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火车站街道地处城关区南部,东至焦家湾街道与焦家湾南路社区相邻,西至铁路西村街道,北至火车站东路与团结新村街道、铁路东村街道、嘉峪关路街道接壤,南临皋兰山北麓与伏龙坪街道接壤。街道办事处驻红山根东路95号。
建置沿革
火车站街道1949年为兰州市第七区四乡;1953年,火车站街道为二区第五街公所;1955年为东岗区东路街道办事处;1959年为东站公社;1960年归属城关区;1962年从东站街道办事处划出,成立红山根街道办事处,后改称火车站街道办事处;1969年称火车站街道革命委员会;1979年恢复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名称,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2017年,火车站街道下辖车站、红二村、红三村、红西村、红山根、红山根东路6个社区。
人口面积
辖区总人口62553人,其中常住人口62164人,占总人口的99.38%。以汉族人口为主,有59504人,占总人口的95.13%;少数民族人口3049人,占总人口的4.87%。非农业人口51580人,占总人口的82.46%。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4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9千米,总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0147人。
兰州火车站全貌
相关链接
马踏飞燕(www.daowen.com)
火车站街道广场雕像“马踏飞燕”非常有特色。“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业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奖杯和标志。因此,获此殊荣的城市,往往喜爱在游客密集的地方——譬如火车站,修建“马踏飞燕”雕塑。
“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武威市(即古凉州和西凉的所在地),是汉武帝为彰显霍去病军功,盛赞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马踏飞燕”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原作品是一个完整的铜车铜马军队方阵,马踏飞燕是领头的飞马。
严格说,这件文物称“马超龙雀”才对。最早提出“马超龙雀”名称的文化学者为牛龙菲,他根据西汉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龙雀蟠蜿”的文献资料,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或“马超龙雀”,意为行空天马漫步神游星汉银河,风神龙雀蟠蜿蜷曲回首惊视。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里,收录了“马超龙雀”主词条,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
起初提出“马踏飞燕”“奔马”名称的考古界人士,曾对命名进行了修正。1982年第2期《考古与文物》发表的论文《雷台东汉墓的车马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师宾、张朋川专门在“附注4”中说明:“雷台铜奔马问世后,最初称“马踏飞燕”,后经笔者改订为“奔马”。但其步法为同侧二足一齐进退,两侧交替,驯马术称之为“对侧步”,与通常所谓“飞奔”不同。称“奔”不甚确切。”
专家认为,此无翼而飞的行空天马有别于西方神话中的有翼飞马,不必扑打双翼,即可随心所欲遨游天际,完美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审美意识,有一种高度自由、超越一切外在束缚的境界,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
火车站广场
火车站广场位于兰州火车站东站北侧,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40米,占地3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原系荒地、沟壑、坟地、大粪场、砖瓦石灰窑。1952年10月1日,陇海铁路从天水通车至兰州,拓建东西长72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21.60万平方米的原土广场。1954年,投资3.8万元铺装碎石面层。1959年,广场道路部分沥青表面处治。1978年至1979年,全面改造,原设计铺装水泥混凝土面层,但因四周建筑物尚未形成,各类地下管线尚未埋设,故先做基础,面层临时铺装黑色碎石。1979年底,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1981年,投资30万元改造广场路面,安装路灯。1983年,投资9万元部分维修。1984年4月5日至6月15日,投资20.75万元,拆除广场东北角违章建筑和各类临时建筑,铺装黑色碎石面层,安装路灯。
经过多年修建,火车站广场面貌一新,成为兰州市最大的交通性广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