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浪沟村:地理位置、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概述

大浪沟村:地理位置、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概述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位置大浪沟村位于青白石街道中北部,群山环绕,比邻盐什公路。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大浪沟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川区。2015年,大浪沟村人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这座石雕山门静静地守望着大浪沟村的山山水水,也目睹了大浪沟村四十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而这样的巨变,每时每刻,都在兰州的大地上,在青白石的大浪沟村,不断精彩上演着!明时,大浪沟村张氏祖先贸易来兰。后户大分爨,其中一支迁至庙滩子,随后迁居碱水沟村。

大浪沟村:地理位置、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概述

地理位置

大浪沟村位于青白石街道中北部,群山环绕,比邻盐什公路。东至青山村,南邻碱水沟村,西接石沟村,北抵皋兰县,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

村置沿革

大浪沟村1949年之前属皋兰县兰谷乡管辖;1949年10月至1951年,大浪沟村属皋兰县第一区(即安宁区)白石乡管辖;1952年市区扩大,白石乡划归兰州市第六区,下辖大浪沟村;1955年,白石乡划归盐场区,辖大浪沟村;1958年2月,划为东岗区青白石乡,同年秋,改为雁滩公社第五生产大队白石大队,下辖大浪沟村;1960年,大浪沟村归属城关区白石大队管辖;1961年成立青白石公社,辖大浪沟村;1983年撤社建乡,大浪沟村属青白石乡人民政府管辖;2004年撤乡建街,大浪沟村划归青白石街道办事处管辖。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大浪沟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川区。2015年劳务输出42人,其中长期务工10人,短期务工32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50多辆。

2005年全村74户379人;2015年全村89户476人,其中党员14人。2005年全村耕地901.9亩;2015年全村耕地525亩。村民收入以果树蔬菜种植为主,土地开发及项目引进为辅。

2015年,大浪沟村人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阵地建于2005年,面积260平方米。建文化广场1处,面积1532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及日间照料中心。2015年通社及主要道路已硬化2千米,村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25盏,村主干道和村巷绿化率20%。建旱厕11座,带有下水的水冲式厕所68座,已建成垃圾池2处,卫生厕所普及率约87%。该村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农村面貌

2009年,大浪沟村被列为市级试点示范村后,全村村民投工投劳,完成村主干道水泥硬化、整修村内小街巷16条,新铺设配套下水管线,新置村文化活动室。美化村巷墙面,新建公厕、垃圾池,在村前屋后种植绿化植被,美化村容村貌,使大浪沟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大浪沟村

大浪沟村依托丰厚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建成长青园公墓,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每年为村民支付20余万元水电费用。投资平整土地500亩,引入40多家驻村企业,增加了村经济收入。村委会发动村民在石拉岔开发荒山坡地3000余亩,全部用于种植核桃枣树枸杞等经济作物,建成具有近郊农村特色优质生态经济示范园。

大浪沟村借鉴榆中、皋兰等县区发展农家休闲旅游的成熟经验,筹建玉泉山庄,为村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村委会借助玉泉山庄农家乐品牌优势,引领带动全村休闲旅游业和农家乐规模化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使该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自改革开放到今天,大浪沟村这个曾经土房土路的典型西北小村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浪沟村委会为村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置配了成套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昔日四处扬尘、坎坷不平的土路被干净整洁平整的水泥路代替;道路两旁安装了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家家户户,展现了一副充满生机的新农村面貌。

大浪沟村往事(www.daowen.com)

回想昔日,大浪沟村民的日子可谓苦矣!据村民张老伯回忆,以前青白石属蔬菜区,每月吃供应粮。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多数吃不饱肚子。

猪肉在那个年月是稀罕食品,一年难得吃一回,村民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完的,要存储起来。存储猪肉的方法也有讲究。那时养猪讲究越肥越好,不像现在,要瘦肉型的。肥猪可以刮下来许多猪油,将猪油煮沸后,倒入事先备好的粗瓷罐内,待猪油稍凉,不烫手后,将切好的猪肉一块一块放进瓷罐。这样待猪油完全冷却固化后,会将坛内的猪肉完全封裹其中,与空气隔绝,可以存放七八个月而不变质,且肉质新鲜。

平常村民是舍不得吃肉的,只有家里来了亲戚,才打开瓷罐,划开猪油,拿出一小块肉来,拌以青菜或洋芋炖炒,以此用来改善一下单调的饮食,给身体增加点营养,也以这种方式加深彼此间的亲情

日月流转,花开花落。今日的大浪沟村,早已告别了“炕上坐的尕老汉,锅里煮的洋芋蛋”的生活。村民的厨房用具都已电器化,家家户户的衣柜里,都有好多套新式服装,一年四季穿的都是新新崭崭的。村民的饮食更是丰富多样,鸡鸭鱼肉已不鲜见,即便日常普通的饭菜,也比十几年前过春节时吃得好。村民如今更喜欢回过头来,吃点野菜和“苞谷面馍馍”。回忆起以前吃了早饭没午饭的日子,再看看今天衣食无忧的好生活,不能不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

在大浪沟村口,竖立着一座典雅古朴的纯石质仿古“山门”建筑,石质门楣雕有阳刻“龙凤呈祥”的精美图案,所刻龙凤姿态生动,活灵活现。山门左右刻有阴刻镀金对联:衔远山,吞黄河,玉宇观浪花;送夕阳,迎素月,金樽闻涛声。横批:万象呈祥。这座石雕山门静静地守望着大浪沟村的山山水水,也目睹了大浪沟村四十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而这样的巨变,每时每刻,都在兰州的大地上,在青白石的大浪沟村,不断精彩上演着!

姓氏家谱

村内大姓为张氏,存有家谱,本姓祠堂已毁。大浪沟张氏,与河口百份张氏同一昭穆。

据可考的最早文字资料《张氏族谱序》碑所载,大浪沟张氏起先居于永靖“河湾姚家漩”,祖籍山东济南,先祖为蜀汉名将张飞。明时,大浪沟村张氏祖先贸易来兰。后迁至西固河口村定居,香火旺盛。后户大分爨,其中一支迁至庙滩子,随后迁居碱水沟村。于清乾隆年间,其中一支从碱水沟村迁到大浪沟村定居,初以放牧为生。

大浪沟村张氏,至今有一个奇特的讲究,即每年七月十五不祭祀,相传这是先祖张飞传下来的“规矩”。至于七月十五不祭祀的原因,则谁也说不清了。大浪沟村张氏在祭祀先祖时,请出先祖“木主”,置于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阖族向先祖牌位三叩头。然后拿针将大儿子的中指刺破,用黄表纸沾血,将此血在祖先的“木主”上抹一道,以告慰祖宗之灵,后裔代代有传人,胤孙香火旺盛,勿忧勿扰!

在百份张氏后裔中,大浪沟村张氏以能吃苦出名,也是百份张氏后裔居住比较集中、子息比较旺盛的一支。

锅锅灶

旧时,兰州农村大都有秋后用锅锅灶烧洋芋的习俗,大浪沟村也不例外。做锅锅灶,先须选址在高约1米的土坎边,将土坎的立面用工具铲平,从土坎上面沿竖直方向挖一深约60厘米、上口径约40厘米、下面略大的圆形土坑。在直立面上距坑底约20厘米处,挖一碗口大小的圆洞至土坑,这样就制成了锅锅灶。

就地选取没有棱角、边长3—6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砖头疙瘩(有的地方用土疙瘩)若干。将砖头疙瘩沿土坑的边缘垒成粮囤状(下部为略微收缩的圆柱状、上部为圆锥状)。垒砌砖头疙瘩时将较大的放在下边,较小的码在上边,以提高其稳定性,并留有小孔,让火苗窜出。砖头疙瘩垒砌码好后,就开始烧。用柴草沿圆洞向灶内烧火,直到火苗把土疙瘩烧得发红时,停止烧火。然后沿洞口向炉膛内抛入几个洋芋,用适当大小的土疙瘩及湿土封严圆洞口。用烧火棍将顶部的两三层石头疙瘩拨入炉膛,丢入几个洋芋。然后一边将洋芋逐个掷入炉膛,一边用烧火棍将烧红的土疙瘩逐层一个个拨下去,这两个动作要同步进行,以保证滚烫的砖头疙瘩与洋芋能够间隔相混,且整个过程进行要快,以防土疙瘩温度降低过多,影响洋芋的味道。就这样,直到土疙瘩放完,熟练的老手会让砖头疙瘩和洋芋恰恰合理配置。这也是一个看似粗陋,实则精细的做法。这一过程完毕后,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用两块或三块砖头,将洞口封死,再用湿土把砖头封严实。

等一小时之后,刨开表面的热土,下面的烫土,用铁锨清除上面的土及砖头块,将洋芋一个一个从热土中捡出。拿起滚烫的洋芋捧在双手心,边搓皮边吹土,脱皮后的洋芋显露出橙黄色,外壳黄黄的、脆脆的,里面沙沙的,散发出特殊的混合着洋芋香味和泥土香味的独特气息。这能把食客的“哈喇子”给逗引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