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竹子承载了多重的民俗意象和功能。由于竹子滋生易,成长快,故而成为纯洁爱情、子孙繁盛、家庭幸福的象征。此外,由于竹子节节向上生长的特性,又被赋予了“节节高升”的象征意义。显然,竹已成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象征性符号。
竹,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的通称。多年生,秆木质化,有明显的节,节间中空。不常开花。竹叶着生于各级枝条的顶端,每节一叶,交错排列成两行。汉字“竹”是一个象形字。甲
骨文的“竹”字,源自竹子的分枝之形。金文和小篆的“竹”字,形似两根平行直立的竹竿上各有两片对称的竹叶呈下垂状态。隶书和楷体的“竹”字皆缘此而来,只是稍加变形且书写更为工整而已。
竹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我国利用竹子制作各类器物的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竹制品的记载。晋代的戴凯之所撰《竹谱》,是中国关于竹的第一部专著,其中记述的竹类已达七十多种。竹子由于其四季常绿,经霜雪严寒而枝叶不凋,故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形态端直挺拔,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清秀素洁,故常用来比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与梅、兰、菊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自古以来,竹子深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钟爱,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竹作为一种富有观赏性的植物,是中国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看到青翠成林、摇曳多姿的竹子。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古代文人非常直白地写入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因此,在古代文人的住所中常种植竹子。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会展装饰设计等领域,竹也以其挺拔的造型、清秀的色彩及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较常见的装饰要素。
竹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设计元素,其艺术形象常用于瓷器、家具等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自宋代以后,竹纹已成为各类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磁州窑烧制的一款白地黑花竹纹瓷枕,采用简洁画法在枕面上用墨彩画竹,笔触自然流畅,画面形象逼真,颇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清彩瓷制品上的竹纹装饰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的风格,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罐身造型呈三段竹节形,器盖亦呈竹节形,各“竹节”处表面凸鼓,并以连珠纹装饰成竹根点斑。各“竹节”间的白釉表面上绘多组竹叶,竹叶填绿色淡彩,显得格外清淡雅致。(www.daowen.com)
竹节是竹子形态特征中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具有标识性的设计元素,竹节在古往今来的器物造型设计中多有应用。例如,辽代早期的一款绿釉刻花单柄壶,就在壶腹上伸出一竹节形横柄,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画花纹巧加修饰。壶身通体施绿釉,与竹节的自然本色相符。该壶造型构思奇特,色彩鲜翠明亮,竹节形壶柄虽非主体,却也十分醒目、别具一格。
文房用具种类繁多,既是书写绘画的实用器具,又是书案上的陈设装饰。其中某些文房用具,最初本由竹子制成,改用瓷制后常用竹纹装饰。
例如,我国以前通行的书写格式为自右向左,为了防止手臂沾墨,就产生了枕臂之具—臂搁,亦称“秘阁”。古人作书挥毫时,将臂搁枕在臂下,既可防止墨迹沾臂,又可于夏日防臂上汗水渗纸。瓷质的臂搁,因分量较重,还可兼具镇纸之功用。竹制臂搁一般是用去节之竹筒分劈为三等份,在其上面浅刻平雕书画装饰。瓷质臂搁的造型和纹饰更为丰富多彩,如清代康熙年间的一款瓷质臂搁,通体施白釉,正面上下两道竹节纹之间以墨彩绘竹纹图,画旁题有五言诗句:“琅开枝竿疏”,画面上端竹节外凸饰鼓钉一周。该臂搁的竹节造型逼真,画笔疏简,颇有神韵,富书卷气,与书房的文化氛围十分契合。
另有一种文房用具称作“墨床”,多为木、玉、瓷制,造型多为床形或几案形。研墨时磨墨处湿润,当稍事停歇时,即可将墨临时放置在墨床上。清代墨床较为常见,且以瓷质较多,如清代乾隆时期的瓷质墨床,造型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其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该墨床造型构思新颖,釉彩柔嫩淡雅,清新自然,悦目怡人,是一件雅韵十足的文房用具。
笔筒是自古至今最常见的文房用具之一,多为木、竹、瓷制,且常以竹纹装饰。笔筒的装饰方式,即可在外壁上绘画、刻画纹饰,也可采用雕刻技法造型。例如,清代的一款黄杨木雕笔筒,整体造型雕作新老竹竿兴盛状,以截老竹为主体,环以粗细不同的三枝嫩竹,另雕一株梅数与竹并立。梅之树干与竹竿间多处镂空,以梅枝、竹叶穿插其间。该笔筒的造型十分逼真,构图疏密得当,虚实应和,柔屈的嫩竹与刚劲的老干相对照,更显得生意盎然、韵味无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