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红沟村位于皋兰山东南部,为皋兰山的延伸部分。红沟村因地势较低,且辖区内土质多为红色而得名。该村东至榆中县和平镇,西接三营村,南靠榆中县和平镇汤家湾,北依火车站街道,辖区面积1.31平方千米。
村置沿革
红沟村在兰州建市前属皋兰山乡,为皋兰县云雾乡第九保;1942年,红沟村划入兰州市第七区;1947年,第七区与兰州市第八区部分保甲组成兰州市第九区,下辖红沟村;1949年初,红沟村属兰州市第九区;1953年2月至1955年11月,红沟村属第二、第八区;1955年11月,红沟村属阿干区皋兰山乡管辖;1955年5月,红沟村成立红光农业初级合作社;1955年冬,转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阿干区改制阿干人民公社,皋兰山为大队;1960,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人民公社;1961年2月,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城关公社(含红沟村);1962年,组建皋兰山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皋兰山乡,辖红沟村;2005年撤乡改街,红沟村属伏龙坪街道管辖。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红沟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劳务输出310人,其中长期务工150人,短期务工160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50多辆。
该村辖3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164户768人;2015年全村182户852人,其中党员29名。村内大姓为范、张二姓,两姓皆存有本姓家谱,未修建祠堂。村内无幼儿园,小学已合并至二营村。
2015年,全村有耕地1910亩,其中水地1276亩。村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收入以百合、牡丹、玉米种植为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餐饮服务、劳务输出为辅。
红沟村人均住房面积(砖木结构)35平方米。2009年建砖混结构村委会办公阵地,面积420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村内主干道和村巷绿化率达62%。通社及主要道路已硬化10.3千米。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178盏,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困难。建成文化广场2处,面积2900平方米。置有农家书屋、卫生室及日间照料中心。建旱厕所118座,净化沼气式厕所40座,三格化式厕所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9%。该村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皋兰山供水工程
皋兰山供水工程1999年兴建并投入运营,水源从皋兰山造林站路段接自来水公司输水主干道,提送至伏龙坪街道皋兰山三营村、红沟村,四级提水。设计流量0.013立方米/秒,安装机组8台套,装机容量412千瓦;总扬程823.46米,净扬程752.8米,总提水量9.66万立方米。工程的建成解决了皋兰山44个绿化承包单位和兰山公园及每年约2000多名流动人员的生活用水问题,同时担负伏龙坪街道6个村3000多人及数百头牲畜的饮水。
一事一议
2011年起,城关区18个行政村有计划、有步骤和分批次实施“一事一议”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破解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农民民主议事为前提,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政府按照先议后筹、先筹后补原则,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对村内道路、农田水利、村容村貌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给予适当奖补。
红沟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以来,村两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一事一议”政策,真抓实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
在一事一议引导下,该村文化广场硬化1360平方米,安装村文化宣传艺术橱窗5个,安装太阳能亮化灯4盏,安装体育设施1套(篮球架、健身器材)。该村一事一议在美化村容村貌、人畜饮水灌溉工程等方面也发挥了良好作用,给村民带来了实惠,得到了村民的认可。(www.daowen.com)
红沟村的问“龙背”
红沟村人,多是从临夏“那能沟嘴”的“范家营屲”迁徙至此。到今天,红沟村人说话,大多带有明显的临夏口音。红沟村的问“龙背”风俗,应该是从临夏一带传过来的。其仪式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这种仪式年代非常久远,虽掺杂有迷信成分,但也有不少先民珍贵的古老文化存留其中,值得记述下来,留给后人研究。
红沟村东有二郎庙,初为范家家庙;村北有龙王庙,内奉“黑翅龙王”和“显圣大郎”。这黑翅龙王,传说就是唐代有名的武将程咬金;显圣大郎,则传说是唐朝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徐茂公。
每年二月初二,是黑翅龙王祭祀日;四月初八,是显圣大郎祭祀日;六月二十六日,为二郎真君祭祀日;九月初九,则是九天圣母祭祀日。村里在这四个日子,都要给四位神灵献羊,祈求神灵佑护全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献祭之前,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出一点“份子钱”,用来买献祭神灵的羊,这羊必须是“戒羊”,即阉割后的公羊。献羊的仪式非常隆重,把羊拉到庙里之后,有专人将戒羊的头、嘴、耳朵、四只羊蹄擦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就请所谓的神灵“领羊”。如果神灵不领,主持就要祷告,请神灵“将羊先领”了,之后必须请“龙背”,问神灵不领羊的缘由。领羊仪式结束后,就开始宰羊,宰完之后用黄表纸蘸羊血,将之献祭于神像之前。这时,献祭的主持要向神灵祷告,大意是祈求“你老人家”受享这点祭祀,这是全村人的心意,万望“你老人家”接受,保护全村平安。
宰完之后的羊,就在庙院里分割下锅,煮熟后大家在庙里分爨一顿。如果村里哪一家这天没有参加祭祀,但出了购羊的“份子钱”,则会有专门负责的人将煮熟的羊肉切一份送去这家。
羊肉煮熟进食之前,先将羊的心肝脾肺切一份,放进干净的大碗,浇上羊汤,献祭于神像前。然后全村人就开始“大会餐”了。这样的献羊仪式,每年有4次,也是红沟村除了春节之外最热闹的日子。
村里有人家遇到不顺心的事,有时也到庙里问“龙背”。庙里的神像,每十年都要重塑金身,还要给神像“装脏”,即在神像的肚子里装上一些粮食、神像之类的物品。神像装脏镀金之后,全村讲究要“静庄”七七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全村的大人孩子不能吵架,不能在村头村尾吆三喝四,更不能杀猪宰羊、划拳喝酒。
村落风俗
旧时,皋兰山乡各村婚礼习俗,都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男方托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与男方合婚,则提单瓶酒去女方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不同意,则不开瓶口将酒退回。
皋兰山各村的丧葬习俗,依然延续着旧时习惯。人到老年,女儿要选闰年闰月(农历)为父母置办寿衣。一般为绸子衣料,红、青、蓝颜色,共做单、夹、棉衣7件。寿衣忌用斜纹布料。儿子为老人做寿材(棺材)。棺材以柏木为上,松、杉次之,忌用柳、桑、槐等杂木;油漆颜色以大红为主,前蜂后鹤,云水潮底。人去世后,为逝者穿好寿衣,置于春凳上(有的用床板),停放于堂屋中央。设灵堂、香案,献供品。在春凳周围铺草,供孝男孝女跪卧守灵。大门上贴上丧联。一般停丧3至4天(皋兰山人称之为前三后四),由亲友吊唁。孝子披麻戴孝,孝女披发,亲属戴孝布。父母殁后,由孝女送铭旌和幡。铭旌,上书逝者姓名,置于棺盖中央。出殡前一天,举行家祭。主祭人为有声望的长者。在祭礼上,由女婿灵前领羊,先用清水给羊净身,以羊浑身发抖为领讫。然后宰羊,以羊头献祭。
下葬的前一天,请土工打墓穴。起丧前夕入殓。葬礼结束后,家中要打扫卫生,扯去丧联,将垃圾统统扫出焚烧。从死者殁日计算,逢七日向死者烧一次纸钱,共7次,俗称“送七”。
皋兰山各村过年依然保留着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早已不再神圣的“规矩”,使得这里的春节有一种其他地方少见的古朴的温暖劲儿。规矩或许总会过时,但规矩背后隐含着的亲情、祈盼却是千百年一脉相承。按红沟村旧风俗,除夕要全家“守夜”,有些人家还会在院子里生一盆火,预示人丁兴旺、财源旺盛,烧火的盆子被称为“聚宝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