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头营村:山区旅游村庄,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发展农家乐

头营村:山区旅游村庄,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发展农家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营村因头营子而得名。人口经济及基础设施头营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小学已合并至二营村。头营村村落特色为发展旅游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头营村1450亩土地已全部退耕还林。成立了头营村农家乐协会,制定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中间的山头是龙头,两边部分像龙尾,而伏龙坪恰好处于皋兰山龙尾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龙尾山。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头营村位于皋兰山兰山公园附近,离市区约8千米,相传为古代屯兵处。头营村因头营子而得名。该村东至涝池台沟,西连南坡公路,南靠民族村,北临城区,辖区面积0.97平方千米。

该村居高临下,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干燥,日照辐射充足。年降水量约330毫米,雨水多集中在7、8、9月。无霜期150天左右。

村置沿革

头营村在兰州建市前属皋兰山乡,为皋兰县云雾乡第九保;1942年划入兰州市第七区;1947年与兰州市第八区部分保甲组成兰州市第九区;1949年后属兰州市第九区;1953年2月至1955年11月属第二、第八区;1955年11月,头营村属阿干区皋兰山乡管辖;1955年春,头营村成立兰峰农业初级合作社;1958年,阿干区改制阿干人民公社,皋兰山为大队;1960年,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人民公社;1961年2月,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城关公社(含头营村);1962年组建皋兰山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皋兰山乡,辖头营村;2005年撤乡改街,头营村划归伏龙坪街道管辖。

人口经济及基础设施

头营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劳务输出30人,其中长期务工14人,短期务工16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100多辆。

2005年全村131户570人;2015年全村134户565人,其中党员32名。小学已合并至二营村。

2015年,全村有耕地面积1327亩,村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收入主要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业为主,种植、劳务输出业为辅。。

2015年,头营村人均住房面积(砖木结构)45平方米;村委会为2006年建设,面积400平方米。建成7000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设有农家书屋、卫生所,及日间照料中心。2015年,通社及主要道路硬化7千米;建成带有下水管道的水冲厕所20座,旱厕所109座;已建成垃圾池10处,卫生厕所普及率15%。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110盏,主干道和村巷绿化率10%,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头营村

村落特色

为发展旅游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头营村1450亩土地已全部退耕还林。村内现有各类植物资源30余种,具有林副、旅游服务诸多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头营村土地全部退耕还林后,大部分村民转而从事旅游服务业,依托兰山公园旅游业发展农村经济。全村围绕兰山公园,建成集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产业,大力经营农家乐、小客运、跑马等旅游产业。

头营村自2003年开始,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强化完善农家乐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头营村农家乐协会,制定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对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头营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观,环境不断美化。

2007年,有关部门在头营村投资,建成占地约10万平方米兰山佛教文化院。2009年投资重建三台阁,并建成城关区国防教育基地。这些设施的建成,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就业,拉动了头营村的经济增长。(www.daowen.com)

乘着十九大新时代建设的春风,头营村在各级部门的指导下,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努力使村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打下技能基础。头营村积极推进小康村建设,努力把头营村打造为“生态宜居环境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干净整洁村庄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四美”村庄。

姓氏家谱

村内大姓为张姓,传有家谱,与西固河口百份张氏同一昭穆。但来源何处,家谱记载不一。一种说法是:三国蜀汉名将张飞后裔张高沂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经商来兰州,定居兰州庙滩子。宋庆元六年(1200年),其后裔张博、张朋来到河口择地而居。

另有一种说法:河口张氏是西安府人,因贸易而迁临洮府,后定居河口,已数十世,子孙繁多,或为农,或经商,延续至今。此外,还有来自直隶(河北)清河或山东济南府石桥村的说法。

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

皋兰山雄踞黄河兰州段南岸,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皋兰”是匈奴语的音译,是“天”的意思。它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延袤20余里,形若蟠龙,曲折蜿蜒,山顶海拔2100余米。中间的山头是龙头,两边部分像龙尾,而伏龙坪恰好处于皋兰山龙尾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龙尾山。在兰州的榆中、永登一带,都有关于刘伯温斩龙脉的传说。在皋兰山各村,也流传着一个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憩时梦到某地有真龙天子出世,要夺取朱家天下,朱元璋惊醒后担忧不已,便找来谋臣刘伯温商议此事,下令让刘伯温遍访全国,寻找龙脉所在。刘伯温受命后,夜观天象,看到西北王气旺盛,便一路寻至重镇兰州,发现兰州南侧的皋兰山气势独特,主峰像龙头,大豁岘以下山势蜿蜒盘旋,如同龙身。他大吃一惊,认为此地日后必有真龙天子出世,将会取代朱明王朝。于是,随着一声咒语宝剑凌空飞出,将大豁岘斩了一个口子,又在伏龙坪修建了四个墩台,钉住龙的身体,使之不能腾飞。而凌空挥剑,就是将“巨龙”拦腰斩断,“伏龙坪”的名字从此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因此伏龙坪有一处名叫“四墩子”。兰州红山根、红泥沟的红土,传说就是当年刘伯温斩龙时的龙血染成的。

相关链接

皋兰山名的由来

头营村居皋兰山,“皋兰山”一名据《城关史话》载,其由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皋兰”是一种植物。清人张国常在《重修皋兰县志》“舆地”“产物”中说:“春兰,俗名皋兰。谓皋兰山因此兰而得名也。”关于皋兰的形态,他是这样描述的:“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农历)三月抽绿茎,开花马兰而小,色蓝微紫。香闻亦有香生气,移植盆中,雅堪赏玩,但易萎耳。”生物学家孔宪武的《兰州植物通志》,则将皋兰鉴定为细叶鸢尾,属鸢尾科。邓明《兰州史话》载:“曾于(公历)4至5月,在皋兰山见过皋兰,它数株丛生,叶细而弯曲,长十厘米,花莲从中抽出,长十五厘米左右,开花一朵,花瓣硕大,向外翻卷,姿态飘逸,其色蓝中泛紫,十分美丽。”

第二种说法是张鸿汀在《兰州古今注》中说:“兰州以皋兰山得名。皋兰者,音译也。匈奴谓天为祁连,而皋兰、马兰、贺兰诸山名,皆与祁连音近,当亦高峻之意。”

第三种说法认为兰州曾为蒙元占据,“皋兰”为蒙语“河岸边高地”之意,皋兰山即黄河岸边之山,距黄河南岸不远,正合此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