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

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中国书法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主要字体形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书法常以匾额、楹联、碑石等形式出现,一般文字不多,虽只言片语,但寓意深远。其中,楹联是最具特色的中国园林书法艺术表征之一,有时堪称园林景观的“说明书”。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要素。

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

书法,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中国书法讲求用笔的疾徐、顿挫、顺逆、刚柔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来创造美的章法和结构形式,借以表达书法家文化修养、品格情操。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中国书法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主要字体形式。篆书通常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隶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字体左右舒展,成宽扁状,笔画讲求波磔,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意味的字体。楷书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唐代;楷书属隶书的变体,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先后经历了章草、今草、狂草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的,东晋王献之在继承其父王羲之章草的基础上创造了今草的新风格,且一直流传至今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形式,产生于汉代,盛行于两晋南北朝;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而笔锋使转道丽明快,书写流畅、活泼自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历代书法家多以行书字体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如王羲之的行书具有雄逸流动的特色,其代表作《兰亭序》,而王献之的行书风格则婉转妩媚,元代赵孟叛的行书风格温文尔雅,明代董其昌的行书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

书法既具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又具有欣赏性、装饰性等艺术价值。在民族艺术设计领域,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性元素,常用于陶瓷、漆雕等制品装饰以及园林景观、建筑装饰等领域。早在战国至汉代的一些陶器制品上,以文字作为装饰的例子就已屡见不鲜。唐代长沙窑所产瓷器更是常以诗文与书法为饰,现已发现的长沙窑瓷器上书写的诗歌过百首,大多出自《全唐诗》等处,此外还有一些民谣、谚语、醒世格言等。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其精品的书法道劲、飘逸,酷似某些大书法家的行草风韵。常见将诗歌题写在酒(茶)壶的表面,成为茶酒与文化、瓷艺相结合的见证。唐代青釉持壶,以褐彩在其流下腹部书写诗文一首:“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诗为《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醉吟三首》之一。清代雍正时期的陶瓷制品装饰,常在画上配以与景物相对应的诗句。以优美的字体形式书写的诗句,不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装饰性,而且往往具有为画点题的作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书法常以匾额、楹联、碑石等形式出现,一般文字不多,虽只言片语,但寓意深远。其中,楹联是最具特色的中国园林书法艺术表征之一,有时堪称园林景观的“说明书”。(www.daowen.com)

例如,苏州耦园亭内有一幅刻于石上的楹联,均用隶书写成,上联为“藕园住佳耦”,下联为“城曲筑诗城”,横批是“枕波双隐”。这幅出自耦园女主人之手的楹联不但成为亭中一景,而且是园主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园主人夫妇偕隐、寄情诗意的心绪,同时也点明了“耦”园名称之来历。北京北海西麓一个用石头建造的小亭子叫“烟云尽态亭”,在其八根石柱的八棱形表面上及其顶部八根石额仿的内外侧刻有208句诗(七言律诗26首),各诗皆为清代乾隆皇帝本人所作,书法字体也很漂亮,整个亭子成为诗文书法的载体,使常见的园林建筑变身为罕见的人文景观。

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中,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要素。一些古民居中保留下来的匾额、楹联,不但给这些古民居增色不少,而且传达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些建筑物上的书法作品,往往反映了房屋主人的人生理想和处世哲学,具有画龙点睛之功用。例如,安徽西递的“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原为曾任河南开封知府、朝列大夫胡文照的故居。在该宅院的一处旁门上有一幅篆书“做退一步想”的门额,系胡文照自书。像胡文照这样的士大夫,自然懂得在官场上应进退自如的道理,这幅书法作品既是胡文照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微州人“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