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营村地理位置及历史,经济发展

三营村地理位置及历史,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三营村位于皋兰山南缘,为古代屯兵处。三营村因三营子而得名。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三营村为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该公园的建设,既是大兰山生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红色文化的核心景点,以不断带动三营村经济发展。清同治年间,因战乱,部分后裔迁至今三营村、皋兰、张家岭一带。三营村王家,迁居该村最早。三营村朱家、杨家,最晚迁徙此地。

三营村地理位置及历史,经济发展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三营村位于皋兰山南缘,为古代屯兵处。三营村因三营子而得名。该村东与大煤山隔沟相望,西连七里河区,南接榆中县直沟门,北至二营村,辖区面积4.2平方千米。

该村地处皋兰山顶,居高临下,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干燥,日照辐射充足。年降水量约330毫米,雨水多集中在7、8、9月。无霜期150天左右。

村置沿革

三营村在兰州建市前属皋兰山乡,为皋兰县云雾乡第九保;1942年划入兰州市第七区,含三营村;1947年,与兰州市第八区部分保甲组成兰州市第九区,含三营村;1949年初属兰州市第九区;1953年2月至1955年11月,皋兰山乡属第二、第八区,含三营村;1955年11月,三营村属阿干区皋兰山乡管辖;1955年春,三营村成立英明农业初级合作社;1955年冬,三营村转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阿干区改制阿干人民公社,皋兰山为大队;1960年,皋兰山大队划归伏龙坪街道人民公社;1961年2月,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城关公社(含三营村);1962年组建皋兰山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皋兰山乡,辖三营村;2005年撤乡改街,三营村划归伏龙坪街道管辖。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三营村为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全村有规模养殖户21家,劳务输出194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141辆。

2005年全村194户875人;2015年全村202户921人,其中党员33名。村内设幼儿园、小学、卫生所。

2015年全村耕地面积1486亩。村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收入以玉米百合种植为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餐饮服务、劳务输出为辅。

全村人均住房面积(砖木结构)13.94平方米;村委会建于2008年,面积400平方米。至2017年,建成1902平方米文化广场1处,设有农家书屋及日间照料中心。村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124盏,墙体美化2万平方米,主干道和村巷绿化率达到23%。通社及主要道路已硬化7.9千米。有旱厕138座,净化沼气式厕所12座,粪尿分集式厕所12座,三格化式厕所10座,带有下水的水冲式厕所2座,卫生厕所普及率约21%;建有垃圾池13处。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村落特色

2015年以来,三营村依托区位优势,不断发掘辖区内生态旅游历史文化等资源,更好发挥兰山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将其打造成为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示大兰山自然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游览和特色文化体验等主导功能的兰州生态休闲型旅游景区,努力建成美丽乡村游的精品节点。

三营村将部分土地通过流转方式变为生态建设用地,以旅游为龙头、生态为基础,在皋兰山营盘岭战役遗址处建设兰州战役遗址公园。该公园的建设,既是大兰山生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红色文化的核心景点,以不断带动三营村经济发展。

营盘岭为兰山最高峰,兰州战役遗址公园作为打造红色旅游的重点项目,充分与营盘岭地形融合。以铭记历史为主题,以战役过程为主线,按照既简约又震撼的风格,充分挖掘与战役有关的翔实资料,突出特色、树立标志、打破常规、力求创意,寓教育于休闲游赏之中,为游人清晰展现兰州战役的历史情节。

营盘岭兰州战役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为三营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依托大兰山生态景区的建设,不断发展旅游业,鼓励村民建好做好农家乐,使三营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姓氏家谱

村内大姓为马、王、杨、牟、朱五姓。

马姓祖籍陕西扶风。明景泰元年(1450年)迁徙至甘肃临洮今红旗乡出卜拉沟。清同治年间,因战乱,部分后裔迁至今三营村、皋兰、张家岭一带。

金城马氏碑文》记载:洮沙(今甘肃临洮县北部)西北须弥山麓有庄名曰出卜拉沟,马氏居焉。考其渊源大明景泰年间由陕西扶风迁徙至此,系马援、马芳之苗裔。又云:马氏昭穆辈名四十八字,四字落底,周而复始。为:振全宝玉,朝贡万珍,元兆俊杰,永进守荣,淮安纯厚,克建海寿,登应发国,可理民生,惠施溥恩,维作均平,本宗继祖,望满亨通,勒诸璔瓊珉。

三营村牟家,于清朝时从今七里河区彭家坪镇牟家坪村迁此。《牟氏家谱》记载:牟氏金城先祖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兰州五泉,定居78年后,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整个族人分为三组,开始第二次迁徙。大部分族人迁徙定居今牟家坪,另支迁居临洮县,还有一支落户西果园。

三营村王家,迁居该村最早。其金城先祖于明正德年间,为避战乱,从浙江余姚迁徙至此。

三营村朱家、杨家,最晚迁徙此地。朱、杨二姓祖籍临夏,至今保留河州一带的生活习俗,后裔胤孙言语带浓厚的河州口音,热情好客。

彭德怀部署营盘岭战役(www.daowen.com)

《甘肃文史》范凡文:1949年8月,彭德怀来到离三营村不远的一个叫护岭的高地,用望远镜察看敌军工事,了解部署战斗。彭德怀指着主战场营盘岭三营村下庄,对军长罗元发说:“根据这个地形和敌人设防的重点,你们很好组织侦察,弄清敌人火力,再好好研究一下,如何从正面突破。”这时,罗元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攻部队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从下庄正面攻击,以少数兵力从侧翼助攻,吸引敌人火力,正面得手后再两翼投入兵力。彭德怀点了点头说:“这样好!”

之后彭德怀摊开地图,一面看地图,一面征求大家关于如何攻打的意见。彭德怀说:“马步芳、马继援父子都是反动透顶的家伙,他们是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他们很善于搞孤注一掷。直到今天,马步芳还要他的儿子马继援亲自坐镇兰州,自恃“固若金汤”的防线,凭险可守的地势,把最后一点赌注全押在兰州,以为我们是长途跋涉,后方运输线长,补给困难;而他们则是以逸待劳,妄想吸引我军主力于兰州城下,消耗我有生力量。”彭德怀问十七师师长程悦长:“这次是哪个团主攻?”程师长回答:“五十团。”彭德怀说:“走,到他们那里去看看。”到了五十团,他直到连队,钻进战士临时搭建的草棚,用手摸摸铺草,向战士亲切地问寒问暖。在七连,他问围过来的战士们:“对打下兰州你们有信心没有?”指导员曹德荣坚决地回答:“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彭德怀又问:“为什么?”战士们纷纷回答:有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导,有彭总的直接指挥,有人民群众的支援,有友邻部队的密切配合,我们信心百倍!彭德怀笑了笑说:“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大力支援,其次是你们的英勇善战。”彭德怀严肃地说:“这次战役打的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大家了。我希望你们要好好总结前几天试探性攻击的经验教训。要看到营盘岭是攻占兰州全歼守敌的南大门。若你们首先攻占此山,这就好比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一样置敌于死地。营盘岭工事坚固,守敌又是国民党军主力,所以,千万不能轻敌,兰州市十多万各族人民期待着我们去解放他们。”分别的时候,彭德怀握着罗元发的手说:“罗元发同志,你们要注意不可轻敌急躁!还有两天时间,要抓紧准备。”

彭德怀要求六军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再给三天时间充分准备,争取一举拿下营盘岭!最后问罗元发:“有什么困难没有?”罗元发提出军里炮火弱了些。彭德怀立即答复将野司野炮营调拨给六军指挥。事后在进攻营盘岭战斗中炮兵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为战争的胜利立了大功。

营盘岭战役

营盘岭位于三营村西北端,皋兰山东南约5千米,海拔2171米,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兰州东南天然屏障。明代以来屡为设防驻兵之地,故名营盘岭,是兰州解放战争遗址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驻守营盘岭的国民党马步芳的主力二四八师,在营盘岭构筑四座钢筋水泥碉堡,用明暗交通壕连接,又将碉堡前沿削成峭壁,峭壁下挖成一丈多深的堑壕,堑壕外沿架设铁丝网,布设雷群,成为兰州防御体系中的主要阵地之一,被吹嘘为“兰州锁钥”。

1949年8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营盘岭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22日逼近其前沿阵地。25日,人民解放军向营盘岭阵地发起总攻。敌人整营整团军队增援,进行疯狂反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敌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敌人所谓的“兰州锁钥”终被攻破,红旗插上营盘岭。

营盘岭上现存有当年国民党军队修筑的碉堡三座,是当年鏖战的历史见证。

营盘岭血战,英雄们用鲜血染红的红旗在营盘岭上空七落七升,最终在皋兰山营盘岭上空高高飘扬!

营盘岭战役回忆

直沟门村民柳得湖,经历营盘岭战役打响之前的回忆片段:

柳得湖带着解放军向营盘岭方向前行。为了柳得湖的安全,解放军特地派了一名小战士保护柳得湖。这位战士比柳得湖小一岁,一路上紧紧拉着柳得湖的衣服,唯恐有闪失。

柳得湖带着解放军去了黄鹤咀。这是营盘岭对面的山梁。营盘岭,是国民党军防守兰州的主阵地之一,修建了大量坚固工事。

黄鹤咀是距离国民党军最近的地方之一。柳得湖带着部队从山背后,沿着崎岖的山路,慢慢向黄鹤咀前行。黄鹤咀在山的南面,是个山窝窝,再往上走就是汤家湾。

国民党军的重机枪、火炮不时往黄鹤咀这边打,但距离远,步枪射程也够不着,只能使敌人干瞪眼。柳得湖的主要任务是给绘图的解放军指出附近各个山头的具体名字、道路怎么走、路程难易远近,等等。

1949年8月24日,柳得湖又带解放军去了一次黄鹤咀,解放军已在山上修了交通壕沟。柳得湖走在交通壕沟内,安全多了,头顶上不时有国民党军炮弹子弹打过来。

在一些危险地段,壕沟之上都用木板覆盖,木板上面铺有厚厚的黄土。为覆盖交通壕沟,方圆十里地的人家,都把门板捐献了出来,柳得湖家的九个门板也都拿了出来。通过壕沟,就逼近营盘岭了。

柳得湖顺着壕沟,弯弯曲曲前行,也不知到了何地。壕沟边沿修筑有瞭望口。通过瞭望口,柳得湖才看到对面就是营盘岭。国民党军打出了许多烟幕弹,根本看不清四周的情况。

柳得湖毕竟年龄小,只有18岁,好奇心强,他瞅了一个空当,两手一撑,出了战壕,站在壕沟边的土坎上,观望营盘岭。刚上去,就听见对面响起了机枪声,跟在柳得湖背后的小战士,抓住柳得湖的脚脖子,猛地往下一拉,柳得湖顺着黄土滑到了壕沟内。小战士扑在柳得湖身上,把柳得湖死死地压住,瞬间四周响起炮弹爆炸声。

柳得湖才意识到闯祸了,好在国民党军的枪炮声不一会儿就停息了。当时村子里不仅柳得湖一人带路,在途中,柳得湖遇到了他的三个张家舅舅,分别带着解放军连队,来回奔波。其中一位张姓舅舅,在带路途中通过门板覆盖的壕沟时,敌炮袭来,击穿黄土层,打破门板,把他埋到了黄土中,所幸被解放军战士七手八脚迅速挖了出来。

营盘岭战役结束后,当地村民陆续回到村子。其中一位村民到家后,发现自家的羊只剩下了几只。他又发现院子里有一个装粮食的囤子。囤子里溜尖溜尖地装着黑糜子,村民很吃惊,怎么这么多的黑糜子。囤上还留一张纸条,请来村里识字的先生看,上面写着:“老乡,我们宰了你们的21只绵羊,用这一囤子糜子折价做你们的羊钱。”再看被解放军借走抬伤员的房门,也安装上了新木门

战役结束后,一些人到战场上捡东西。不少村民到战场四周寻找可以用来当生活用具的什物。战场上地雷爆炸后留下的一些地雷壳,许多村民拿回家去当锅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