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伏龙坪街道民族村的历史及地理情况

伏龙坪街道民族村的历史及地理情况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聚居于此的是回族人而得名民族村。1955年11月,民族村属阿干区皋兰山乡管辖;1955年,民族村成立民族初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阿干区改制阿干人民公社,皋兰山为大队;1960年,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人民公社;1961年2月,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城关公社;1962年组建皋兰山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皋兰山乡,辖民族村。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民族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此后,民族村北京马家世代以务农为生。

伏龙坪街道民族村的历史及地理情况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民族村位于皋兰山北部,为皋兰山的延伸部分,海拔1700米至2100米,顶部缓坡地带为农田,部分为工程造林地,离市区约10千米。因聚居于此的是回族人而得名民族村。该村东至卓家沟村,南邻二营村,西接七里河,北抵头营村,辖区面积5平方千米。

该村居高临下,俯瞰城关,市区昼夜美景尽收眼底。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理山形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干燥,日照辐射充足。年降水量约330毫米,雨水多集中在7、8、9月。无霜期150天左右。

村置沿革

民族村在兰州建市前属皋兰山乡,为皋兰县云雾乡第九保;1942年,皋兰山乡划入兰州市第七区,含民族村;1947年,兰州市第八区部分保甲组成兰州市第九区,含皋兰山乡民族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皋兰山乡民族村属兰州市第九区辖;1953年为第八区第四乡;1955年划入阿干区皋兰山乡,将头营村、二营村回民聚居的牟家岘、白家湾、七圪塔湾、对巴子、寺坡子、寺梁划入民族村。1955年11月,民族村属阿干区皋兰山乡管辖;1955年,民族村成立民族初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阿干区改制阿干人民公社,皋兰山为大队;1960年,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人民公社;1961年2月,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城关公社;1962年组建皋兰山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皋兰山乡,辖民族村。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民族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全村有规模养殖户5家。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150多辆。

该村辖3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190户837人;2015年全村196户912人,其中党员18人。村小学已合并至二营村学校

2015年,民族村人均住房面积(砖木结构)15平方米,村委会办公阵地面积440平方米;建有文化广场1处,面积760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及卫生所。通社及主要道路已硬化8千米,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140盏。有旱厕所108座,粪尿分集式厕所1座,带有下水的水冲式厕所1座,净化沼气式厕所23座,三格化式厕所34座,卫生厕所普及率35%。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主干道和村庄绿化率19%。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民族村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村落特色

民族村位于皋兰山顶,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开发旅游业的空间优势较为明显,又具有空气质量好、绿化面积广、视野开阔、民风热情淳朴等特点。该区域天然植被以多年生禾草、旱生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近年来逐步开发种植中药材。(www.daowen.com)

民族村的历史并无确切文字记载。据村民回忆,村庄居民世居于此,历史已过百年。相传百年前该村建有清真寺,现已不存,有残留地基土墙,村民称之“寺梁”。20世纪80年代新建皋兰山清真寺,该寺处于民族村山地较高处,为民族村标志性建筑。

2008年,民族村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近年来,城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正在稳步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村内水利设施较为完善,道路硬化情况较好,交通便捷,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民族村目前已开办具有民族特色农家乐40多户,擅长清真饮食制作,风味独特,凸显了该村特有的饮食文化特色,在发展农家乐餐饮旅游上具有一定优势。

姓氏家谱

该村是城关区唯一的回族聚居村,姓氏以马姓居多,约占人口总数的80%;其他姓氏包括张、王、李、牛、白等。民族村马家也分好几个来源,其中有北京马家、陕西西安马家、甘肃临夏马家和榆中马家。

北京马家,系民国早期自北京来兰,在白塔山、庙滩子一带做皮货生意。到了马文贵这一辈时,转行进入了运输行业,在兰州城里以经营人力车黄包车为生。有了一定积蓄之后,马文贵又做起了餐饮,以做酿皮子为主,因为口味独特,经营有方,颇受欢迎。但兵荒马乱的年月,生存不易。为了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马文贵在皋兰山今民族村一带购买了20多亩地,全家由城里迁居到皋兰山。当时兰州雨水多,皋兰山一带土质肥沃,只要辛勤劳作,20多亩地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此后,民族村北京马家世代以务农为生。

饮食习俗

民族村人喜欢饮茶,尤以“三泡台”为茶具的“八宝盖碗茶”出名,在茶具中放入茶叶茉莉花茶、红砖茶、窝窝茶、毛尖等)、糖(白糖、红糖冰糖、梨膏糖等)及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或柿饼、山楂、姜片、果干)等配料,用开水冲制后饮用。茶叶及配料在不同的季节,根据饮茶者的经济与身体状况及喜好有不同的搭配,如“红糖砖茶”“三香茶”(茶叶、糖、桂圆)、“白四品”(茶叶、白糖、柿饼、红枣)、“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等,具有生津解渴、开胃健脾的作用,放入不同的茶料,又具有不同的健身功能。旧时的民族村,一些老人还有早晨喝“罐罐茶”的习惯,即用黑砂罐、瓷缸或白铁皮罐,放入砖茶,倒入凉水在火上熬制,味略苦,有助消化,且能提神。

面食是民族村人的传统主食,品种多,花样新,味道香,技术精。面食品种有拉面、馓子、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锅盔,等等,经过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民族村人的饮食中,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菜肴中,如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糖包、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