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岗街道大洼山村:城关区特色村庄,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

东岗街道大洼山村:城关区特色村庄,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大洼山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村落特色大洼山村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南角,桃树坪西侧。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洼山村逐步纳入城市化管理,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大洼山村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已有1家向旅游部门申报两星级农家乐,2家申报四星级农家乐,1家申报五星级农家乐。大洼山村现已成为兰州市东大门休闲、观光的好地方,给予东部商圈有效补充。

东岗街道大洼山村:城关区特色村庄,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

地理位置及村名由来

大洼山村因山洼很大而得名,该村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南缘,东至长洼山村,西靠南山,南临教育厅林场、兰泰林场、龙凤园公墓区,北抵南山路。四周环山,辖区面积1平方千米。

村置沿革

大洼山村在1958年隶属于雁滩人民公社南北两山绿化队;1973年成立大洼山绿化队;1980年成立大洼山村民委员会;2004年乡改街划归东岗街道,现为东岗街道大洼山村。

经济人口及基础设施

大洼山村属城关区一类村,地处山区。1985年,大洼山村开办桃树坪综合食品厂,生产各种水果罐头,为村内第一家村办企业。2005年,全村有农家乐4家。投资2800万元建成顺盛物流中心。2015年,全村有规模养殖户1户,同年劳务输出30人。2017年,全村拥有私家车20多辆。

2005年,全村有180户444人;2015年,全村有187户481人,其中党员38名。村内大姓为李、张、刘、丁四姓,均未存有家谱,未修建祠堂

2004年主要种植蔬菜、果类,种植面积380亩,其中桃树2800多棵、枣树400多棵、苹果树700多棵,绿化山坡地约1200亩。2015年全村耕地300余亩。村主导产业为物流及土地流转。村民收入以林果业、农家乐、现代物流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2015年,村集体收入1500万元。

该村人均住房面积60平方米,于2010年新建砖混结构村委会办公场地。截至2015年底,村内已硬化道路2.6千米,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已安装路灯140盏,主干道及街巷绿化率达30%,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的困难。建成文化广场1处,共计1000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及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6所。建成带有下水的水冲式厕所18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通电率100%,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络普及率100%。

村落特色

大洼山村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南角,桃树坪西侧。四周青山挺拔,空气清新,新修大道宽阔平坦。村庄四周绿树成荫,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楼巷街衢间遍布林林总总的各色花坛,原汁原味的仿古建筑群使人浮想联翩,仿古农家书屋让整个村落显得书香气十足。漫步于此,真让人有“人在村上行,如在画中游”的感觉。

大洼山村农家书屋

大洼山村风景秀美,每年春秋之季,不少学校美术师生前来写生,是一个天然的美术大课堂。全村有600多亩果园,林木覆盖率达95%。村头巷尾遍布花圃盆栽,奇花异草;生态山庄里长长的葡萄藤蔓,为游客搭起绿色凉棚;农家乐里的野菜、时令鲜蔬味道鲜美,颇受游客欢迎,浓浓的乡土味令人流连忘返。

大洼山村重点发展农业、林果业、生态山庄、农家乐等绿色旅游休闲项目。农家乐追求经营风格多样化,突出村庄特色。每年有10多万人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已成为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在兰州旅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村委会工作

长期以来,大洼山村以传统农耕为主,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村民生活困难。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洼山村逐步纳入城市化管理,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多半劳动力脱离农业,转而从事工业、物流、贸易、餐饮等行业。村内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发展重心转移,村民收入渠道走向多样化。

大洼山村

大洼山村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坚持经济发展和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紧密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以东部顺盛物流为中心,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顺盛物流中心的建成发展,解决了村里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使村民年均收入达到1万余元,改善了村民生活。

大洼山村围绕“生态家园立村,特色产业富民,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这一思路,实施生态村创建工作,迈开了由最美乡村向国家级生态村冲刺的步伐。依托自然环境优势,不断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及生态旅游产业。大洼山村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已有1家向旅游部门申报两星级农家乐,2家申报四星级农家乐,1家申报五星级农家乐。

面对村内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大洼山村不断完善村基础建设,改建村景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村内建造仿古一条街、体育文化广场、绿色长廊、八角亭,改善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努力将大洼山村旅游产业推向更高水准。

经过多年发展,大洼山村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被市旅游局评为“兰州最美丽乡村”,被城关区委组织部定为“统筹城乡党建示范村”“兰州市旅游示范村”。大洼山村现已成为兰州市东大门休闲、观光的好地方,给予东部商圈有效补充。

大洼山村民对亲属的称谓(www.daowen.com)

旧时,在大洼山把父亲叫“爹”,还有把父亲叫“大”的。有时候你听别人说:“我大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他说的是:“我爸怎么样、怎么样。”除此以外,子女也可以按照排行称呼父亲的兄弟,例如,有时候儿女说:“我尕爹如何如何……”说的就是自己父亲的最小兄弟。

对祖父叫“爷”,祖母叫“奶奶”;外祖父、外祖母也叫“爷、奶奶”,只是在需要说明的情况下才叫“家爷、家奶奶”“外爷、外奶奶”。对曾祖父叫“太爷”,曾祖母叫“太太”。再往上叫“祖太爷、祖太太”,对健在的辈分高的长者叫“活先人”“老先人”。不过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也会无可奈何地吼一声“老先人!我滴话你到底听还是不听!”

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通常按照排行叫“爹、妈”。例如“二爹、五爹,二妈、五妈”等。但对大伯则叫“大大”,大伯母叫“嬷嬷”。最小的叔叔叫“尕爹”,婶婶叫“尕妈”。对于血缘关系较远的叔父和婶婶,可以统称“尕爸、尕婶”,表明他们是父亲的兄弟辈即可。

对姑母一般叫“娘娘”。具体称呼时按照排行叫“大娘、二娘、尕娘”等。如果血缘关系比较远的话,就简单叫“娘娘”即可,表明这是父亲的姊妹关系。姑父则按照排行叫“大姑父”“尕姑父”就可以了。

对父母的表兄弟叫“姑舅爸、两姨爸”,他们的配偶就相应叫“姑舅婶、两姨婶”。父母的表姐妹叫“姑舅娘娘、两姨娘娘”,她们的配偶则简化称呼“姑父”即可。

对舅父按照排行叫“阿舅”,例如“大阿舅、三阿舅、尕阿舅”等,对舅母按照排行叫“大舅母、三舅母、尕舅母”等。

对姨母按照排行叫“大姨娘、三姨娘、尕姨娘”等。在市区眼下也有叫“大姨、三姨、尕姨”的,对姨父则按照排行叫“大姨父”“尕姨父”就可以了。

对父母的伯伯、叔叔,伯母、婶婶按照排行叫“爷”或“奶奶”就行,例如“大爷、三爷、尕爷,大奶奶、三奶奶、尕奶奶”等。

对父母的舅舅、舅母、姨父、姨母按照排行叫“舅爷、舅奶、姨爷、姨奶奶”。

女婿对岳父岳母一般随媳妇叫“爸”“妈”,对外人则称呼为“丈人、丈母娘”。儿媳对公公婆婆也叫“爸、妈”。大洼山有些人家因为来自榆中临洮一带,也有把岳父岳母叫“姨父”“姨娘”的。

长辈对晚辈的称谓。长辈对晚辈一般称呼名字,尤其是称呼小名,以示亲切。如果关系很近,则可以叫“我的娃”。过去老人称呼小辈有一个非常特色的称谓:“尕!”例如爷爷问孙子:“尕,你吃了没有?”还有一种称呼叫“尕的个!”如果晚辈是成年人或者有比较高的威信,这时候不便称呼小名,则可把姓名除去姓而只称名,例如姓名全称“张尕财”,这时候只称“尕财”即可。当然兄长对弟弟,或者朋友之间都是可以这样称呼的。爷爷奶奶对孙子,也是需要说明的时候才称“家孙子、外孙子”。此外,大洼山村民对婴幼儿的称呼,男孩叫“娃子”,女孩叫“姑娘子”或者“女子”“丫头”。

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洼山村一个家庭大多数三代同堂,能够四代同堂、太爷太太见到重孙就是喜庆事。但据老人说,在兰州解放前村人十四五岁就结婚,这样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现象并不稀罕。那么太爷太太有重孙,重孙的后代又该怎样称呼呢?在大洼山村,五代重孙叫“寄柳”,六代重孙叫“跨代”或“吊旦”。

在大洼山村,两代人之间还有些独特的称谓。父子之间叫“爷父们”,母子母女之间叫“娘们两个”,爷爷孙子叫“爷孙们”。对长辈还有一个代称——“大辈子”,如果对方属于亲戚但又比较远,比如父母表妹的公公婆婆,一般称他们“某某爸、某某婶”就行了。

平辈之间的称谓比较丰富多彩。除了按排行叫“哥、姐”,还要按排行叫“姑舅哥、姑舅姐”。对弟弟妹妹则直呼其名,对弟弟也可以叫“老三、老六”等。不过这里也有特殊的称呼,比如通常都把家中的老三叫“三搅棍”,对家中最小的弟弟妹妹有一个昵称“点点娃”或者“垫垫窝”。如果最小的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年龄已经大了,那就叫“老生胎”。对表弟表妹一般不叫名字,而是只称呼“姑舅”或者“两姨”就行。大洼山村民的姑舅有“上姑舅、下姑舅”之分。什么是“上姑舅”?对自己而言,舅舅的儿女就是“上姑舅”,自己是“下姑舅”。实际上“姑舅”一词的含义还可以推而广之。彼此不相识,只要是老乡,就可以笼而统之地称呼“姑舅”,先搭上腔再慢慢说,这就便于沟通了。

平辈人之间好玩的称谓是连襟关系,大洼山村民叫“挑担”。至于妯娌关系,大洼山村民叫“先后”,也很有意思。妯娌同进一家门,嫁入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也叫“相后”。

旧时的大洼山村,夫妻互相称呼,通常是用最大孩子的名字称对方。例如大儿子叫“强强”,丈夫就用“强强”来叫妻子,而妻子照样用“强强”叫丈夫,彼此心照不宣。再往后就采用“掌柜的”来称呼对方,倒也体现了家庭关系的平等。现如今年龄大一点的夫妻之间,采用“老头子”“老婆子”称呼对方的居多。不过双方闹了别扭时,也会称呼对方“挨千刀地”“老不死地”。年轻夫妻之间互称“老公”“老婆”,也有赶时髦追洋流的,彼此之间称“达令”“亲爱的”“宝贝”“甜心”等,令守旧的老年人听了皱眉摇头,唉声叹气,用拐棍敲着地面,像九斤老太一样叹息一声:“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大洼山村民还有一些非常特别的称谓。对于街坊邻居,晚辈见到长辈通常叫:“张家爸、李家爸”或者“张家婶、李家婶”等。而大人之间则互相称呼:“他张家爸、他李家爸”或者“他张家婶、他李家婶”等。

大洼山村民在外边要跟陌生人打招呼,有一个专用的统称——“师傅”。这时候不管是否平辈,叫“师傅”他都会应答的。

对于外出打工的同村人,或者经常在一起活动的熟人,大洼山村民叫“一搭里地”。其中的意思又好像清楚又好像模糊,但要的就是这种让外人摸不着头脑弄不清意思的感觉。

说到最后,捎带着介绍一下大洼山村民怎么称呼自己瞧不起的人,叫“呔!”因吆喝牲口时用“呔”,用作称呼表不敬。对不知名姓的陌生人唤“哎”,应答者说“噢”。大洼山方言在亲戚之间的称谓上也有一些禁忌,例如小辈不能直接称呼长辈的姓名,同一个家族的成员称呼姓名时可以省略姓氏,对同辈、同龄人不能直呼其父母、长辈的名字,不能当面叫同辈人直系亲属的绰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