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广武门街道地处城关区中心区域,东至东岗西路街道,南与酒泉路街道、皋兰路街道相邻,西与张掖路街道接壤,北隔黄河与盐场路街道、草场街街道相望。因明代兰州城外郭东北方向的广武城门而得名。街道办事处驻城关区广场北路96号。
建置沿革
广武门街道1949年初属兰州市二区,设第三、五、七、八街政府;1953年分属第一、三区,设一区第三、四、五街公所和三区第一街公所;1955年成立城关区广武路和广武门外两个街道办事处;1958年合并为广武门外街道办事处;1959年属庆阳路人民公社,为广武门管理区;1962年恢复广武门外街道办事处名称;1968年更名为广武门街道革命委员会;1979年恢复广武门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
2017年,广武门街道辖大教梁、广后街、新华巷、黄河沿、民勤街、南城根、光辉村7个社区。
人口面积
2016年辖区总人口55348人,其中常住人口54879人,占总人口的99.15%。以汉族人口为主,有51790人,占总人口的93.57%;少数民族人口3558人,占总人口的6.43%。非农业人口48673人,占总人口的87.94%。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0.99千米,总面积2.0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999人。
相关链接
邓园
邓园,即邓宝珊花园,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广武门后街4号,占地18000平方米,是甘肃省人民政府首任主席、“和平将军”邓宝珊先生的故居。邓园最早为清代甘肃兰州的“先农坛”,民国8年,由前甘肃督军张广建副官韩仰鲁所购,建花园,名为“仰园”,俗称“韩副官花园”。民国22年,为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邓宝珊所购,作为私园,在内居住和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亦在园内办公和接待要员。由于花园两易其主,“仰园”的布局和架构已不知原状,现在的规模和布局为邓宝珊购置时所建,其中一些建筑为1949年后新建。
邓园,是典型的前宅院后花园中式庭院。大门两侧影壁青砖上雕有镂空牡丹喜鹊花窗。中门飞檐嵌有“慈爱园”匾额,为大书法家于右任亲笔手书。进得园门,两侧各有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五间大堂屋,又有回廊和影壁与之相连。回廊用深红色廊柱支撑,影壁则是水磨青砖扇形花窗,组成两组独立而对称的庭院。庭院多植盆栽牡丹、芍药、石榴、山石,虽厚重而又不失书卷之气。这是邓宝珊读书与会客之所在,邓小平、贺龙,陈毅以及于右任、梅兰芳都曾临此处,与邓宝珊一晤叙旧品茶谈艺。后有小院,再后就是后花园,园内遍植花草树木山石盆景。后花园深处为邓夫人崔锦琴及二子的圆形砖墓石碑。
兰山书院
兰山书院为清代甘肃最大的省立书院,在今城关区秦安路兰州市三中校园内。明代为肃王园林红花园。清雍正二年(1724年),甘肃巡抚卢询在兰州新关路北(今兰州三中)创建正业书院。雍正十三年(1735年),甘肃巡抚许容奉旨将正业书院改建为甘肃省最大的省立书院,并易名为兰山书院。
兰山书院以藏书丰富而闻名全国,学额设正课生40名,副课生80名。同治十一年(1872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定正课生40名,副课生50名;光绪七年(1881年),护总督杨昌浚增副课生10名;光绪十三年(1887年),总督谭钟麟增副课生10名,次年又增副课生10名。共计正副课生120名,遂为定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科举,废书院。次年春,陕甘总督崧蕃改兰山书院为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春,陕甘总督长庚改为甘肃两级师范学堂;夏,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1913年,改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1917年,省立师范迁入畅家巷甘肃陆军小学堂(今兰州一中院内),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即从南府街(今金塔巷)迁入兰山书院。1964年秋,改兰州女师为兰州市第三中学。
邓明《兰州史话》文:兰山书院是坐北朝南的一组宏伟建筑群。由南到北按中轴线对称建有大门、仪门、文仁堂、敬逊堂、射圃等建筑。大门外东西两侧建坊表(牌坊),分别题额“兴贤”“育才”,点明书院办学的目的。大门内东为书斗(即书办和门斗的合称。书办缮写书院文书;门斗看守大门,兼司传达、清扫院屋)房,西为监院(管理书院财务、图书、学生膏火银奖赏,协助山长管理书院日常事务并督导学生课读)官舍。仪门至文仁堂之间,东为东斋房(为学生自习、居住之所)4院、官厅、耳房;西为西斋房3院、官厅、耳房。文仁堂与敬逊堂之间东为书库、斋房,西为山长(书院主持人,也叫院长、掌院、主讲,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住宅、客厅、斋房。全书院共有斋房37间,房内家具日用物品齐备,供学生自修和起居。整个书院建筑主次分明,功能齐全,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兰山书院藏书丰富,图书由书院购置,总督、学政捐赠。书院还能雕版印书。乾隆时庋藏经、史、子、集共200多种,书板23种。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书库失火,藏书、藏板全部被焚毁。此后陆续购置,至光绪时藏经、史、子、集101种,藏板3种共33块。其中《西学大成》是介绍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汇集,也是晚清甘肃士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明证。书院还藏有二帧孔子画像:一帧是赵孟頫所绘“至圣行教小影”,由陕甘总督左宗棠购置;另一帧是朱拓吴道子所绘“至圣立像”,由护陕甘总督杨昌浚购置。为了保障图书正常流通,兰山书院制定《领书章程》:一、诸生欲看某书,须具领,呈监院俟批发给,看毕缴还,抽领销案。二、请领书籍只须专领某书,不许一时辄领数种。三、书籍如系函数多者,先领首函,看毕再领次函,随领随还,不准尽数领去,致有失遗。四、领看书籍每函以一月为限,逾限者追还。五、领去书籍如不爱惜,致有油污损伤等弊,不准再领。六、各种书籍只许住院肄业者领看,此外不准滥领。
兰山书院设山长1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前由甘肃巡抚,此后由陕甘总督会同陕甘学政(光绪二年始会同甘肃学政),礼聘品学兼优的翰林、进士以及个别举人为山长。每年修金银400两,薪水每月8两,聘金、节仪如之。监院1名,每年薪水银104两2钱。书办1人,每年支纸笔银14两2钱8分。门斗2人,支工食银23两6钱8分8厘。
据邓明文,兰山书院可考的山长有:胡兟(shēn),乾隆初任职;盛元真,乾隆七年在职;牛运震,乾隆十二年在职;梁济瀍,乾隆三十年在职;史茂,乾隆三十年在职;孙景烈,乾隆三十年后在职;任兆熙,乾隆三十三年在职;吴镇,乾隆五十年在职;秦维岳,嘉庆初在职;张澍,嘉庆十三年在职;祁韵士,嘉庆十七年在职;张美如,道光初在职;张兆衡,道光八年在职;张廷选,道光二十一年在职;徐檀,道光时在职;腾垣,咸丰初在职;吴可读,咸丰十年在职;田树桢,咸丰年间在职;曹炯,咸丰末在职;杨维屏,同治初在职;杨得质,同治中在职;张国常,光绪时在职20多年;魏承耀,光绪末在职。
民勤街
民勤街西起静宁路,东至金昌路,呈东西走向。该路基所在地清初称官园。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赈济灾民曾在这里开办“济养园”,每年支银72两,以官仓之粮救济流亡孤弱者,设官仓,取名官园,清末称官园正街。1929年甘肃大旱,刘尔炘设丰黎义仓,在官园开仓平粜,每一灾民可购平价粮3斤,救济了许多人。
官园原有一处蓄水池,故老百姓也叫这条街为“水坑巷”。该水坑后年久失修,水池里堆满了脏物,致使污水四流,路面破坏严重。1945年,附近住户集资法币30万元,政府补助法币20万元,整修了水池,修砌了暗沟,同时整修部分路面。因该街有两条街巷,亦称官园前街、官园后街。
河水道
河水道位于广武门外,南起秦安路,北至滨河东路,系兰州旧城区一条老街巷。该巷为旧兰州城东区居民去黄河取水之道,水客子肩挑车拉,以水为生。该巷道路狭窄,地势偏低,排水不畅,经常泥泞不堪,因专为水客子往返之道,故名河水道。
1943年5月,暴雨连日,静宁路以东、庆阳路以北大片区域雨水均流入城壕,积聚河水道,大片民房被淹,倒塌者甚多。(www.daowen.com)
秦安路
秦安路,前身名新关正街、广武路。该路系广武门街道一条旧街巷,西接张掖路,东连南昌路,全长710米。自明正统十二年(1477年)后,称新关或新关街;清末称新关正街;1941年,兰州设市,将此路称广武路。1945年,对广武门以西段进行了拓建,路基宽16米。1946年,按西段标准拓修广武门以东路段。东路段民国时期亦称广武路,后改称西训团路。1958年更名为秦安路,沿用至今。
邓明《街巷旧事》记载:清代时,今秦安路东北头有一家毡帽作坊。同治年间,河州太子寺三甲集水家村村民水应才流落兰州,在这家毡帽坊当学徒。水应才上过私塾,会打算盘,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制作毡帽的技术,之后掌柜的又让他做了账房先生。光绪元年(1875年),水应才盘下了这家毡帽作坊,自己成了当家的。水应才的长子水梓,从京师法政学堂毕业后,加入同盟会,后任兰州一中校长、甘肃省教育厅长等职。水梓之孙,即为央视新闻记者水均益。
静宁路
静宁路前身名天水门、庆安街、横街子,南起庆阳路,北至滨河东路,全长802米。明宣德年间,筑金城外郭后,该路直通外郭北侧天水门,南北走向。清末以来,张掖路以北称庆安路,张掖路以南称横街。
1943年,该路北起庆安门,经横街子直至左公东路(今民主西路),全长1.2千米。1958年更名为静宁路,沿用至今。
邓明《街巷旧事》记载:民国时期,横街子有一名医金忠奎,医术精湛,专治骨折,有药到病除之奇效。1933年,会宁县一位被土匪伤害的倪性少年,脚面溃烂,骨头变黑,经金忠奎治疗后痊愈,得医药费500银元。
1965年,建于该街的新兴电影院,上映国内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演员陈佩斯之父陈强饰演的魔术师,表演空中钓鱼,鱼竿一甩,一条活蹦乱跳抖落水珠的金色鲤鱼,自观众眼前跳了出来,让剧场观众尖声惊叫。
广武路秘密监狱
《甘肃文史》周世崑文:民国时期的广武路秘密监狱,又名新关秘密监狱,坐落在广武路街道南侧西端,距五福巷口60米左右。这座秘密监牢临街,两扇黑色的大门经常关闭,大门向西约有50米长的民房后山墙高高竖起,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这座监牢虽是民房,但范围很大,是一进三院。进入大门后的前院,有十多间房屋,是监狱看守室和国民党特务办公的地方,并设有“审讯室”。中院有房屋八间,二间牢房,一间上刑室,其他为国民党军士宿舍,上刑室东西另设厨房、厕所。偏院东、西、北三面建有各不足六平方的矮房五间,其中四间没有窗户,仅有一个用四根粗木棒钉成的窄门,内盘土台,人站不能抬头、卧难以伸腿,又黑又潮,被称为“黑牢”,经常关押着带镣铐的地下党员。中间为看守室。兰州解放后满院杂草丛生,房屋破旧,凋零败落。当走到上刑室和黑牢房间时,觉得有浓浓的血腥气袭来,阴森恐怖,使人毛骨悚然。
广武路秘密监狱是国民党军统特务残害我地下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罪恶魔窟。它始建于军统特务头子程一鸣充任第八战区调统室主任的1941年,是租用新关郑姓的宅院改建后而形成规模的。监狱四周高墙圈围,大门口不挂牌子,两扇大门经常紧闭着,貌似民宅,实则戒备森严,监视苛刻。特务抓人一般都在夜间进行,蒙眼送入,因而初来者都摸不着这里是什么地方。其前、中、偏院各设岗哨一处,由身挎手枪的看守军士日夜轮流站岗巡守,严密监视。牢房经常加锁,除提审和每日早点名、午放风和上下午开饭两次外,休想跨出牢门一步。“囚犯”入监之日起,严禁向外捎书带信,也不准任何人探监,实际上“囚犯”多是被秘密捕来,家属亲友难以知晓亲人的下落,所以这里是一所地地道道的秘密监狱。
广武路秘密监狱,在当时兰州的特、警机关内部也以“凶残狠毒”而著称。它由西北行辕和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二处直接领导,采用特务看守合为一体的组织体制,历任特务队长或警卫组长即是看守所长,他们都是毕业于“特训班”的特务骨干。看守人员有队(组)员和军士之分,前者一般都是尉级军统特务,后者多是从警察和军队中挑选来的极端反动分子。组建以来,看守力量多保持在20人左右,惟在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由特务李永禄任所长时,编制扩充为36人,计配有少校警卫组长1人,尉级小组长1人,组员7人,准尉司务长和上士文书、军需各1人,看守军士24人。装备有轻机枪1挺,手枪20支,步枪15支,达到了人手一枪的程度,在特务系统他们以“人多势众”“装备精良”而自恃骄狂。
广武路秘密监狱在李永禄任内,也是兰州军统特务机关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他领导的警卫组兼有侦探、盯梢、缉捕、押解、看守、打手和刽子手的多重职能,是内外出名的“便衣队”。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西北进军,而盘踞在兰州的反动统治者,作溃逃前的孤注一掷,全城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在各种反动势力的最后反扑中,长官公署第二处充当了疯狂搜捕、残害革命人士和滥杀无辜的急先锋。据不完全统计,从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兰州解放前夕,以第二处为首的特务机关“破获”和审办了所谓“共党”等政治案件17案75人,有54名革命人士和涉嫌人员被分期分批地投入广武路秘密监狱受押,经过百般折磨摧残后,有39人被分期分批地从该监狱提出去加以杀戮。如1949年7月22日晚,根据特务头子胡子萍的指示,由二处保防课少校课员陈善民、警卫组少校组长李永禄率领组员6人及长官公署警卫团士兵一排人将蔡炯、高崑山、马汝瑛、巨明山、于海涛、冯真生6名蒙难者从广武路秘密监狱提出,用黑色囚笼汽车送至河北沙沟,复用棉花和布塞口,在陈善民监刑下,由李永禄指挥将6人活活用麻绳一一绞杀,又用刺刀猛扎胸部,并推入深坑掩埋。又如1949年8月9日傍晚,根据特务头子胡子萍的指令,由陈善民、李永禄率警卫组9人及警卫团士兵一排人,将程万里、齐涛、杨怀仁、赵欣、蒲政仁、王保民、张洪仁、韩世五、程满仓、王永恩、秦兰亭、杨顺直、安克礼、马杰三、黄万有等15名蒙难者从广武路秘密监狱提出,仍用黑色囚车分两批送往河北李家湾军统临时监狱,哄骗蒙难者说:“送到这里是管押,并无其他用意。”但待到晚上10时以后,在特务头子李永禄的指挥下,以“解手”为由,逐一点名叫出,被躲在号子外面的刽子手们两人架一个,陆续拉到监狱后院,逐一用麻绳背绑,再用衣服蒙头、棉花塞口,架至沙沟内预先挖好的深坑边,凶手轮换着用刺刀将15人捅死,遗体推入深坑掩埋。
在惨遭迫害时,蔡炯烈士临死不屈,勇拼凶手,表现极为壮烈。程万里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行刑前顽强地昂首仰面高呼“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共产党万岁”。烈士们的英勇壮举,惊得刽子手们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在施行二次大屠杀后,慑于我解放大军兵临压境的非常形势,特务头子胡子萍于8月10日即命帮凶李永禄率领警卫组全体人员,将广武路秘密监狱在押的30多名革命人士装上汽车,押往河西。特务们往西逃窜途中又进行了两次屠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革命先驱者的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才换来了金城兰州的解放,换来了日新月异、兴旺发达、和谐美好的今天。
兰山书院山长张国常
张国常(1836—1907),字敦五,别署冬坞,兰州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授刑部主事。生性恬淡,不迷恋官场,数月后便“以父老求终养”为由,辞职归里,侍奉老父。受陕甘总督之聘,任兰山书院山长达20余年。教授选自全省各府州厅县的学生,这一时期考中举人进士的,大多是他的学生。兰州著名学者刘尔炘、王垣均为其所培养。国常为人端庄,教学严肃,学生心怀戒惧,发奋苦读。张维《陇学略述》说他:“常用经史教授,先后从学者甚众。训话严谨,为一代宗师。”
《兰州市志·人物志》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甘肃学政胡景桂疏荐,国常加员外郎衔,以表彰其兴学造士之贡献。是年,陕甘总督杨昌浚在督署东侧(今甘肃省人民政府东侧)创设甘肃电报局,栽电杆,架设通讯线路。恰遇是年旱情十分严重,一些迷信的绅民便认为是由于栽了电杆,破坏了风水所致,便想拔除电杆缓解旱情。国常却不相信这些迷信传言,亲自出面解释劝说:以前没有电杆,旱灾照样经常发生,可见天旱与栽电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经他劝说,人心慢慢安定下来,通讯杆线亦顺利架设起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甘肃奉诏将书院改为学堂。三十一年(1905年),下诏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多数绅士学子对这一巨变深感不解,抱着抵触情绪,牢骚怨言随时随地都能听到。而国常却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是明智之举。并撰文解释,称赞崧蕃雷厉风行地废科举、创学堂的政绩,并呼吁学子“相与戒帖括(八股文)之陋风,鄙记诵词章之凡想”,鼓励他们读有用之书,学习机器制造、数学、地理知识和外语,为家乡服务,为国家做贡献,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
教学之余,国常博览群书,潜心治学,精于考据,著述积数十巨册,有《听月山房诗文集》《土司蕃族考》1卷、《甘肃忠义录》131卷、《重修皋兰县志》30卷。张维在其《陇右方志录》中给予《重修皋兰县志》高度评价:“(志书)分图、表、志、传四纲,依类相从,有条不紊,旧志讹误,订改无遗;又始立方言、金石两目,义例谨严,文词渊雅,吾省名志也。”为兰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杨昌浚对该志激赏有加,令兰州道筹资刻印。但有人怀疑官府趁机牟私利。张国常听到后,坚辞不受印费。自积山长薪金500两,病危时嘱儿子张林焱及学生刘尔炘待时刊印。1917年,刘尔炘筹集资金,交乐善书局石印发行。
国常所著《土司蕃族考》一书,记载西宁、碾伯(今青海乐都)、大通、平番(今甘肃永登)祁贡哥星吉等19家土司的族别、世系、辖地、功绩、封爵、部落、户口、兵员、宗教等情况。反映元末至清光绪间,甘肃部分土司制度概况。涉及民族学、宗教学、谱牒学,是研究西北少数民族的珍贵资料。
邓宝珊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全面抗战爆发后,任晋陕绥边总司令,驻守陕西榆林,在坚决抗日的同时,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保持友好关系,确保了边区北线的安全,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1949年初,应傅作义邀请到北平,作为代表与解放军和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9月,他又和傅作义促成绥远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68年11月27日逝世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