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狮象形符号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狮象形符号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自宋代以后,被世俗化的狮子,具有了更多的功用与象征意义,成为一种象征平安吉祥的传统文化符号。狮子在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保护佛法的瑞兽,被神化为佛法威力的象征。随着佛教的传人,狮子的形象以及对狮子的崇拜,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来。该枕画面笔法洗练,狮的形象生动传神,仅寥寥数笔即让威风凛凛、咄咄逼人的狮子形象跃然枕面。狮纹图案中的狮子数目不等,尤以两只狮子构成的纹样较为常见。

狮象形符号及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中国古代,狮子被看作是既威武又驯良,能够逐恶避邪的瑞兽。特别是自宋代以后,被世俗化的狮子,具有了更多的功用与象征意义,成为一种象征平安吉祥的传统文化符号。

狮,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狮的体型、大小、重量均与虎相似,体毛通常为沙黄色、黄褐色或暗褐色,尾端有一球状毛簇。雄狮体魄雄壮,头大脸阔,从头到颈部有鬣;雌狮体型较小,头颈无鬣。狮喜群居于靠近水源的地方,白天隐蔽休息,晨昏或夜晚常几只或成群出动进行围猎。狮的听觉、嗅觉灵敏,动作灵活,跳跃力强,能爬树,不善长跑。历史上,狮子最早是从西域诸国作为贡品进入中原地区的。随着狮子在中国的繁衍生存,西域各国的崇狮习俗也传人了中国。狮子在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保护佛法的瑞兽,被神化为佛法威力的象征。随着佛教的传人,狮子的形象以及对狮子的崇拜,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来。

在中国民族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上,狮子的艺术形象曾经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设计元素,常见于瓷器家具以及传统建筑等的装饰设计中。例如,宋代磁州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狮纹瓷枕,在枕面上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欲一跃而出;狮的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面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的侧面绘缠枝花草。该枕画面笔法洗练,狮的形象生动传神,仅寥寥数笔即让威风凛凛、咄咄逼人的狮子形象跃然枕面。瓷枕饰以狮纹并书写“镇宅”二字,表达了人们希求平安、吉祥的良好愿望。

狮纹是随着狮子的引进而逐渐兴起的一种装饰纹样,早在六朝时期即已用于青瓷等制品的装饰设计,唐、宋时期则进一步盛行以狮纹为饰,至明、清两代仍将狮纹作为常用的纹样之一。狮纹图案中的狮子数目不等,尤以两只狮子构成的纹样较为常见。例如,将双狮安排在一圆形轮廓内,构成圆形适合纹样等。五代时期的耀州窑青瓷上曾出现双狮追逐嬉戏纹样,为后代狮戏类纹饰开了先河。自宋代开始盛行狮子与绣球配合组成的纹样,习称“狮球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民间流行“狮子舞”,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头大狮子,或由一人舞一头小狮子,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上下翻腾跳跃,技艺性很强,作为一种祛灾祈福的民俗活动流传后世,“狮球纹”图案即来源于此。“狮子滚绣球”寓意“好事在后头”。以“狮子滚绣球”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器物纹饰和传统建筑装饰等设计领域。(www.daowen.com)

自从用狮子“镇宅”的习俗形成以来,旧时的官衙、庙宇、陵墓以及大户人家的住宅门前,狮子,让其担负起威慑、守护的任务,反映了人们祈求避邪免灾、保平安、纳吉祥的心理,这种习俗的影响印迹至今仍可看到。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习俗也曾传入了皇宫,只不过皇宫门前的狮子是铜铸的,与一般门前的石雕狮子有别。北京故宫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铜狮子,其不寻通常都要摆放一对石雕的常之处是它的双耳耷拉着。原来是清朝皇家为了警示后官不要干预朝政,特意让这只狮子的耳朵耷拉着,以警告后宫的嫔妃佳丽们,对于朝廷政事最好是不闻不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