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凤凰象形符号:视觉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

凤凰象形符号:视觉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凤是“凤凰”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数千年来,凤作为一种被神化的吉祥动物,成为一种祥瑞、美好的象征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神话、诗歌、艺术以及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河姆渡凤凰一度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凤凰图案。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

凤是“凤凰”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凰”或简称为“凤”。按照《说文解字》的描述,“凤之象也,鸿前磨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也就是说,凤鸟的样子,前面像鸿雁,后面像麒麟;其颈项似蛇,尾巴似鱼;额头似鹳鹊,腮帮似鸳鸯;拥有像龙一样的花纹,像虎一样的背;像燕一样的下巴颏,像鸡一样的嘴;五色全都具备。

凤凰和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最初在《山海经》中的记载仅仅是“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甚至还有食用的记载,《大荒西经》:“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证类本草》云“诸天国食凤卵,如此土人食鸡卵也”,宋代凤髓被列为八珍之一。而到最后却有了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成了多种鸟兽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可见“凤”不是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动物,而是由现实存在的多种动物集合而成的一种神异动物。凤乌形象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历代凤鸟的形象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早期的凤鸟形象,尾羽似鱼尾者多一些;年代越近,尾羽似鱼尾者越少见。凤鸟的后期形象是一只有冠、长羽、卷尾的鸟形,比较常见的是以孔雀为基本母体并综合雉鸡、绶带鸟、燕子等一类飞禽而构成的形象。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亦即,只要凤一出现,则天下太平。数千年来,凤作为一种被神化的吉祥动物,成为一种祥瑞、美好的象征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神话诗歌艺术以及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

凤鸟形象作为一种设计元素,早在商代既已得到应用,其常见形式有两种:一是作为商周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凤鸟纹成为除饕餮纹以外最主要的装饰题材;二是作为玉雕作品的创作题材而大量出现。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图腾崇拜多和太阳崇拜相联系。广为人知的三足乌,原本就是“日中阳鸟”;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所采用的四川金沙“太阳神鸟”金饰也是四只神鸟围绕太阳旋转飞翔的造型。这种对太阳和鸟的双重崇拜,促生了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形象—凤凰的诞生。《白虎通·五行》记载:“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分三事也。”

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鸟鸾是他们祖先的使者,而对这二者的崇拜都来源于鸟图腾信仰。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这件器物两侧各有一展翅欲飞的凤鸟,圆眼,钩喙,伸颈昂首相望,拥戴着太阳,形象地反映了原始农业发明以后先民对知时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河姆渡凤凰一度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凤凰图案。1991年,湖南省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高直领白陶罐,上面戳印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历史。经专家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约四百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这一发现为揭开凤凰“诞生”之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白色陶罐的颈部和肩部,有两只飞翔的神鸟凤凰,一只正面,一只侧面回首,姿态雄健。它们具有神话传说中凤凰的鲜明特征:有冠,有非常长的喙,长颈,有漂亮的长尾。最为奇特的是,两只凤凰的食囊部位还戳印有獠牙、吐舌的兽面纹,显然此时就已经是一种组合式的神物了。

商周青铜器上的凤纹的主要形式特征,考古界的具体的看法是:这些凤纹都是鸟的侧面形象,在青铜器上往往作对称式的排列。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作鸟体或鸡体型。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花冠凤纹都作卷体式,凤的首尾相接,主要装饰在壶和簋一类器物上。凤纹最富有变化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长尾或凤鸟纹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们主要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凤纹尾羽较宽作下垂状,称垂尾凤纹,盛行于西周中期。较晚的凤鸟纹因构图变化,使尾羽和凤体分离,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于西周中期

春秋战国时期,凤鸟图案变得自由、奔放,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审美意向。秦汉时期,凤开始了女性化的形象转型,因其所代表的美丽与高贵,而逐渐成为女性的代称。凤凰意象的演进与嬗变,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凤文化。收藏于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秦代时期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形象或高傲阔步、或气宇轩昂、或挺胸展翅、表现出的是一种流动的、健壮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从过去以抽象线条为主逐渐发展为形象的具体刻画,所以日益趋向写实;从过去神秘色彩较浓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装饰性。因此,从艺术价值来说,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凤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汉代各种工艺品和建筑装饰上,自然界的鸟,几乎都用作图案题材。如雁、燕、鹰、凫、鹤、鹦鹉、孔雀、锦鸡、喜鹊乌鸦、麻雀、鹭、鹳、鸳鸯、鸱枭等等。但是,最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是凤凰一类神化的瑞鸟纹样。这些能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的神鸟,在装饰物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大概由于“五彩大鸟”的高度理想化,汉代的凤鸟纹样雄伟而不强悍。汉代凤纹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如汉代漆器上的凤纹样、汉代瓦当、画像石上的凤鸟纹样、与汉代青铜器上的凤纹样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肖形印”凤纹图案也别具风韵,其简洁、拙朴、浑厚的形式美至今仍为人们赞赏和乐道。

汉代的凤纹大都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从风格特征上看,汉代玉凤纹既稳定了战国时期玉凤纹的典型特征,又在造型、纹饰上打破陈规,巧妙地将汉代的艺术风格渗透其中。具象凤纹稳中有变,多元并存;抽象凤纹大胆创新,更加写意。二者之间虚实相应、相辅相成。汉代玉凤纹的三期发展,反映了典型汉代风格的玉凤纹是形成于西汉中后期的。

从文化上看,独尊儒术、汉继楚绪和道家思想的弥漫,使汉代的精神文化中带有贵玉、崇凤的文化基因,这成为汉代玉凤纹流行的动因。“引魂升天之使者”“有德君子之指代”“辟邪压胜之灵物”,“权力威仪之象征”“灵与美之化身”这五大文化内涵反映了玉凤纹的使用功能、社会意义及审美情趣,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宗教主义的契合。(www.daowen.com)

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形式特征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的盛行而使凤鸟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广泛应用,凤凰多采取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之形象,显得格外的潇洒自如,轻盈妙曼。

唐代凤凰文化非常发达,作为国家象征的大唐皇宫更是如此,大明宫正南门即名为:丹凤门。唐代的“凤凰热”,主要表现在以凤喻人,以凤作装饰,以凤美称事物,以凤喻示婚姻情爱。关于唐代的“凤凰热”,《全唐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全唐诗》中,凤字出现了2978次,凰字282次,鸾字1080次,凤凰的这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称谓出现的总数约占《全唐诗》总目数的十分之一,平均约每十首唐诗就有一个“凤”字或“凰”字或“鸾”字。

唐以前,人们不轻易以凤喻人,偶尔能够被美喻为凤凰的仅为君王、圣贤或是超群拔俗之人,被喻为凤凰的女性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到了唐代,凤凰喻人被人们使用得自由而随意。

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气韵生动,姿态多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灿烂一时,装饰艺术的形式感也更加强烈。人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实用美术常见的题材,在内容上更加富于生活的情趣。自秦汉以后,凤鸟的瑞祥观念稍见淡薄,各种新的形式便自然地脱颖而出,或清健、或壮美、或淡雅、或华丽。凤纹表现的各种形式,对唐代开拓的装饰艺术的一代新凤,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唐代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曼舞、生意盎然,充满快乐情趣。成双成对带有本土神仙意味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或瑞草,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和辉煌的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出歌舞升平的气象。另外,从唐代头饰及敦煌佛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和合的现象。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的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位。

宋元以来,凤文化的内涵与影响逐步拓展延伸,开始渗透到文学、绘画、工艺装饰等诸多领域明清时期,凤鸟图案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陶瓷、金属工艺品、家具等艺术设计领域。不同时期的凤乌造型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例如,明代的凤乌造型富有装饰特色:云纹冠,细长的凤眼,蔓藤式的头颈,锯齿形不带眼翎的长羽尾。清代的凤鸟造型具有写实特色:公鸡的头,雉鸡的身躯,鹤的颈和腿,鸳鸯的翼羽,孔雀的尾屏。

作为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元素,凤和龙的形象经常是配合着、对应着出现的。龙的形象多取材于“水兽”,是主宰雨水的神物,故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凤的形象多取材于鸟禽,具有喜火、向阳等神性,故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阳”的。龙和凤的配合与对应,亦就是“阴”和“阳”的结合,是古人阴阳和谐观念的一种反映。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凤”本是“阳鸟”,凤凰也有雄雌之分,但是在与龙相配、对应时,凤凰被整体地“雌”化了。特别是随着宫廷龙凤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帝后们则以凤相比;皇帝所用之物冠以“龙”字(如龙袍),帝后所用之物则冠以“凤”字(如凤冠);加之,龙的威严形象与男性的阳刚之气相吻合,凤的美丽外形则与女性的气质特征相接近,所以凤在与龙同时出现的场合被彻底“雌”化了。

到了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或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其中,如明清的“团凤”图案,最是独具一格的饰模式,它与织物上的“团花”。器物上的“开圆”相配适,表现出特有的装饰风格。当年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的成熟的装饰特征。明清装饰艺术的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的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和民间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的凤鸟,是在朱雀、鸷凤的基础上以鸟为原形加以变异的。长足蛇颈,嘴显然是鹰化,目光锐利,肉状雄鸡冠,孔雀状三翎巨尾。后来经过发展变化,又将雄鸳鸯翼侧耸立状羽毛附于凤的同等部位等,成为今天的凤凰形象。在丝绸装饰题材有云凤、团凤、穿花凤等,并将他它们与吉祥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据考古得知,凤冠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现代所能见到的完整实物,大多属于明代。

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领域,常可见到龙与凤相配、对应的情况。例如,天水伏羲庙太极殿的两个窗棂就采用了一对龙凤图案木雕窗,还有一个对应的团凤木雕,该图案中的凤鸟昂首立于山石云气之上,凤爪力度和骨感兼备,凤翅简洁生动,长尾飘逸,栩栩如生。值得指出的是,该图案中的凤背形似龟背,一方面是为体现其背部隆起、体色较深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龟的生命力极强,取其长寿之意。

在日用器物等产品设计领域,常采用凤与龙相配组成的“龙凤纹”装饰图案。图案中的龙与凤互补、对应,阳刚与柔美相映,形成一种“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艺术效果,常用于表达夫妻和美、吉祥幸福等寓意。

“凤为羽族之美”,凤鸟形象的突出特征就是美丽。凤鸟形象常与一些美丽花卉共同构成装饰图案,以求达到“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艺术效果。较常见的搭配方案有凤与莲花结合、凤与忍冬结合、凤与莲花、忍冬三者结合以及凤穿牡丹等多种形式。其中,莲花、忍冬都被佛教奉为神圣之物,凤与这两种花卉相结合而构成装饰图案,与佛教传入我国而产生的影响有关。青花釉里红盖罐,盖面与罐腹的主题纹饰为凤穿牡丹纹,展翅的凤凰衔牡丹飞翔于鲜花丛中,青花的典雅与釉里红的热烈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视觉,并很好地烘托了主题,营造出一种喜庆吉祥的氛围。

在现代的民族艺术设计中,凤鸟形象仍是一种深受喜爱的设计元素。不过,现代设计中的凤鸟形象,很少具有写实性,大多是由不同形状的线条构成凤鸟的艺术变形。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设计,主图案是一只经过艺术加工的凤鸟,同时又是英文“VIP”(尊贵客人)的艺术变形,形式简洁,轻盈大方;颜色为中国传统的红色,具有吉祥、幸福的寓意。该标志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又符合航空企业的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了现代时尚的新意,在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清新时尚的艺术形象,使人们获得了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