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牡丹象形符号及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牡丹象形符号及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被视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性符号。牡丹的形象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始于盛唐时期,宋代时得到进一步推广。明、清两代,随着装饰载体的不断发展,牡丹纹进一步创新发展。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既可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花卉、动物等元素配合使用,构成具有某种吉祥寓意的图案。可以说,牡丹纹已在民众生活中深深地扎根,这也是其至今仍为人们所钟爱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牡丹象形符号及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被视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性符号。牡丹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属落叶小灌木,初夏开花,因其花朵丰盈,色彩艳丽,雍容华贵,被誉为花中之王,称为“天香国色”。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关于以牡丹根皮入药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始栽培供观赏,至隋朝时更加兴盛,唐代时逐渐成为皇宫珍品。

牡丹的形象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始于盛唐时期,宋代时得到进一步推广。在宋代瓷器植物纹样中,牡丹纹逐步脱颖而出,取代莲纹而居于突出地位。例如,北宋时期耀州窑烧制的一款青釉刻花牡丹纹瓷瓶,在瓶体外壁的主体部位刻画缠枝牡丹纹,而在靠近瓶底处刻画两层莲瓣纹,此处的牡丹纹成为居于突出地位的主题纹饰,而莲纹成为起陪衬作用的边饰。这种情况在元代青花瓷器纹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如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牡丹纹瓷罐,其腹部通体绘缠枝牡丹纹而近足处饰仰莲瓣纹,主次分明,富有层次感。明、清两代,随着装饰载体的不断发展,牡丹纹进一步创新发展。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牡丹纹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直接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以至在现代仍为人们所钟爱。

牡丹纹的常见构图形式,既有折枝牡丹纹、缠枝牡丹纹等固定的程式,亦有“纹饰如绘画”的灵活构图模式。例如,清代的一件粉彩牡丹纹盘口瓶,用粉红、橘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在瓶身上描绘了一幅牡丹图,画面构图疏朗有致,色彩淡雅,质感逼真,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又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珐琅彩瓷碗的牡丹纹饰,借鉴中国画的“没骨”技法,绘制了四朵盛开的牡丹,其间点缀数朵小花;牡丹花朵俯仰有致硕大饱满,色彩绚丽,枝蔓缠绕,寓有“年年富贵”之意。

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既可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花卉、动物等元素配合使用,构成具有某种吉祥寓意的图案。例如,清代的一款雉鸡牡丹纹瓷缸,其纹饰以一对立于山石上的雉鸡为主,衬以牡丹、玉兰、海棠等花卉,因玉兰花有“玉”字,海棠的“棠”与“堂”字谐音,而牡丹被视为“富贵花”,由这三种花相拥构成的纹饰图案就具有了“玉堂富贵”之寓意。(www.daowen.com)

牡丹纹不但在历代的瓷器纹饰中常见,还被广泛地应用于金银器、铜镜家具、染织、服饰以及建筑装饰等领域。例如,山西泽州县元代玉皇庙玉皇殿的脊瓦上就雕有牡丹纹饰,从晋城博物馆所收藏的该脊(局部)来看,具有高浮雕效果的牡丹纹饰以绿叶衬托着黄花,造型逼真,色彩亮丽,既是一个实用的建筑构件,又是一件优美的艺设计作品。又如,常州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明代牡丹纹金簪,在椭圆形的簪首上饰牡丹纹,中间为含苞牡丹,花瓣凸起,两旁錾出细密的缠枝卷草纹,在如此小的空间装饰如此复杂的花纹,可谓独具匠心。

牡丹纹还常见于丝织品的装饰图案。缎是清代丝织品中最出色的品种之一,以福建漳州的产品最佳,称之为“漳缎”。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清代“漳缎”,以雪青色为地,饰以牡丹纹样,图案大气,色彩淡雅,适于用作被面或衣料。可以说,牡丹纹已在民众生活中深深地扎根,这也是其至今仍为人们所钟爱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