濒黄河,西至青石湾村,北靠青山村,辖区面积15.1平方千米,距市区5千米。杨家湾因杨氏蒙古先祖“飞也不花”落难至此,见此地到处杨树,于是“指树为姓”,遂称杨家湾村。
村置沿革
杨家湾村1949年之前属皋兰县兰谷乡下辖村;1949年10月至1951年,属皋兰县第一区(即安宁区)青石乡下辖村;1952年市区扩大,青石乡划归兰州市第六区,辖杨家湾村;1955年,青石乡划归盐场区,辖杨家湾村;1958年2月,青白石乡划归东岗区,辖杨家湾村;1958年,秋改为雁滩公社第五生产大队青石大队,辖杨家湾村;1960年划为城关区青白石乡杨家湾村;1961年成立青白石公社,辖杨家湾村;1983年撤社建乡,改为青白石乡人民政府,辖杨家湾村;2004年撤乡建街,杨家湾村划归青白石街道管辖。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杨家湾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川区。2015年劳务输出106人,其中长期务工16人,短期务工90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300多辆。
该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362户1735人;2015年全村427户1890人,其中党员51人。2015年全村耕地2800亩。村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运输、服务、劳务输出为辅。
据统计,2005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2015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105平方米。建有600平方米村委会大楼。建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村委会置有30平方米卫生所。设农家书屋,面积30平方米,藏书1000余册。至2017年,该村通社及主要道路已硬化5千米,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135盏。建带有下水的水冲式厕所17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主干道和村巷绿化率60%。该村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姓氏家谱
村内大姓为杨姓,存有家谱,本姓祠堂已毁。
迎新春送温暖书画下乡进村活动
杨家湾村杨氏,原为蒙古族人。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杨夏学《金城杨氏家谱序》记载,杨氏为“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这“三不花”(“不花”为皇子之意)兄弟的后裔。杨家湾杨氏为“飞也不花”后裔。
家谱记载,杨氏始祖甘麻剌(生于中统三年庚申,卒于大德六年正月乙巳。九年后,谥王献武皇帝)是蒙古孛儿只斤氏,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长孙,裕宗真金的长子(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于大都去世。皇太子真金先故。其子铁穆耳受太子之位,同年四月继位,即成宗皇帝)。
始祖甘麻剌为一世晋王,至元二十七年被封为梁王,二十九年冬改封为晋王。甘麻剌生有三子,长子也孙铁木儿(泰定皇帝),原为抚军漠北的二世晋王;次子松山为梁王;三字迭里哥儿不花为湘宁王。也孙铁木儿(生于至元三十年,卒于至和元年)生有四子,阿剌吉八排行一(即天顺皇帝,系金城杨氏世谱一世祖三不花公之父,生于至正二年,卒于约洪武二十年),行二八的麻亦儿间卜,为三世晋王(无后),行三小薛太子(无后),行四允丹芷卜太子(无后)。
《金城杨氏家谱》载:三不花之后裔,即杨家二世祖,佚名无考,明朝统一,朝廷施政,登记户口,分封土地。杨家二世祖固守蒙制,冥思不化,对定居农耕很不习惯,故具体姓名无法考证。
迎新春送温暖书画下乡进村活动(www.daowen.com)
《金城杨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十年四月二十六日,有一老一少,漫步于河边堤坝。当时绿杨结荫,烟柳舒嫩,老者略思,手指堤上杨柳答曰:“我皆姓杨也。”这即是三世祖杨得顺时期。自此,三不花后裔始以汉族“杨姓”入籍“皇册”。
四世祖杨武,生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前后,明正统、天顺、成化、弘治年间,漠北鞑靼人多次侵扰兰州附近。四世祖杨武多次上书州府,加强防务。
五世祖杨文佐(1457—1526),官居知府,后辞官归里。时因战乱,皋兰石洞、水阜杨氏族人迁居青白石、后五泉、今榆中和平一带者不少。
六世祖杨宪,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逢多年战乱,杨氏家乘遗失,木主无存。
七世祖杨孟仁、杨孟禄、杨孟瑞、杨孟乔。杨孟仁、杨孟禄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前后;八世祖杨九登、杨九川、杨九聪、杨九章、杨九畅、杨九清、杨之达、杨之茂、杨之荣;九世祖杨霞电、杨名显、杨自升;十世佚名;十一世杨兆麟,杨兆麟之父家谱无载。
现家谱明确记载杨家湾杨氏先祖为十一世杨兆麟,兆麟生三子:杨起蕹、杨起兰、杨起英,杨家湾杨姓,多为此三兄弟之胤孙。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初二,元大都被明军攻陷后,金城杨氏一世祖飞也不花、楚也不花、库也不花三昆协隶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转战来兰,分守桑园峡口。明洪武三年四月,元军大败,扩廓贴木儿夜遁和林。三不花公兄弟则弃兵戎,始农桑,隐姓埋名于金城。飞也不花居出库虎喇(今兰州青白石),楚也不花居铁觉虎喇(今皋兰水阜),库也不花居石空虎喇(今皋兰石洞寺),编入东川里民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政府编造黄册(鱼鳞图册),推行以户立名,平税役政策时,三不花后裔杨得顺以杨为姓,改蒙入汉,步入汉族之林,称之为金城杨氏。
至今杨家湾村方言中不仅有蒙古语的词汇,而且表达方式也是蒙汉结合。村民将地面上厚厚的浮土称为“趟土”,这里“趟”是蒙古语,“土”则是汉语。除此之外还有兀那(那个)、歹(恶毒)、哈巴(也许)等蒙古语词汇。这些源自蒙古语的词汇,至今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哈巴”“趟土”依旧在杨家湾村人嘴里经常使用。
几百年过去了,金戈铁马已成过往云烟。飞也不花的后裔离开马背,定居于青白石黄河岸边,远离了先祖们游牧打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土地上开始用犁铧劳作耕耘,过起了世世代代定居于此的农耕生活。并与当地人不断通婚,繁衍生息,渐渐融为一体。不过从今杨家湾杨姓后裔的面貌眼神间,可以隐约看见其蒙古先祖飞也不花剽悍的身影。
杨家湾村的人们,多数为蒙古武士飞也不花后裔,自小生长在汉族群落里,受四周民风影响,也很重视清明节。旧时,青白石几个村的人们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村里的老人,对“田社”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
青白石各村传统的家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墓地祭祖,另一种则是祠堂祭祖。墓地祭祖,就是到“先人”的坟上去祭扫。墓祭活动,包括铲除坟头上的杂草、培添新土、坟头压纸、上香奠酒、供三牲熟食、宣读祭文,等等。村人在雨水到来之前的春季,借清明祭祀的机会,对祖先的坟墓做一些必要的修整。这样既保全了先人的坟墓,又表达了后代的缅怀和孝心。直到今天,青白石各村及兰州郊区县的广大农村,仍以清明祭扫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人丁兴旺、子孙绵延的一种标志。按老辈人的旧俗,上坟时还要带一些酒肴。待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围在一起共餐共饮,以此寓意与先人团圆,共饮共食。
祠堂祭,也称庙祭。这种祭祀是青白石各村大姓宗族的人共同聚会,如石沟村陈家、杨家湾杨家、马家沟刘家,旧时都有在祠堂祭祀的惯例。有的地方把祠堂祭叫“清明会”,或叫“吃清明”,一般都在祠堂里进行。每年在族人内轮流推选出一人为“坟头”,由“坟头”组织安排祠堂祭祀的各项活动。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由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在祠堂祭祀中,讲述祖先的功德,要后人知恩、感恩、报恩。感恩先辈的恩德,启蒙后代。还要大力宣扬家道家风,做父母的要示范家风,做子女的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相传承家风。最后一项,就是大家聚餐。人们把这种在祠堂的聚餐叫“吃清明”。有的家族不在祠堂里聚餐,而是“抓份子”。所谓“抓份子”,即是将祠堂里献上的猪羊三牲,由“坟头”按族内人丁的多少,搭成“份子”,以排名的前后顺序,不挑不拣,每个人丁抓一份,带回家去食用。抓份子多的人家,自然就是人丁兴旺的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