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亦即,麒麟的身躯像獐子,尾巴像牛尾,头上有一只角。现代的一些资料则将麒麟的形象描述为:“体态像鹿,头上有角,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在古人心目中,麒麟是仁瑞圣德之神兽,多作为吉祥的象征,亦借喻杰出的人。相传在孔子降生之前,其母曾梦见一头麒麟从口中吐出一方帛,帛上所书文字表明即将降生之子并非凡人,这便是“麟吐玉书”的故事,也是后来的民间传说“麒麟送子”之出处。麒麟和龙、凤一样,都是古人对身外世界敬畏、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人向往理想社会及幸福祥和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寄托。
麒麟造型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装饰设计以及家具、瓷器等产品设计领域。麒麟本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出自古人的想象。因此,古代麒麟纹样并麒麟,是上古中国人最企望出现的吉祥动物,它们的出现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麒麟总是伴随着自己,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光明,而辟除不祥。当上古时代的这种信仰被传承下来的同时,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象,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无固定的造型。
由于古代都把龙凤龟麟当成神灵,西狩获麟,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重要内容。晋征南大将军兼史学家杜预撰写的《春秋左传·集解》一书云:“麟者,仁宠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释)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泽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由于麒麟为四灵之一,一些史书故事如《麟经》《麒麟书》《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阁》等,均以麒麟为书名或内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号或者古建筑、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为祥瑞的代号,汉高祖刘邦称未央宫为记麒麟殿,汉宣帝必称为麒麟阁。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获麟意,于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称年号为麟德,武后则天必中书省为麟台。唐德宗大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后金皇统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巨野县山口镇(今嘉祥县大山头一带)增设嘉祥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为祥瑞,在巨野县治北建麟凤亭;元文宗至顺二年,巨野县主簿樊逊,重修麟凤亭。明代,巨野知县方时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伟,规模壮观,据当地传说,当时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佃户数十家。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显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东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县志》上所说的“获麟古渡”。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可惜由于明崇祯末年的战乱,整个寺院都变成了虚墟,今天能见到的只有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例如,明清家具上的麒麟纹样就有多种形式,其中较常见的麒麟造型为鹿身、独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而在元代青花瓷盘上的麒麟造型,则是头上生有两只角。在古民居的木雕装饰中,麒麟的形象又明显有别的造型。此外,不同时期的麒麟姿态也有所区别,例如,明代中叶时的麒麟造型一般为卧姿,明晚期至清早期一般为坐姿,而清代康熙时期之后的麒麟则站了起来,虎视眈眈。(www.daowen.com)
麒麟造型除可单独作为装饰图案的主题纹样,还常与凤鸟等祥瑞神物一起构成装饰图案的主题。例如“麟凤纹”青花瓷盘,在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盘内壁外周一圈青花网纹地上饰有缠枝牡丹6朵,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一周,盘心中央由青花地烘托着麒麟、凤鸟的形象,其余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整个图案主题突出、构图严谨、特色鲜明。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
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