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岗街道长洼山村: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及物流园区发展

东岗街道长洼山村: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及物流园区发展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长洼山村因山洼较长而得名。人口经济及基础设施长洼山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长洼山村劳务输出121人。同时,长洼山村依托城区东出口有利地势,积极打造物流园区,整合零片土地发展仓储物流业,解决村内100余人的就业问题,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在长洼山村,旧时婚后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是“得喜”。

东岗街道长洼山村: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及物流园区发展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长洼山村因山洼较长而得名。该村地势较高,背靠群山,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桃树坪东南角,东至水保站,西接大洼山村,南临教育厅林场,北抵312国道,辖区面积0.18平方千米。

村置沿革

长洼山村在1958年隶属于雁滩人民公社南北两山绿化队;1973年成立长洼山绿化队;1980年成立长洼山村民委员会;2004年乡改街划归东岗街道,现为东岗街道长洼山村。

人口经济及基础设施

长洼山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2015年长洼山村劳务输出121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30多辆。

该村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132户297人;2015年全村137户331人,其中党员38人。村内大姓王、张、刘三姓,都未存有家谱,未修建祠堂

2004年乡改街后,全村集体土地102.3亩。村主导产业为农业,村民收入主要以土地租赁、养老金为主,劳务输出为辅。2015年村集体收入180万元。

该村人均住房面积105平方米,于2010年新建砖混结构村委会办公场地。截至2015年底,村内已硬化道路1.87千米,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20盏,村主干道及街巷绿化率达2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设农家书屋及日间照料中心,置卫生室6所,旱厕140座。村内实现柴草堆放有场所,垃圾粪便能处理,废弃房屋、残墙断壁全清除,做到了村容整洁、院落干净。自来水入户率92%,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村委会工作

近年来,长洼山村“两委”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本村经济发展三个中心,逐渐探索出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长洼山村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按照“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硬任务,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包抓责任制、村干部“具体责任人”等制度,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长洼山村依托城区东出口有利地势,积极打造物流园区,整合零片土地发展仓储物流业,解决村内100余人的就业问题,村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时,长洼山村已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拔党性观念强、致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的“三强”型人才,从机关领导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毕业大学生中选拔村“两委”班子成员,呈现出年轻有活力、干事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三有”特点。广泛开展带头学习本领、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树立新风、带头创业致富的“六带头”活动,为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长洼山村按照“思想上助志、就业上助业、工作上助技、健康上助医、教育上助学、生活上助居”的“六助”目标要求,积极与联建组织齐动,共享资源优势,使帮扶活动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活血”的转变。与此同时,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确保村务管理在阳光下运行。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民情习俗

长洼山村地处城关区东部山区,村人多数为雁滩乡村民搬迁至此地落户,其风俗习惯有典型的兰州郊区特色。与城区相比,村人的口音、服饰、长相有微妙差别。但外人难以觉察,长期生活在这一带的老人,可以从你的肤色、举止间,一眼判断出你是“城里人”还是“村里人”。

村里的婚姻仪式包括提亲、订亲、送酒、结婚、娶亲、入洞房、闹房、回门等。走完了这些仪式,婚礼才算彻底完成。婚姻是村里年轻人一辈子的大事,不但关系着一生是否家庭美满幸福,也关系着繁衍子嗣、延续后代。虽然村民大多数并不懂得这些礼俗的深层含义,但遵礼循规却是人们不会逾越的,相互效仿成了人们历代传承的习惯,不变的习俗代代相沿,久而久之变成了天经地义的玉律金科。(www.daowen.com)

在长洼山村,旧时婚后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是“得喜”。“得喜”是村里妇女怀孕的别称。一般妇女称“得喜”的喜讯时,有的叫“有喜”了,有的叫“有身孕了”,有的则称为“有身子了”,等等。旧时村里有些女子被人问及是否怀孕时,往往羞于启齿,常常低下头来,双手绞着衣襟下角,红着脸扭扭捏捏地用一句“有了”来代替。如今村里的女人怀孕之后,往往挺着大肚子,用手机拍下照片,放在微信朋友圈里,供七大姑八大姨欣赏;有些还专门跑到摄影室,请摄影师特意把自个的怀孕肚从上下左右不同角度拍下来,放大尺寸,制作成精美的相册或壁画,悬于室内显眼处。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流转,实在是太大了。

旧时村里生了孩子后,要举办诞生礼,只不过往往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这种仪式多包含有为新生命祝愿讨吉利的意思。主要仪式为祈子、摘灯笼、拴孩儿、饮食、三日、满月、认干亲等。旧时农村是一个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因此,生孩子也就成为每个家族的重大事情。在长洼山村,老人去世忌讳说“死”字,而是说“过世了”“缓下了”“老百年了”等,其治丧礼俗主要有如下几点:做寿衣、老房(棺材)、停丧、设灵堂、盘丧、修茔、入殓、送葬、下葬、净宅纪念、祭奠等。

村里人物:能人李守庆

提起李守庆,在长洼山村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既是村委会前期的领军人物(在没有成立村委会之前,村里由三个代表共同管理,他是其中的一位),又是村里不可或缺的“能人”。邻里之间谁家有红白喜事,总是有他忙碌的身影,乡亲们说:“我们家的事有老李主管,我们放心。”朴素的语言里,体现了村民对李守庆的认可和信任。

李守庆原本是雁滩乡骆驼滩人。他办理红白喜事,在招呼客人的喊声上,很有一套,极具兰州特色,能表现出兰州人爽朗的性格,非常有意思。在喜事上,客人来到大门前时,主事李守庆会举起右手,右掌握成半圆形,搭在口边,对着院内高喊:“招呼客——”这个“招”字,音声要又短又高,突兀而起;“呼”字的音声则平而短,用鼻音哼出来;“客”字的音声用嗓音乃至胸腔音,音声必须拉得又高又长,浑厚无比,才能显示出对客人的热情来。在白事上,料理丧事前,丧家在院里向帮忙的人表示磕头谢意时,主事李守庆会喊:“乡亲们看见咾唦,南北两山滴,黄河两岸滴,房前屋后滴,招呼到滴,招呼不到滴,孝子谢着呢!”这个“呢”字的音调拉得非常长,且跌宕起伏,韵味十足,像唱戏一样。在起丧前,要“领羊”,这是丧事很要紧的一环。主事李守庆在领羊时,会对着棺材喊:“龙升天,猪拱地,临死争着一口气,你把你滴前程奔哪!”其音调高亢起伏,响彻村前屋后,和秦腔里老生的唱法能够一比,声音干脆利落,很能体现出兰州人粗犷爽朗的性格。

李守庆不仅善于办理红白喜事,而且有经营管理的眼光和本事,在长洼山村民心中有威望,群众基础好。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集体企业处于困难时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大家推举李守庆来为村民谋出路。李守庆与其他两位代表不负众望,一方面明确村集体土地的范围,寸土必争,保证不让一分土地流失;另一方面多方寻找投资方,租赁集体土地,引来西北板材市场驻村经营,实现了集体土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了村里养老金的按时发放,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2014年,李守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便主动让贤,全力推荐年富力强的人出面为村民办事。他的高风亮节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赞许。

捉嘎啦鸡

旧时,在大洼山、长洼山的深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山鸡,学名石鸡,约7寸高、1尺长,体重1公斤左右,喙短,羽毛呈土色,成群生活,短途飞行,常发出“嘎啦”声,人们便称之“嘎啦鸡”。嘎啦鸡中的雌性每年四、五月间在草丛或土洞中产卵繁殖,一次繁殖四五个,食物以草籽粮食为主。一般春夏分群生活,秋冬合群生活,尤其雪天群体觅食。

那时的长洼山人们生活困难,也没有动物保护意识,农闲时便捉嘎啦鸡,用来填饱肚子,成了村民普遍的一种生活习惯。捉嘎啦鸡要到秋后冬季农闲时,其肉细嫩、味鲜美,营养丰富,可改善一下因生活困难,导致饮食单调、营养不足的问题。

捕捉的方法之一是用酒泡粮食,诱嘎啦鸡吃醉,趁醉捉拿。二是在雪天用扣子捕捉,即用马尾细绳做成直径约10厘米大的圆形活动扣子,固定于一根长绳之上,然后扎捆上石头,这样嘎啦鸡被捉后,就无法跑动,只能待在原地被人捕获。人们在嘎啦鸡经常出没的地方,扫开一片场地,把绳扣布上,用碎草将扣隐遮起来,在上面撒上粮食,引诱嘎啦鸡来吃。因雪天嘎啦鸡觅食不易,见到无雪开阔的空地容易群体来觅食。觅食时爪要刨地,若刨到马尾扣,猎物的脚就被绳扣牢牢套住,根本无法挣脱,守候的人便会轻松捉拿。三是事先捉个幼小的嘎啦鸡,饲养一年,待之长大后利用其为诱饵,村民把这种嘎啦鸡称“㘥子”。捕捉者用结实的细绳做成如第二种捕捉方法中的马尾扣子,再准备十来根三四米长的木杆,将㘥子放入笼内,背到山上选一处嘎啦鸡出没的地方,围做1平方米大小的圆形圈子,四周插上木杆,杆上系好扣子,然后把㘥子拴在围好的圈中央,人躲在附近隐蔽处窥视。这时㘥子开始“嘎啦、嘎啦……”叫,引出山沟中的一群嘎啦鸡,飞来围住㘥子,不时于四围走动,冷不防就被杆上的扣子套住脖子或脚。这种扣子做得相当精巧,上套的猎物越挣扎锁得越紧。如果猎物恰巧是脖子被套住,往往会被勒死,很是残酷。有时进入圈里的嘎啦鸡受到惊吓后,阵容一乱,慌不择路,乱飞乱跳,往往会有好多只撞进木杆上的扣子里,这就正好中了圈套,人们出来获取猎物,满载而归。

另外,也有村人用火枪射杀猎物,但嘎啦鸡体形较小,火枪击中的猎物吃起来有一股子火药味,肉质的鲜美程度大打折扣,故人们多不用枪打,只用扣捉。如今在长洼山村,已经很少见到嘎啦鸡了,再加之村人动物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即便见到也不会再伤害了。

捉麻雀

麻雀是兰州城乡数量最多的一种鸟,20世纪80年代之前,麻雀在长洼山村更是数量多得惊人。春季食虫,秋季吃粮。麻雀在那个视粮食为生命的年代,被村民普遍误认为是危害庄稼的害鸟之一。在1958年,麻雀还被列入“四害”,捕捉麻雀被认为是“做好事”。

旧时,每到秋冬季节,粮食在麦场时是捉麻雀的最好时机。村民在长洼山村,不论大人、小孩都参与捉麻雀的活动。麻雀虽小,但肉质鲜嫩,可裹泥后烧吃,也可除毛掏去内脏后用火锅炖吃喝汤,营养丰富,老少皆宜。麻雀常数十只数百只聚群觅食。雪后,麻雀无处觅食,村民在麦场上扫开一片雪地,上面撒上碎草,用一根细绳,一头系一根长七八寸的细木棍,再找来一个大筐篮(像筛子样),在扫开雪的地面中心覆扣支起来,一侧用系绳的细木棍支起来,筐篮底下撒上粮食,捕捉者持绳待守。麻雀觅食飞来,大都钻进筐篮底下吃粮食,待进到一定数量时,捕捉者一拉绳,将进入筐篮底下的麻雀都扣在下面,再一个个捉拿。如此捉一次,少则八九只,多则三四十只。机会好些,半日能捉到上百只麻雀。约到20世纪90年代,麻雀渐渐减少,有些年份甚至消迹。如今,村民的动物保护意识普遍增强,捉麻雀这种行为也随之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