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营村-金城村史·城关卷

二营村-金城村史·城关卷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营村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二营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二营村高原夏菜主要销往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2017年,二营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栽种改良新型品种牡丹。至2017年,二营村有苹果树、梨树、油桃100亩,其中苹果品种为红富士。所以在嫁接苹果树苗时,二营村果农会结合市场适当选择,避免损失。与此同时,二营村在区就业局、区农技中心及伏龙坪街道办事处的大力协助下,定期进行“高原夏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培训。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二营村位于兰州市区南山皋兰山顶,兰州市东盆地南缘山地,是马衔山脉北坡的延伸部分。相传为古代屯兵,分为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二营村因二营子而得名。二营村东至三营村,与红沟村相邻,西邻民族村,南靠七里河,北临卓家沟,辖区面积1.24平方千米。

该村位处皋兰山顶,地势居高临下,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干燥,日照辐射充足。年降水量约330毫米,雨水多集中在7、8、9月。无霜期150天左右。

村置沿革

二营村在兰州建市前属皋兰山乡,为皋兰县云雾乡第九保;1942年划入兰州市第七区;1947年第七区与第八区部分保甲组成兰州市第九区,含二营村;1949年后属兰州市第九区;1953年2月至1955年11月,二营村属兰州市第二、第八区;1955年11月至1960年12月,皋兰山乡划入阿干区,辖二营村,期间,1955年成立农业初级合作社,二营村组成春鸣社;1955年冬,二营村转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阿干区改制阿干人民公社,皋兰山为大队;1960,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伏龙坪街道人民公社;1961年2月,皋兰山大队划归城关区城关公社(含二营村);1962年,组建皋兰山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皋兰山乡,辖三营村;2005年8月撤乡改街,二营村划归伏龙坪街道管辖。

二营村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二营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全村有规模养殖户7家;劳务输出158人,其中长期务工90人,短期务工68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100多辆。

该村辖3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191户831人;2015年全村192户899人,其中党员28名。村内大姓为康、罗、王、刘四姓。设有幼儿园、小学。

2015年全村有耕地1641亩,播种面积1560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810亩,百合种植面积200亩,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村民收入以种植高原夏菜、牡丹、百合为主,兼带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辅。

二营村

至2017年,二营村人均居住面积(砖木结构)15平方米。村委会办公阵地面积420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日间照料中心及卫生所。通社及主要道路已硬化8.2千米,自来水入户率96%,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148盏。旱厕所168座,建带有下水的水冲式厕所6座,三格化式厕所10座。主干道和村巷绿化率达到2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特色产业

近年来,二营村依托皋兰山独特的气候条件,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打造高原夏菜特色品牌,村民靠种植高原夏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兰州高原夏菜是利用西北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然而,由于缺乏蔬菜保鲜措施,村民只能将辛苦种植的菜花以低价卖给菜贩,菜贩的收入远高于农户为种植蔬菜付出的代价。为此,城关区结合“为民心贴心、富民手拉手”活动,投资500万元为村民修建蔬菜保鲜冷库,彻底解决了二营村蔬菜种植与市场对接困难的问题,解决高原夏菜销售环节多、农民效益低等问题。冷库的建设使菜贩无法赚取差价,而且村民还能够直接销售反季节蔬菜,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004年以来,二营村进一步搞好高原夏菜种植。二营村高原夏菜品质好,口味佳,主要是该村地处皋兰山顶,比川地温度要低2℃—3℃,适宜高原夏菜生长,使蔬菜达到理想的成长效果。所产蔬菜水分适中,在长途运输中不易变质腐烂,故颇受蔬菜收购商的欢迎。该村高原夏菜比同时期其他地方出产的高原夏菜,收购价上每斤高两三毛钱。二营村高原夏菜主要销往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2017年,二营村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640亩,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2017年,二营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栽种改良新型品种牡丹。这种牡丹在栽种之前,要在水里浸泡一个星期,然后下地种植。之后用草帘苫盖苗种保湿保温,每隔一星期浇一次水。牡丹苗第一年不会出土。到第二年时,才会长到10—15厘米长。然后分苗,1亩地牡丹苗,可分栽20亩。牡丹苗生长三年后,能够生长到30厘米。一株牡丹苗可卖到20元左右,1亩毛收入能够达到十几万元。(www.daowen.com)

至2017年,二营村有苹果树、梨树、油桃100亩,其中苹果品种为红富士。每年夏初,结果后套袋生长,成熟后果大味甜,在兰州市场上颇受欢迎。苹果味道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苹果树苗。有的苹果树苗带酸,出产的苹果味道自然不受消费者青睐。所以在嫁接苹果树苗时,二营村果农会结合市场适当选择,避免损失。

与此同时,二营村在区就业局、区农技中心及伏龙坪街道办事处的大力协助下,定期进行“高原夏菜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培训。培训主要围绕蔬菜育苗、栽培、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几个主要环节,以转变村民传统的种植观念,树立大力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的新观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村民提高收入。

2017年以来,二营村在有关部门的部署下,计划四村(头营、二营、三营、民族村)整合,建盖集小吃、农家乐于一体的商业旅游一条街,将二营村打造为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节日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甚多。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流传甚广。在民俗领域,人们常常把吃粽子赛龙舟等都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这一习俗自长江流域传到黄河流域的兰州,已经几百年了。

旧时的皋兰山各村,端午节很少有人自家包粽子。因为兰州地处内陆,既不产糯米,也不产竹、苇叶。再加上皋兰山势高峻,交通不便,所以皋兰山乡的多数人家都不会包粽子。端午节只是买几个粽子,或自家品尝或追节送礼。皋兰山人的端午节应景食品都是甜醅子。过去端午节时,皋兰山各村家家都要酿制甜醅子。它的原料可以是小麦,也可以是青稞、玉麦子等。从端午节前三天开始,家庭主妇就开始买甜醅子曲子,煮麦子酿制甜醅子,准备在端午节这天食用。酿好的甜醅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还互相赠送品尝。这种自家酿制的甜醅子虽然比不上买来的醇香甘甜,但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皋兰山各村端午节吃甜醅子的习俗,源于古代长江流域用米酒敬神、祭祖的旧俗。它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端午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更蕴涵着民俗文化的信息。千百年来,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而且还是一个驱邪除病、祈福佑安的大节。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围绕防病除毒、祈求健康这一主题的。过去,端午节的早晨,乡民在屋内悬挂艾蒿,就有很好的杀虫灭菌作用;佩戴香草荷包则有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功效。有首《咏艾诗》曰:“艾叶青青艾绒白,耿耿清气祛风邪;香烟不进神鬼庙,且为人寿添春色。”

营盘岭遗址

营盘岭遗址位于城关区皋兰山乡二营子村南营盘岭坐标架周围,海拔2171米,南依皋兰山主峰,西为雷坛河。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长约30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50厘米,距今4000多年,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1981年,二营村村民平田整地时于此挖出人骨遗骸、石器和20余件完整陶器。陶器分为夹砂和细泥彩陶两类,夹砂陶多饰平行线、折线和菱形堆纹;彩陶多为装饰锯齿纹的旋涡纹、平行线纹、波浪纹、弧线纹等。主要器型有瓮、壶、罐、缶等。1985年,又于营盘岭遗址发掘出土彩陶鼓腹罐、单耳罐和石器、石凿、石刀、凹槽形石器等多件器物。遗址表明,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于此活动。

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遗址东约400米处发现灰层、灰坑等遗迹,文化层厚约0.5米,距地表深0.8米。采集的陶片标本从其纹饰和可辨识的器型看,与1981年出土的基本一致。遗址遭受破坏较为严重。

营盘岭双耳彩陶壶

营盘岭双耳彩陶壶高19.5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6厘米,伏龙坪街道皋兰山营盘岭出土。原收藏于兰州市城关区文化馆,后移交市博物馆

该器物的特征为直颈,溜肩,鼓腹,平底。壶的口沿向外微撇,口沿外部对称有两鸡冠状耳豢与口沿平齐,腹下部有两对称的环耳,由口沿至腹下部用黑、红两彩饰美丽的图案,图案简洁明快。颈部以黑彩大三角纹装饰一周,颈肩结合处有宽带圈纹和宽带锯齿纹各一周,腹上部用黑、红彩饰若干横竖相间的条带锯齿纹,腹下部用黑彩绘水波纹三周。器型规整,图案美观大方,是半山类型的精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